南帆文学年谱

2013-03-27 11:37陈舒劼
东吴学术 2013年4期
关键词:当代作家文艺理论文艺

陈舒劼

一九五七年八月六日,南帆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本名张帆。

南帆中学时期成绩出色,然而那时高考已被废止,他绝无可能获得推荐而直接入读大学。一九七五年八月,南帆从福州三中中学毕业后到闽侯县荆溪公社关口大队插队。

一九七七年,二十一岁。夏季,还在水田中劳动的南帆偶然听到了高考恢复的传闻。报考中文系的决定并没有多么慎重,南帆多年后回忆,在当时的环境之中,考上一所大学远比考上什么专业重要得多。

一九七八年,二十二岁。二月,南帆进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时期开始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

一九八二年,二十六岁。一月,南帆的本科毕业论文《忠于生活,思考生活——评王蒙近作的艺术手法》发表于当年《钟山》第一期,署名“石萧”。该论文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王蒙专集》(贵州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大学生毕业论文选评》(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四)、《全国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等。这篇论文在频繁地被各种选本刊载之时,也得到了评论对象王蒙的欣赏。二月,南帆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徐中玉攻读硕士学位。十二月,论文《近年小说形式漫谈》发表于《福建文学》一九八二年第十二期。

一九八三年,二十七岁。论文《读〈歌德对话录〉札记》和《刘绍裳小说的独特风格和固定形式》分别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一期和第三期,论文 《风格:认识生活与认识自己的结晶——评刘心武的创作风格》发表于《钟山》第二期。

一九八四年,二十八岁。南帆参加了《上海文学》与《西湖》编辑部在杭州召开的文学研讨会。这场会议被后来的文学史命名为 “杭州会议”,是推动一九八五年文学实验运动和“寻根文学”运动的重要会议。十二月,南帆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进入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在这一年里,南帆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诗歌语言的“意思”与“情感”》(《诗探索》第二期)、《论诗的情景关系的构成》(《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王安忆的观察点:一个人物,一种冲突》(《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我国古代文论的宏观研究》(《上海文学》第五期,收入齐鲁书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集》)、《文学批评的有机整体意识》(《当代文艺思潮》第四期)、《人生的解剖与历史的解剖——韩少功小说漫评》(《上海文学》第十二期)。论文《艺术分析中多重关系的考察》发表于二月十六日的《光明日报》,同年第四期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获得《光明日报》一九八四年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一九八五年,二十九岁。《当代文艺探索》杂志创刊,南帆是这份刊物的编委。《当代文艺探索》是当时聚集闽派评论家的旗帜,也是八十年代一份专业色彩浓厚的文学研究刊物。《文学评论》在一九八五年刊发了南帆的三篇论文:《文学批评中美学观念的现实感与历史感》发表于第一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二期转载;《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发表于第四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八期转载,又被收入重庆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大象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回读百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出版的《一九四九-二〇〇九文论选》等书;《文学的世界》发表于第六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二期转载,又被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我的文学观》。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论诗的语言技巧:从“言不尽意”到“言外之意”》(《福建论坛》第一期)、《文学批评的艺术感受和理性思考》(《当代文艺探索》第二期)、《论诗的技巧与自然天成的审美观念》(《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小说的哲理化:超越寓言模式》(《钟山》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二期转载)、《论小说的情节模式》(《上海文学》第十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一期转载)。除此之外,《主观的文学批评》发表于八月十日的《文艺报》,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九期转载。

一九八六年,三十岁。南帆的文学研究继续保持高水准的质与量。这一年发表的论文主要有 《小说中的当代意识》(《文学自由谈》第一期)、《张承志小说中的感悟》(《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二期转载)、《小说的虚构——“可能”的选择》(《福建文学》第二期)、《文学与情感认识论》(《当代文艺探索》第二期)、《选择的进步》(《读书》第四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六期转载,收入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评论的评论》)、《小说技巧十年——一九七六-一九八六年中、短篇小说的一个侧面》(《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七期转载,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 《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〇年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年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寻找的时代》等书,该论文获得“福建省第三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确定性的力量》(《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论诗的语言与散文语言的区别》(《文艺评论》第四期)、《批评:审美反应的阐释》(《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一期转载,收入漓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我的批评观》)、论文《小说意识的解放》(《福建文学》第十二期)。不难看出,这一年南帆的学术成果主要聚焦于小说的形式、技巧、观念等方面,而对诗歌的关注则逐渐降温。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理解与感悟》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南帆第一本学术著作,体现出南帆独有的文学批评的风格。有评论者认为,这部著作以“形式”和“情感”为突破口,力图打通当时文学研究中壁垒森严的 “内”、“外”之别。①张晓丹:《打通一堵墙——读南帆的〈理解与感悟〉》,《读书》1987年第12期。《理解与感悟》获得了“福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九七九-一九八七)”。这一年,南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一九八七年,三十一岁。南帆一系列研究小说文体的论文接连发表,有 《论小说的艺术模式》(《文艺研究》第一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 《小说文体研究》)、《小说:演变与选择》(《上海文论》第一期)、《论小说中的变形》(《百家》第一期)、《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上)》(《小说评论》第一期)、《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中)》(《小说评论》第二期)、《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下)》(《小说评论》第三期)、①《论小说的象征模式》全文被收入时代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的 《新时期流派小说精选丛书——象征主义小说》。《论小说的复合模式》(《文艺争鸣》第三期)、《再论小说的复合模式》(《文艺争鸣》第四期)、《论小说的心理——情绪模式》(《文学评论》第四期)。其他的论文还有《读者是什么》(《文艺报》二月二十一日)、《现实主义:涵义、范围与突破》(《文艺理论研究》第四期,被《新华文摘》第十一期转载,《文艺报》十月七日也以“摘要”形式转载)、《陈村:小说的才华与境界》(《钟山》第四期)、《文艺社会学的当代轮廓》(《读书》第九期)、《象征:虚实之间——评 〈小鲍庄〉、〈透明的红萝卜〉、〈爸爸爸〉》(《福建论坛》第五期)、《对话的可能》(《文论报》十一月二十一日)。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专著《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在大量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对当代小说创作在形式结构上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经验、习惯进行归纳和分类,显示出南帆对形式批评的整体意识的自觉,也是南帆文本批评和形式结构研究思想的一个小结。②林秀琴:《南帆的学术视域及其他》,《厦门文学》2004年第1期。

一九八八年,三十二岁。南帆开始关于八十年代文学的共时性结构研究,部分成果于年内发表,如《先锋文学与大众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文学的冲突》(《上海文学》第七期)、《文学:审美与审丑》(《文艺评论》第五期)。其他的论文还有 《双重的对立:读 〈流浪的土地〉》(《读书》第一期)、《相反相成:〈奔丧〉与〈瀚海〉》(《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文学自由谈》第一期)、《小说语言:功能的开发与实验》(《文学自由谈》第二期)、《场外的对话》(《文论报》五月十五日)、《经验与选择——当代文学中价值观念的一个初步描述》(《文学评论》第三期)、《历史、道德、人》(《文艺争鸣》第六期)、《媚俗:艺术的倾斜》(《上海文论》第六期)。这一年中,南帆的学术研究引起了同行的重视,赵玫在 《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上发表《通向愿望的桥梁——南帆印象》,陈晓明在《文学评论》(第三期)上发表《在悟性的空间里徜徉——漫说南帆的批评个性》,朱水涌、盛子潮在《当代作家评论》(第六期)上发表《寻求活整体的小说理论架构——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评论》。

一九八九年,三十三岁。南帆继续从多个角度推进他对于八十年代文学内在冲突的研究,成果有《文学批评:科学主义与个性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文学:英雄与反英雄》(《上海文学》第七期)、《文学:民族的与世界的》(《福建文学》第九期)、《文学:现实与超现实》(《上海文学》第十二期)。在此之外,南帆还有《语言的戏弄与语言的异化》(《文艺研究》第一期)、《变革:叙述与符号》(《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寻找北方精神——评张承志的 〈黄泥小屋〉》(《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等论文发表。南帆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一九九〇年,三十四岁。三月,《阐释的空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南帆一九八六年以来的多数理论文章。这一年里,南帆发表的论文几乎都属于他八十年代文学共时性研究的范畴:《文学:人与自然》(《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文学:城市与乡村》(《上海文论》第四期)、《诗与小说》(《艺术广角》第四期)、《文学:规范与反规范》(《作家》第五期),另有一篇书评《融学问于赏析》发表于《福建论坛》第四期。

一九九一年,三十五岁。南帆的小说《悬案》发表于当年第一期的《文艺评论》上,这是南帆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日后的回忆中,南帆对此不无遗憾,“我仅仅写过几个短篇小说”,③南帆:《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第17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即使到了今天,写小说仍然是我内心的一段斑斓的残梦”。④南帆:《七七级》,《人民文学》2007年第10期。北村认为,《悬案》表明“批评家客串小说的技术障碍在南帆笔下荡然无存”。⑤北村:《我读南帆》,《文艺评论》1991年第1期。南帆对于八十年代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在这一年中仍有系列成果发表:《主体与符号》(《文艺争鸣》第二期)、《世俗与超越》(《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文学批评:社会与形式》(《文艺理论家》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二期转载)、《文学:父与子》(《上海文学》第十期)、《概念的权力——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山花》第十一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二期转载)。一九九一年南帆发表的论文还有《北村的小说图式》(《长城》第二期)、《札记:关于“寻根文学”》(《小说评论》第三期)、《冲突:文化史与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第四期)、《札记:关于侦探小说(一)》(《警坛风云》第十二期)。

一九九二年,三十六岁。南帆有两部专著问世。《冲突的文学》于十二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关注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间形成的相互缠绕的文化冲突,以及这种文化冲突在诸多文学主题上的表现,诸如城市与乡村、男性与女性、英雄与反英雄、先锋与大众、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社会与形式等等,①刘小新:《文学话语的波长——文艺理论家南帆访谈》,《文艺报》2012年11月12日。是南帆对八十年代文学共时性结构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影响广泛。一九九二年八月,南帆的专著《怎样写文学批评》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对文学批评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囊括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史、功能、类型、模式等内容,对文学批评的入门者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该年发表的论文有《札记:关于侦探小说(二)》(《警坛风云》第一期)、《新写实主义:叙事的幻觉》(《文艺争鸣》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一期转载)、《诗,作为思的对象》(《当代作家评论》第六期)、《历史与神话》(《文学评论家》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七期转载,收入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 《忧愤的归途》)。

一九九二年,南帆晋升为研究员,担任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获得多项学术荣誉:国务院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专著《阐释的空间》和《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获得中国作协一九九二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一九九三年,三十七岁。南帆发表的论文和评论有《论文学传统》(《文艺争鸣》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九期转载)、《好作家,或者重要的作家》(《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语言、审美、现实》(《读书》第二期)、《语言现实主义》(《上海文学》第三期)、《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文学评论》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七期转载)、《呼吁的重复》(《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第一人称:叙述人与角色》(《钟山》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七期转载)、《横看成岭侧成峰》(《花城》第四期)、《沉沦与救赎——读〈施洗的河〉》(《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一期转载)、《姓、性、政治——评〈白鹿原〉》(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第十二期)。专著《冲突的文学》在这一年里获得两个奖项:“福建省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九八八-一九九四),以及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的一九九三年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

一九九四年,三十八岁。四月,《文明七巧板》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南帆的第一部随笔作品集。相比于之前的学术论文,这部随笔集体现出两个特点:文体和语言的自由开放、对世界的阐释和书写。南帆将这批随笔称为“寓意分析”,旨在显示理性分析介入平面世界之后的思想深度。

一九九四年,南帆的许多论文集中指向了文学话语的研究主题。这部分的论文有《爱欲、禁忌和话语》(《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七期转载)、《叙事话语:影响与转换》(《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第九期转载)、《叙事话语的颠覆:历史和文学》(《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期转载)、《话语权力与对话》(《上海文学》第八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期转载,收入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 《跨世纪与跨文化》)、《文学话语的维度》(《文艺评论》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一九九五年第二期转载)。

论文《文类与散文》(《文学评论》第四期)从“反定义”的角度切入对散文文类定义的研究。这一年中的其他论文还有 《九十年代的学院派批评》(《天津社会科学》第二期,《新华文摘》第六期转载)、《〈冲突的文学〉:问与答》(《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历史的警觉——读韩少功一九八五年之后作品》(《当代作家评论》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二期转载,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出版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另外,南帆与王光明、俞兆平、华孚、朱水涌、北村、谢有顺、李勇的对话录《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发表于《上海文学》第五期,参与了“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年,南帆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研究——当代中国文学与汉语形式”。

一九九五年,三十九岁。一月十四日,南帆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九十年代思想史上著名的 “人文精神大讨论”在一九九五年全面铺开,南帆以论文《知识、知识分子、文学话语》(《上海文化》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八期转载)、《问与答: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文学批评》(《文论报》五月十五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六期转载,收入文汇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人文精神寻思录》)继续参与这场思想论争。

在这一年的众多论文中,《福建小说:两翼与前景》(《福建文学》第二期)聚焦于当代福建文学的发展,其余的论文有《话语与影像》(《花城》第二期)、《旧作重评三篇》(《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先锋的皈依——论北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九期转载)、《先锋作家的命运》(收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〇〇二年出版的 《今日先锋》第三辑、《反讽:结构与语境——王蒙、王朔小说的反讽修辞》(《小说评论》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二期转载)、《知识背景与心智的自由》(《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故事与历史》(《文学评论》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三期转载)、《个案与历史氛围——真、现实主义、历史》(《上海文学》第十一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一九九六年第一期转载,收入东方出版中心一九九七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生存主题与女性立场》(《作家报》十二月十六日)。

一九九五年的《当代作家评论》集中刊发了一些关于南帆及其文学批评的论文:北村的《知识分子南帆》(第二期)、华孚的 《缜密的敏锐——南帆理论批评的思维特色与阐述风格》(第五期)、朱水涌的 《南帆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第五期)。

一九九六年,四十岁。他的《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读书》第七期)是对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某种梳理与总结。这一年里,南帆的一些论文表明了他对文化研究与修辞学的兴趣,如《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文艺争鸣》第四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〇一一年出版的 《身体写作与文化症候》)、《修辞:话语系统与权力》(《上海文学》第十二期)、《膨胀的“泡沫文化”》(《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其他的重要论文还有《抒情话语与抒情诗》(《文艺研究》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六期转载)、《浪漫与幽默》(《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马桥词典〉:敞开与囚禁》(《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收入春风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 《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

一九九六年三月,南帆任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六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这一年里,随笔《叩访感觉》获“福建省第十一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

一九九七年,四十一岁。南帆有两部文学作品问世,分别是七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沉入词语——南帆书话》,和八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星空与植物》。八月,南帆任第二主编的《未来的文化空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南帆散文特有的思想密度和想象跨度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当年第二期的《当代作家评论》上刊发了姜桂华题为《探寻人的存在的深度——关于南帆的散文写作》的论文。

《当代作家评论》在这一年中发表了多篇南帆的论文,第一期有 《智慧的写作》、《文化、文学、文学史》、《女性的反抗声音》三篇,第二期有《两种现实之间》,第四期有《叙述的秘密——读李锐的长篇小说 〈万里无云〉》(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九期转载,收入春风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 《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南帆在一九九七年发表的论文还有《“本土”的歧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语言的魔力:塑造与囚禁》(《莽原》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一九九八年第二期转载)、《九十年代文学批评:大概念迷信》(《天津社会科学》第五期)、《学术视域及其他》(《文艺争鸣》第六期)。

一九九七年,南帆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会副主任委员。论文《文类与散文》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中央颁发的 “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

一九九八年,四十二岁。专著《文学的维度》在八月份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文学的维度》力图考察的是,文学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符号秩序之中扮演的角色:文学如何展示“真实”,文学的修辞、叙事以及文类具有哪些意义。这部著作将文学话语的特征与意义置于同诸多话语的联系之中,它旨在表达这样的观念:文学不存在“超历史”的孤立本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都是在多种复杂的比较之中显现出来的。关系主义的思维方法与理论建构在这部著作中萌芽,南帆之后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以及论文集《关系与结构》,都可以视为这条线索的延伸与繁荣。①刘小新:《文学话语的波长——文艺理论家南帆访谈》,《文艺报》2012年11月12日。《文学的维度》的后记中提到,南帆将这部书视为自己四十岁时的代表作。十二月,散文集《追问往昔》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南帆一九九八年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几个主题上:先锋文学、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史、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有一本主编的作品集 《夜晚的语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月出版)和论文两篇:《先锋、边缘、文化向度》(《山花》第一期)、《边缘:先锋小说的位置》(《花城》第一期)。八九十年代文学史研究的成果有 《双重的解读——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描述》(《文学评论》第五期)、《八十年代与“主体问题”》(《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文学史与经典》(《文艺理论研究》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二期转载)、《从寻根到新写实》(台湾十月二十二日的《中国时报》)。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的成果有 《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评论》第一期)、《写作与飞翔——评林白小说》(《山花》第七期)。

上述三个主题之外的论文有 《批评家、作家、科学》(《文学世界》第一期)、《札记:叙述风格、紧张、视域》(《小说家》第二期)、《阐释与对话》(《文论报》三月十二日,《新华文摘》第七期转载)、《生存的位置》(《小说家》第三期)、《札记:知识与人格》(《天涯》第四期)、《抗拒遗忘》(《南方文坛》第四期,九月二日的《解放日报》和《新华文摘》第十二期转载)、《浪漫、戏谑、魔鬼》(《小说家》第四期)、《诠释与历史语境》(《读书》第十一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一期转载)、《电子时代的文学命运》(《天涯》第六期)。

《南方文坛》一九九八年第一期的“今日批评家”栏目推出南帆专辑,包含南帆的两篇论文《作家与批评家》、《低调的乐观》,以及余岱宗的《边缘的阐释——评南帆的文学思想》。

一九九八年三月,南帆当选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七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这一年,论文《个案与历史氛围——真、现实主义、所指》获得“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一九九九年,四十三岁。南帆出版了两部散文集和两部学术著作。一月,散文集《自由与享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五月,散文集《叩访感觉》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叩访感觉》发掘出隐藏于躯体及其感觉之中的种种思想的能量,获得 “福建省第十三届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七月,论文集《敞开与囚禁》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第三代学人自选集”第一辑丛书之一。九月,专著《隐蔽的成规》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隐蔽的成规》力图展示文学生产背后一些隐蔽的控制和监察,诸如现代性、国家神话、历史的理解与叙述、传统和民间的意义等等,并在对文化观念成形的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文学史的各种特征。①刘小新:《文学话语的波长——文艺理论家南帆访谈》,《文艺报》2012年11月12日。某种程度上,这部著作也是对之前的《冲突的文学》所采用的“文学史的共时性结构考察”方法的一次呼应。

一九九九年三月,南帆的两篇论文参与了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民间文学研究。《民间的意义》发表于《文艺争鸣》(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〇〇年第一期以“摘要”形式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一九九九年第七期转载,收入漓江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的《中国年度文论选》、上海大学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卷三)》;《九十年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发表于三月十八日的《文论报》。

这一年里,南帆发表的论文还有《论文学批评的功能》(《东南学术》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七期转载)、《两结合》(《南方文坛》第一期,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出版的 《当代中国文学关键词》)、《童真、隐喻、内心生活》(《小说家》第一期)、《纸上的王国》(《读书》第二期)、《九十年代的诗歌境遇》(《文论报》四月二十九日)、《历史叙事:长篇小说的坐标》(《文学评论》第三期,获《文学评论》编辑部 “一九九九年度学术论文提名”奖项)、《反抗与悲剧——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诗与国家神话》(《南方文坛》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〇年第二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九期转载)、《语言的内部与外部》(《文艺理论研究》第四期)、《人物观念的理论跨度》(《钟山》第四期)、《理论的紧张》(《社会科学》第九期)、《中国古代文论:“失语”与阐释功能》(《人文杂志》第五期)、《神话的解析》(《读书》第九期)、《问题的挑战》(《福建日报》九月十日)。一九九九年南帆还有两篇对话录发表,与孙绍振、王光明的对话录《学科开放与文艺理论建设》发表于《山花》第六期,与阿正、格非的对话录《中国先锋文学的现状及意义》发表于六月十七日的《文论报》。

一九九九年四月,南帆成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二〇〇〇年,四十四岁。南帆的多数学术论文成果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媒介文化。这个主题下汇集的论文有《电子传媒:“真实”的神话》(《粤海风》第二期)、《电影院的兴衰》(《上海文学》第五期)、《声音社会的诞生》(《天涯》第三期)、《没有重量的空间》(《电影艺术》第四期)、《游荡网络的文学》(《福建论坛》第四期)、《网络的话语》(《文艺研究》第五期)、《影像时代》(《南方文坛》第六期)。

《全球化与想象的可能》是这一年中重要的论文之一,该论文发表于第二期的《文学评论》,七月四日的《文艺报》以“摘要”的形式转载,该论文还获得《文学评论》编辑部“二〇〇〇年度学术论文提名”奖项。其他的论文还有《文学史:核心概念的发现》(《南方文坛》第一期)、《歧义的读者》(《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朱苏进论:优美与危险》(《钟山》第三期)、《文学、革命与性》(《文艺争鸣》第五期)、《文学性:历史与形而上学》(《山花》第十一期)、《身体的叙事》(《天涯》第六期)、《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资源》(《思想》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十一月出版)。与孙绍振、王光明的对话录 《新诗的现状与功能》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

二〇〇〇年,孙绍振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南帆散文的论文,分别是《南帆:迟到的现代派散文——兼论学者散文的艺术出路》(《福建论坛》第二期)、《当代智性散文的局限和南帆的突破》(《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审智散文中的亚审美逻辑——南帆散文研究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②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孙绍振都有研究南帆散文的论文发表,《迟到的现代派散文——论南帆在当代散文史上的意义》发表于《南方文坛》2001年第3期,《审智散文的双子星座——从南帆到萧春雷》发表于《福建文学》2003年第1期。

南帆于二〇〇〇年九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十月,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这一年中,南帆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专著《文学的维度》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〇〇一年,四十五岁。媒介文化仍然是南帆学术研究的重心。江苏人民出版社四月出版的专著《双重视域》集中展示了南帆媒介文化研究的精华。收音机、电话、电影、电视、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的文化生活和观念生产,这本专著试图阐释电子文化的双重功能:启蒙与操纵。作为社会文化的分支,电子文化参与了意识形态的种种修辞、伪饰与遮蔽,揭示电子符码话语表层之下的巨大空间,是南帆由文学研究跨向文化研究自然的一步。

这一年,南帆以文化研究的方式探讨媒介文化的论文还有 《启蒙与操纵》(《文学评论》第一期)、《技术与机械制造的抒情形式》(《文艺评论》第一期)、《真实的神话》(《视界》第二辑,河北教育出版社一月出版)、《身体的叙事》(《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广告与欲望修辞学》(《天津社会科学》第二期)、《双重视域与文化研究》(《读书》第四期)、《关于文化工业的对话》(与单世联的对话录,《光明日报》五月十日)。这一主题下的论文《消费历史》(《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七期转载,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出版的 《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文艺——中国文联二〇〇一年度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还获得“中国文联二〇〇一年度文艺评论二等奖”。

文学研究的开放性思维是二〇〇一年南帆学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论文 《文学史写作:个人话语与普遍话语》(《文学评论》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六期转载)、《普遍主义的限度》(《跨文化对话》第六辑,上海文化出版社四月出版)、《空洞的理念——“纯文学”之辩》(《上海文学》第六期)、《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文艺理论研究》第四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六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二年第二期转载,收入漓江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一月出版的 《二〇〇二年中国年度文论选》)、《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东南学术》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一期转载,收入作家出版社二〇〇二年五月出版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二〇〇一卷》)都可视为这一主题的成果。

二〇〇一年南帆发表的论文还有 《文学史史学观与文学史叙事》(《东南学术》第一期)、《文体的震撼》(《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饶舌与缄默:生活在自身之外》(《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这一年,南帆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基础理论中的重大问题研究”。

二〇〇二年,四十六岁。南帆有五本著作出版。南帆、刘小新、练暑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于八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起文学理论教材撰写、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与重大问题的讨论。①这方面的论文数量不少,如方克强《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朱国华:《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教材的可能性》(《学海》2011年第5期)、练暑生:《形式、历史和在话语中想象》(《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2期)、郭富平:《作为文化理论的文学理论——以南帆主编的 〈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廖述务:《理论自反与体系重构——评南帆、刘小新、练暑生合著〈文学理论〉》(《南方文坛》2010年第1期)、张法:《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张法:《走向前卫的文学理论的时空位置——从三本文学理论新著看中国文学理论的走向》(《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张法:《三个关键词与一个学科的演进——文艺学、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文艺争鸣》2012年第1期)等。论文集《问题的挑战》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在八月出版,由“主体与符号”、“性别的革命”、“文化想象的版图”、“电子技术与意识形态”、“文学叛逆者”、“问题的挑战”六个部分组成。八月,论文集《理论的紧张》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由 “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理论的紧张”、“大概念迷信”、“电子时代的文学”四辑组成。九月,论文集《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九月,南帆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九十九个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词条体的著作力图阐释一批活跃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关键性概念。

二〇〇二年第一期的《东南学术》发表了南帆的两篇论文 《文学批评的转移》、《数字的背后》,以及与刘小新的对话《访谈录:理论与本土历史》。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发表了《革命、浪漫与凡俗》,该论文被当年第六期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并获《文学评论》编辑部“二〇〇二年度学术论文提名”奖、“《文学评论》(一九九七-二〇〇二年)优秀论文奖”、“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这一年里南帆发表的论文还有《文化研究:开启新的视域》(《南方文坛》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期转载,入选作家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二月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二〇〇二卷》)、《历史的遗照》(《小说评论》第三期)、《分类与自由》(《文艺报》六月八日,《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第三期转载)、《试谈〈讲话〉关于知识分子与大众关系的论述》(《文艺理论研究》第四期)、《诗意之源——以韩少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散文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

二〇〇二年六月,南帆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会主任委员,十二月,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同一年,南帆还获得“第二届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

二〇〇三年,四十七岁。《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是这一年中南帆发表的最重要的论文。这篇发表于《文学评论》第二期上的论文深刻剖析了文学、革命、知识分子、大众四者之间复杂的关联,被当年第六期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二〇〇四年第二十四期的《新华文摘》转载,收入漓江出版社二〇〇四年二月出版的 《二〇〇三中国年度文论选》、春风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四年二月出版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二〇〇三年文学批评》、中国电影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三月出版的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等。该论文还获《文学评论》编辑部“二〇〇三年度学术论文提名”奖。同主题论文《革命文学、知识分子与大众》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一期。

这一年,南帆发表的论文还有 《文明的悖论》(《文艺争鸣》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四期转载)、《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对策》(《江苏大学学报》第二期)、《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中华读书报》三月十二日,《新华文摘》第六期转载)、《理论的历史命运》(《福建论坛》第五期)、《学术体制:遵从与突破》(《文艺理论研究》第五期)、《理论的紧张》(《山花》第十期)、《小说和历史的紧张》(《读书》第十一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江南》第六期)、《日常的奇异与奇异的日常》(《山花》第十二期)。

二〇〇三年五月,散文随笔集《没有重量的生存》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同年,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这一年的三月,南帆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〇〇四年,四十八岁。南帆有多部著作出版。一月,长篇叙事散文《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内含图片六十五幅。南帆坦言 “解释父亲形象的转折就是这本书的使命”,然而,这部书同样包含了对父母及其时代的复杂、特殊而充沛的情感。同样是在一月份,散文集《叩访感觉》由东方出版中心再版发行。三月,与马原、肖瑞峰合作主编的《大学语文新读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九月,与周晓枫共同主编的散文集《七个人的背叛》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十二月,论文集《向各个角度敞开》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二〇〇四年,南帆在持续关注文学重大问题的同时,也保持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及时追踪。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四篇论文:《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第一期,收入上海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 (第一卷)》)、《符号的角逐》(《天涯》第四期,收入春风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出版的 《二〇〇四年文学批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隐蔽的转移》(收入河北教育出版社九月出版的《视界》第十四辑)、《文化研究:转折的依据》(《中国社会科学》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二〇〇五年第三期转载,收入作家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二〇〇四卷》)。一篇访谈录《批评的角色和责任》(《光明日报》七月二十一日)。

对重要作品的追踪批评主要有三篇论文:《分裂不可弥合——读 〈万物花开〉》(《南方文坛》第一期)、《〈受活〉:怪诞及其美学谱系》(《上海文学》第六期)、《叙事的平衡》(《南方文坛》第四期)。

二〇〇四年,南帆获得“萧山杯人民文学新世纪散文奖”之“散文家奖”,论文《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这一年的四月,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

二〇〇五年,四十九岁。专著《后革命的转移》是这一年里最重要的学术成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八月出版。《后革命的转移》聚焦于九十年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及其文化表征。革命退潮,市场和消费的话语继承了巨大的号召力,文学从八十年代的文化中心撤退到边缘,许多文化主题的消失与兴起都异常迅速。这部著作并不将革命与市场视为单纯的对抗关系,在民族、乡村、传统、信仰等主题上,这本专著试图展现出后革命时代种种文化观念的复杂纠葛。八月,与刘小新共同主编的《现代性与符号角逐》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南帆在这一年中发表的论文有《文化研究:打开了什么》(《文艺报》一月十一日)、《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文学评论》第一期,《人民日报》三月十七日摘编)、《背叛,或者回归》(《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文化的尴尬——重读 〈白鹿原〉》(《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六期转载,《新华文摘》第十九期转载)、《不竭的挑战》(《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收入文化艺术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 《二〇〇五年文学批评新选》)、《面具之下》(《南方文坛》第三期)、《诱惑和恐惧——读东西的〈后悔录〉》(《南方文坛》第四期)、《现代主义:本土的话语》(《东南学术》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六年第一期转载,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北大年选二〇〇五理论卷》、长江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出版的 《六十年文学评论精选》)、《典型的谱系》(《福建论坛》第十一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〇六年第二期转载)、《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江苏大学学报》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六年第四期转载)。对话录《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发表于《上海文学》第十一期。

二〇〇五年,长篇叙事散文《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二〇〇四年度散文家奖”,论文集《理论的紧张》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二月,南帆入选中宣部第二批“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任民进福建省主委。

二〇〇六年,五十岁。南帆的论文集《本土的话语》于一月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十二月,散文集《辛亥年的枪声》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辛亥年的枪声》注目与福州有很大关联的辛亥风云,是对地域文化超越地方性的关注。

南帆此年中发表了一系列以底层为主题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底层问题的讨论逐渐成型,在学界影响深远。这些论文有《底层经验:表述与被表述》(《福建论坛》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五期转载)、《底层问题、学院及其他》(《天涯》第二期)、《曲折的突围——关于底层经验的表述》(《文学评论》第四期)、《底层与大众文化》(《东南学术》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二〇〇七年第一期转载)。

《笑声与阴影里的情节》(《读书》第一期)、《夸张的效果》(《文艺报》四月二十五日)、《找不到历史——〈秦腔〉阅读札记》(《当代作家评论》第四期)、《快与慢,轻与重——读铁凝的 〈笨花〉》(《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等论文则是对《石榴树上结樱桃》、《兄弟》等文本的追踪式批评。

这一年中南帆发表的论文还有 《小资产阶级:压抑膨胀和分裂》(《文艺理论研究》第五期)、《传统与本土经验》(《文艺报》九月十九日)。

二〇〇六年七月,南帆任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九月三十日,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十二月,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

二〇〇七年,五十一岁。专著《五种形象》于十二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五种形象》对“典型”、“现代主义”、“底层”、“小资产阶级”、“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这些当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主题展开了深刻的知识谱系分析,同时展示出这些主题如何深刻地支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文学史的结构。与这部著作相关的论文有《无厘头:喜剧美学与后现代》(《上海文学》第一期)、《“五种形象”:背后的存在(上)》(《书城》四月号)、《“五种形象”:背后的存在(下)》(《书城》五月号)。

这一年,《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发表于 《文艺研究》(第八期),《新华文摘》(第二十一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第十一期)转载。这篇论文是南帆“关系主义”学术主题的核心。

其他的论文有:《转换:历时之轴与共时之轴》(《文艺争鸣》第一期)、《技术、机械与抒情形式》(《文汇报》三月二十五日)、《丰富的 “看”》(《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美学意象与历史的幻象》(《当代文坛》第三期)、《思想的锥子》(《南方文坛》第五期)、《文学:构成和定位》(《文艺理论研究》第五期)、《文学:虚构与真实》(《上海文学》第十一期,《解放日报》十一月二十五日)、《历史与语言:文学形式的四个层面》(《文艺争鸣》第十一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八年第一期转载)。

二〇〇七年南帆获得的学术奖项主要有:十月,散文集《辛亥年的枪声》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奖”;十一月,论文《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获“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十二月,专著《后革命的转移》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南帆于二〇〇七年九月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十一月,任福建省文联主席。十二月,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二〇〇八年,五十二岁。南帆有两本教材出版:与刘小新、练暑生合撰的专著《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基础》七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南帆此年发表的论文有两个鲜明的主题:“文学史共时结构的考察”和“关系主义与公共空间”。“文学史共时结构的考察”包括《当代文学史写作:共时的结构》(《文学评论》第二期)、《八十年代:多义的启蒙》(《文学评论》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二期转载),“关系主义与公共空间”包括《理论的焦虑》(《文艺争鸣》第五期)、《文学与公共空间》(《南方文坛》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期转载)。

《当代作家评论》在这一年里发表了多篇南帆的论文。第一期有《良知与无知——读范小青的 〈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新华文摘》二〇〇八年第八期全文转载)和《深刻的转向》(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四期转载),第六期有《奇怪的逆反》。

其他论文有 《批评的能力》(《上海文学》第五期)、《我与〈钟山〉》(《扬子江评论》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九年第二期转载)、《说真话仅是批评的底线》(《上海社会科学报》九月九日)。

二〇〇八年一月,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三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一月十四日,获《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颁发的“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

二〇〇九年,五十三岁。著作《关系与结构》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这部著作提出的核心问题“关系主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①对南帆“关系主义”的学术进行评论的至少有刘小新:《关系主义与文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滕翠钦:《文学、文化研究和关系主义》,《文艺争鸣》2011年第13期;王伟:《关系的博弈——南帆文学观简评》,《渤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南帆的“关系主义”是一种阐释策略,是文学理论应对日益复杂化的中国经验与文化问题的一种论述策略。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而且还是一种知识立场,是一种“广谱的批判”。“关系主义”的文学研究即把文学置于多重文化关系网络之中予以阐释,反对把结论还原到某种固定不变的“本质”,阐释者本身同时也是关系网络的一部分。“关系主义”的旨趣在于考察,文学的意义如何镶嵌于各种关系网络,遭受种种改造以及重新定位。②刘小新:《关系主义与文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八月,论文集《优美与危险》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一月,专著《文学的维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版,增录两篇附录:《符号的角逐》和《历史与语言:文学形式的四个层面》。

这年发表的论文有《虚拟的意义:社会与文化》(《东南学术》第一期,《新华文摘》第十期转载)、《文学理论:本土与开放》(《福建论坛》第三期)、《后现代主义、消极自由和负责的反讽》(《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新华文摘》第十七期转载)、《日常的涡流》(《西湖》第五期)、《文学类型:巩固与瓦解》(《中国社会科学》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十期转载)、《现代主义、现代性与个人主义》(《南方文坛》第四期)、《文化的意义及其三种关系》(《江苏大学学报》第四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第十一期转载)、《现实主义、结构的转换和历史寓言》(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八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四卷)、《数字:代表什么,挑战什么》(《暨南大学学报》第五期)、《压抑和解放: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符号》(《渤海大学学报》第六期,《新华文摘》第八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二〇一〇年二月九日转载)、《文学不能回避思想》(《人民日报》十二月三十一日,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二〇一〇年第三期转载)。

二〇一〇年,五十四岁。南帆出版的书籍有以下数种:论文集 《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南帆卷》九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冲突的文学》五月由江苏大学出版社重版,增录两篇附录:《文化的意义及其三种关系》和《文学理论:本土与开放》。十一月,散文集《华丽的枷锁》和《面具之后》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论文有《研究方法、过度诠释与二元对立》(《中华读书报》二月十日)、《从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人民日报》三月二日)、《文学性、文化先锋与日常生活》(《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新华文摘》第十三期转载)、《文学史的刻度和坐标》(《文艺报》三月二十四日)、《我们这一代的表述》(《文艺争鸣》第七期)、《意义生产、符号秩序与文学的突围》(《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十期转载)、《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述评》(《文艺理论研究》第五期)、《文学的意义生产与接受:六个问题》(《东南学术》第六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二〇一一年第一期转载)、讲演稿《论“纯文学”》(《东吴学术》第三期)。

这一年,著作《五种形象》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著作《关系与结构》获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二届优秀成果表彰奖”,论文《后现代主义、消极自由和负责的反讽》获“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二〇一一年,五十五岁。南帆出版了五部著作。一月,《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印发行。八月,《文学批评手册——观念与实践》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这部著作是在 《怎样写文学批评》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新增五篇论文《文学:构成和定位》、《文学、大概念与日常纹理》、《文学的意义生产与接受:六个问题》、《批评与意义再生产》、《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八月,长篇历史散文《马江半小时》由海峡书局出版,继《辛亥年的枪声》之后,南帆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中国近代风云中的福州历史。九月,散文集《无限玄机》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十二月,主编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从“理论探讨”、“政策阐释”、“资源保护”、“文化管理”、“网络文化”、“海西文化”、“台湾经验”和“国际视角”八个方面,对当前文化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展开了深入剖析和理论探讨。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研究仍然是二〇一一年南帆所发表论文的重要主题。计有:《文学形式:快感编码与小叙事》(《文艺研究》第一期)、《文学、大概念与日常纹理》(《上海文学》第一期)、《八十年代:话语场域与叙事的转换》(《文学评论》第二期,《新华文摘》第十一期转载)、《经验、理论谱系与新型的可能》(《文艺争鸣》第十三期)、《文学的潜能》(《人民日报》七月二十三日)。

二〇一一年二三月份之间,南帆发表了数篇以“文学批评”为主题的论文:《有担当才有真批评》(《人民日报》二月十五日)、《批评如何判断?》(《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文学批评正在关心什么?》(《文艺报》三月三十日)。这一年南帆还发表了《“跨界”的半径与圆心——谈鲁枢元的文学跨界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期)、《剩余的细节》(《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新华文摘》第五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二期转载)。

文学创作方面,散文《马江半小时》发表于《人民文学》第六期。

这一年,南帆于一月二十一日当选为“二〇一〇年福建年度人物”,九月二十九日受聘为华侨大学客座教授。论文《八十年代:话语场域与叙事的转换》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一等奖。

二〇一二年,五十六岁。回忆知青时代的系列散文在《收获》连载,这批散文力图做到往事记忆、个人经验、想象与分析,以及历史认识的有机交汇。①刘小新:《文学话语的波长——文艺理论家南帆访谈》,《文艺报》2012年11月12日。这六篇散文是《历史的盲肠》、《饥饿惯性》、《情为何物》、《一记勾拳》、《火车驶过田埂》、《风声竹林夜》。八月,长篇叙事散文《马江半小时》由海峡书局出版,后记《古老帝国的负痛挣扎》发表于《书城》七月号。随笔《别有池塘一种幽》发表于《学术评论》第三期。

南帆这一年中发表的论文有《文学经典、审美与文化权力博弈》(《学术月刊》第一期,《新华文摘》第十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四期转载)、《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江苏大学学报》第一期)、《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重组的形式》(《天津社会科学》第三期)、《在历史的坐标上》(《人民日报》五月二十二日)、《文学公共性:抒情、小说、后现代》(《文艺研究》第七期)、《文学批评的三种需求》(《文艺报》八月二十日)、《文学、现代性与日常生活》(《当代作家评论》第五期)、《历史的主角与局外人——阅读格非长篇小说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东吴学术》第五期)。

猜你喜欢
当代作家文艺理论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卡尔维诺(素描)
当代作家老照片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幻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文艺范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读当代作家傅爱毛的《疯子的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