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罗灵军
(1.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 401121)
20世纪90年代,国家和部门对地理信息数据需求大增,涌现出大批地理信息数据库,但因为缺乏地理信息共享的保障体系,加上政府职能条块分割和行政保护,使得数据封闭、数据壁垒和数据垄断严重,数据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近年来,为有效解决地理信息资源利用与共享的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大力推动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通过“数字区县”“天地图”等工程全面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节点的共享服务。2010年,重庆市开通了全国首个省级平台,截止2012年底,29个省区开通了“天地图”省级节点,有158个“数字城市”建设完成。但是,建成平台只是工作的开始,构建一套完善的平台保障体系才是维护平台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标准规范、数据资源、软件系统、应用体系和保障体系。对于保障体系,目前各省市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未能形成一套全面权威的框架。在具体的工作推动中,围绕加大平台使用范围,加强平台生命周期,重点开展了法律法规建设、机制建设、支撑环境建设、人员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以解决项目建设不持续、应用范围不全面等问题。
法律法规是平台运行的重要基础保障,建立地方性规章是省级平台的保障。2011年3月,重庆市以政府令形式颁布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全市各部门在地理信息共享实施工作中的职责,确立分类管理、分类负责的基本原则。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工作在省市立法的难度在于立法的必要性。由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上位法缺失,省市立法机构审核立项的依据较为薄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点结合省级平台的建设和应用需求,提出法律保障的必要性,特别需要结合平台在委办局的应用实践提出的具体问题,引申出立法的迫切需求。立法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处理好委办局职能职责的划分,特别是充分处理好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对于平台的主要管理职能,强调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于基于公共服务平台之上开发建设的各类应用系统的指导、监督和协调职能。
1)沟通机制。2004年,重庆市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全市各部门广泛参与的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打破原有地理空间信息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封闭管理的模式。从2008年起,每年定期召开 “重庆市地理信息共享应用研讨会”,邀请各行业部门重点对每年的平台应用情况和工作需求进行研讨,商议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形成了需求-建设-总结-新需求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交流和研讨,对平台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2)管理机制。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探索了一条新型管理之路,通过职责的调整和划分,形成由测绘成果质量监督到成果汇交,再到平台更新维护的更新维护模式。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落实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在各机构之间的共享使用。对于公益性基础性的平台应用,采用免费使用方式提供,对于市场行为获取的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由成果所有权部门授权或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后,提供平台共享使用。
和前几年直接使用测绘成果数据、开发GIS系统模式下的地理信息应用模式相比,平台对于硬件和网络等支撑环境建设上的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平台的基础性定位,要求在性能上能够满足多用户的实时运行需求,支撑各部门的业务系统,稳定性要求更为严格;平台的公共性定位,强调的是用户的广泛化,使用的环境、条件也五花八门,兼容的要求更加明显。支撑环境保障的目标是实现7×24 h不间断服务,实现多网络环境的无差异服务。共享的思路不仅仅在信息资源建设中,也充分扩展到支撑环境的建设上。平台充分利用了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的基础设施,共享利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基础硬件和网络环境,实现了市政府办公厅中心机房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中心机房双节点镜像部署,每个节点再采用双机热备模式搭建运行环境,在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极大地节约了建设投资。同时,提供分平台保障离线用户的运行服务;利用电子政务网的覆盖,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环境延伸到全市各乡镇;利用互联网环境,服务社会大众,也为政务便民服务提供基础的地理信息支撑。
1)建立专业的应用服务人员队伍。从2000年开始的GIS应用系统建设高潮推动了行业部门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和使用,但其“专业性强”的概念也深入人心,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想不起”、“不想用”、“用不起”的观念制约着人们对于平台的了解和使用,建立专业的应用服务人员队伍,从平台的功能、使用、与业务系统的结合等方面,主动服务,积极服务,是平台拓展用户的重要措施。重庆市在平台建设之初,就成立了专门的应用服务人员队伍,上门了解需求,整理需求,将重点需求落实到平台建设中。平台试运行期,应用服务人员重点开展平台的宣传介绍、技术培训、技术处理等工作,逐步从应对用户需求向引导用户需求提升,有效地延展了平台的生命力。
2)建立地理信息资源的采集更新队伍。平台的部门应用需求和行业部门对于传统测绘成果的需求不同,平台用户更多的强调地理信息的更新频率和要素化的表达。在管理体制上,从需求出发,重庆市建立了专门的地理调查队伍,专题负责平台中各类要素的动态采集更新。从采集模式上、手段上、技术体系上区别于传统测绘手段,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基于地理网格的地理调查体系,实现了平台中重要要素的及时更新。
经费的支撑是平台长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由于财政资金管理模式的限制,常规类项目都能获取建设资金投入,但对于维护资金的投入未能有序保障。重庆市首先通过测绘主管部门内部固定投入资金维护,经过几年的主动服务,逐步落实了市级财政固定投入资金维护平台的模式,确保了平台维护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重庆市市级财政统一投入的维护经费,主要保障平台中各行业部门专题数据的处理、平台软件的升级、硬件网络等支撑环境的维护、应用推广的人力、资料等工作的开展。平台中的地理信息数据内容,来源于多种途径和渠道,特别是基础测绘成果,平台维护经费固化投入的同时,亦需加大对于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加大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资源的覆盖和更新频率,确保平台中的数据资源的及时更新。
在后续的工作中,公共服务平台的保障体系工作既要切实落实现有工作内容,又要随着地理信息向时空信息的提升,思考和探索云计算等新技术模式下,保障体系工作的新内容和新方法,持续推动平台有效的运行和服务。
[1]陈军, 蒋捷, 周旭, 等. “平台”的总体技术设计研究 [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3): 6-7
[2]张庶卓. 全国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已达311个地级市 [N]. 中国建设报 2013-01-08(6)
[3]徐开明, 吴华意. “平台”的用户分类及服务分类 [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3): 59-60
[4]何建邦, 胡志勇, 李新通, 等. 国家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框架意见 [J]. 资源科学, 2001, 23(1): 6-7
[5]乔朝飞, 徐坤, 熊伟. 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政策的初步研究 [J].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6): 5-6
[6]任福. 构建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标准体系的思考 [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4): 6-7
[7]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国家”平台”技术指南 [S].
[8]龚健雅, 高文秀. 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及标准 [J]. 地理信息世界, 2006, 4(3): 10-11[9]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S].
[10]蒋景曈, 刘若梅, 姜作勤, 等. 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政策研究 [J]. 测绘科学, 2008, 33(1): 4-5
[11]李培. 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探讨 [C].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北京, 2003
[12]余旭, 张兴福, 王国辉, 等. 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综述 [J]. 测绘工程, 2010, 19(6): 1-3, 8
[13]曹金璇, 黄淑华.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立法问题探究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4(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