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两岸图书资讯学与图书馆事业新纪元——2012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03-27 05:05吴昌合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资讯图书图书馆

吴昌合,傅 正

(安徽大学,合肥230039)

为促进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台湾中华图书资讯教育学会、大陆图书情报学院系和图书馆界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酝酿和共同发起“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从1993年起,先后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3)、北京大学(1994)、武汉大学(1997)、中山大学(1998)、四川成都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2000)、哈尔滨黑龙江省图书馆(2002)、大连理工大学(2004)、中山大学(2006)、武汉大学(2008)和南京大学(2010)等地成功举办十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两岸图书资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愈发频繁与密切,但过去十届研讨会均在大陆举行。鉴于此,台湾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欣然同意主办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术研讨会,并确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这届研讨会在大陆的联系单位。两岸图书资讯界的这一盛会将首次在台湾举行,不仅共同开创两岸图书资讯学的新纪元,更能充分体验两岸文化异同之处。

2012年7月3日至10日,我们应邀出席在台湾淡水召开的“2012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分别向大会作了题为《近十年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热点问题》和《推广图书馆技术,实现社会化服务》的研究报告,并参观考察了台湾地区的图书馆。

1 会议概况

“2012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于7月4日上午在台湾淡江大学驚声国际会议厅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图书资讯界200多位学者及在校研究生齐聚一堂。开幕式由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邱炯友教授主持,淡江大学校长张家宜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教授致辞。随后台湾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教授作题为“两岸图书资讯学教育的未来式”的专题演讲。赖校长先从个人学术生涯的意义之网,谈到台湾图书馆界所建立的意义之网,从对当前台湾图书资讯学现状的省思,谈到两岸交流的未来式,指出无论是个人的学术成长,还是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一个传承的问题,即所谓“意义之网”,并且影响巨大。早期台湾和大陆的图书馆学教育都来自武昌文华图专的传承,而文华的传承又来自美国。两岸分隔数十年后,台湾早已跳过文华的传承,直接赴美学习,因此,现代台湾的图书馆学教育受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影响很深。大陆1949年以后的图书馆学教育主要受前苏联的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逐渐加大与国外接触的力度,但是就图书馆学教育来说,与台湾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台湾与大陆的图书馆学教育同宗同源,虽有差异,也各具优势,应当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创两岸图书资讯学与图书馆事业新纪元。赖校长的精彩演讲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受到热烈欢迎。

大会的第二阶段是长青论坛。所谓“长青论坛”,即寓义前辈的学术精神如松柏长青不衰。会议邀请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王振鹄教授、胡欧兰教授,台湾大学前图书资讯系主任胡述兆教授、武汉大学前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现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马费成教授,辅仁大学图书馆学系黄世雄教授就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中华文化的传承、图书馆学的成就、价值,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两岸图书资讯界的合作与交流等专题进行演讲,畅谈了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对后学特别是青年学子提出殷切的期望。

从7月4日下午到7月5日,会议进入专题研讨阶段。

会议设A、B、C三个分会场,两岸60余位论文作者就大学图书馆经营与管理实务,学校、专门、公共图书馆经营与管理实务,图书馆事业,资讯服务与使用者研究,参考服务,资讯与知识组织,档案学研究,出版与电子书,阅读研究,资讯素养,图书资讯教育,资讯社会与图书资讯学,资讯计量研究,资讯检索与资讯系统等13个专题,报告了他们研究的成果,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两岸的图书资讯学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分别在“青年论坛”上交流了他们的研究论文。会议还开设了“两岸系所主任论坛”,针对各院系所的办学状况、研究发展、课程、招生、未来合作方向等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并就两岸院系所之间的交流项目:招生、合作教学、合作研究等达成基本共识。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两岸图书资讯学教育联展”,由两岸图书资讯学院系所提供海报,联合展示各院系所课程特色、师资阵容、教学资源、学术研究活动、教师专著等。

7月5日下午5时,会议在完成所有议题之后,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闭幕式,全面总结了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宣布下届研讨会,即“2014年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将在大陆南开大学举行。在一片热烈、激昂、友好的氛围中,“2012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2 专题研讨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开创两岸图书资讯学与图书馆事业新纪元”。为凸显本次学术研讨会第一次在台湾召开之历史性,征文议题采取多样性与开放性,以鼓励两岸图书资讯界学者积极参与。经过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大陆地区入选论文73篇,台湾地区入选论文40篇,分别汇编成A辑(台湾)和B辑(大陆)出版。论文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信息环境与图书情报事业、知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图书与图书馆史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图书资讯学领域前沿的学术问题。

共收录两岸学者和研究生专业论文113篇,专题研讨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2.1 图书资讯学教育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教授认为,当前图书情报学教育面临着现实的挑战。院长、系主任是图书情报学院教育政策变革的决定者,其认知直接决定着本机构教育的发展变革方向。他对中国大陆地区图书情报院系领导者对LIS面临的各种挑战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基于三组挑战因素的划分,通过计算同意度,应用多维度联合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获取图书情报学院领导者对大陆LIS面临挑战的关注偏向。从调查结果中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包括:大陆LIS系主任/院长十分重视本学科方面的挑战,与实践领域专家意见有差异,未来应重视LIS学科外的因素;大陆LIS系主任/院长十分重视来自机构内部的挑战,与iSchool运动所倡导的价值有差异,未来应更加重视机构外部的挑战;大陆LIS主任十分重视知识教与学,未来要更加重视来自新兴信息技术环境的挑战。

南开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学位中心主任柯平教授认为,作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是对图书情报科学学位教育的重要补充。2010年大陆建立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基于国际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和中国大陆图书情报教育的现状,他认为大陆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必须解决如下问题:与职业认证的对接、适应社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保障专业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刘兹恒教授针对中国大陆图书情报教育的背景和现状,分析了LIS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专业教育与学生职业需求不相吻合的问题,认为大陆图书情报教育受到来自iSchools外界变革力量的冲击,同时自身也有诸多变革动力,指出未来大陆图书情报教育特点是技术与人文的交叉,培养目标将会导致课程体系的渐变。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李刚教授认为,应用性专业学科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它主要分为“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即学科知识体系)和“为这一专业的知识”(即专业知识体系)。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LIS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而管理学、互联网等是“为这一专业的知识”。这两者一起构成了LIS的专业科学知识体系。近10年来,LIS知识结构发生了显著变迁,从图书馆工作为中心的体系向以信息工作为中心的体系转变。LIS本质不是管理学,有关部门把LIS归属于管理学门类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如果因此认为LIS就是管理学则是一种“迷思”。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韦景竹副教授通过对200位LIS学院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多数调查对象对大学期间课程体系的满意度较低;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的结构安排感到满意;强化专业特色,增删部分课程,提高教材质量等建议被提出。基于上述调查结果他认为LIS学院课程设置改革应注重实践课程,加强方法与技能训练;强化专业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材质量,拓展教学内容等。

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陈冠至助理教授介绍了该系建系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系在课程改革、师资成长方面的演变情况,认为该系所营造出的一种深远务实、可大可久的“辅大图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务实、奉献的图书馆职业精神。她认为,图书馆服务固然是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专门职业,应称之为事业,因为凡从事图书馆工作(服务)的,我们希望他是一位立定志向,以图书馆服务为终身职业者。如果矢志为图书馆员,他就应该乐于生活在服务人群的工作里。一旦选择图书馆员这个职业,就必须认定这是一种牺牲和奉献。

2.2 资讯服务与用户研究

台湾中华图书馆学会秘书长严鼎忠认为,图书馆是人类知识储存与传布的重要机构,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契机。人权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论其种族、性别、社会阶级等,皆应享有相同的权利。图书馆是知识智能的服务机构,不但不得任意剥夺、侵犯每个人的图书馆人权,甚至更应积极加以保障,让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平等的知识服务,在彼此尊重个人尊严、包容认知差异下,达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虽然人们对于人权的具体认识与实践互不相同,但他认为图书馆人权至少有阅读自由、人身安全、个人隐私、言论近用(access)、宗教信仰、性别平等、种族族群、特定群体、终身受教、知识获助、参与馆务、投诉抗告等十二项权利。伦理议题的两难抉择可以采行不伤害且效益原则、双重效应原则与相称论等两种思维方式,以为认真思考与理性评估之用,并运用基本道德原则,以及民主与自主、尊重与包容、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等人权议题的伦理原则作为指引。他认为图书馆站在维护每一位读者的图书馆人权视角,重新检视现行的营运管理与知识服务措施,都会有一些两难抉择的问题。

安徽大学图书馆傅正研究馆员认为,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业界做了许多理论探讨,却难以付诸实践。反思理论研究,各种观点大都围绕着馆舍开放、文献资源共享,其实这些仅是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一小部分,并且这种服务将可能对主体用户(本校师生)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将文献分类、编目、索引、检索等图书馆的技术、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将为大众带来方便,这应成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切入点。但对这些技术进行开发、推广、利用,使其造福于人民,至今未被提及。为此,她提出了利用图书馆技术,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观点。

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陈志铭教授认为,现今数字图书馆不仅止于将资源数字化,也必须提供馆藏、信息服务和学术活动整合的环境,并具有保存知识与有效支持学习的功能。他提出探究学习者利用数字图书馆支持数字学习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架构设计是否影响学习者之学习成效,以及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对于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架构,是否具有不同的信息架构使用历程与学习成效。陈教授以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所属的“自然与人文数字博物馆”人机互动分析软件以及学习风格量表为研究工具,并利用“自然与人文数字博物馆”进行数字图书馆支持数字学习之学习任务,据此探究数字图书馆信息架构设计是否影响数字学习之学习成效。研究结果指出,数字图书馆支持数字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成效,在信息架构影响学习成效部分发现,组织系统是影响学习成效的主因,并且不同学习成效学习者使用数字图书馆之信息架构行为具有差异;总体型学习者之学习成效优于循序型学习者;学习成效较佳以及总体型学习者仰赖组织系统较多;而学习成效较差及循序型学习者则仰赖搜寻系统较多。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院长曹树金教授认为,服务用户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用户满意,图书馆只有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受到用户的肯定。曹教授从图书馆用户对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质量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图书馆用户满意度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和推进图书馆质量管理。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吴昌合教授,通过对2001-2011年间《中国期刊网》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浏览和分析,在总结目前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主要从图书馆质量管理基础理论、图书馆IS09000认证、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图书馆管理理论和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进行了述评。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邱铭心助理教授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6年将健康广义地定义为“生理、心理与社会三方面均处于一个健全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孱弱”。由此可见,健康并不只是基于个人的照护,更扩及社会层面的追求。过去由于资讯环境不对称的关系,医疗资讯的提供是由医护专业人员主导,因此病患及家属所能获取的资讯有限,也多为被动式的资讯接收。近年来,消费者健康意识加强,病患及家属抑或是注重健康养生的一般民众,都希望可以针对自身的资讯需求,主动积极地取得所需资讯。又由于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健康资讯的传播与获取从实体转向虚拟。然而关于这类健康资讯也不断地被质疑,例如:资讯的质量良莠不齐,信息内容不易被理解与信息来源纷乱,导致查询不易等。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消费者健康信息的中立、客观、实时性等特色,跨领域的研究团队纷纷进入这个新兴领域,即“消费者健康资讯学”。邱教授回顾了自1990年后期至今的消费者健康资讯之文献,特别是有关网络环境中消费者健康资讯特征、资源及种类、研究趋势与挑战等文献,希望可以提升大众对于网上消费者的了解,并能藉由健康资讯素养的宣导与养成,保持身心的康健。

2.3 大学图书馆经营与管理实务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柯皓仁教授认为,在现今追求高质量的时代,大专校院图书馆身为提供资讯服务的重镇,为满足核心使用者的需求,实应透过绩效评估,检视所提供服务的品质。建立绩效评估指标是图书馆能否有效进行绩效评估的关键要素之一。柯教授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专院校图书馆实施绩效评估的目的与现况,以及实施绩效评估的阻碍因素;探讨台湾大专院校图书馆理想中的绩效评估指标与实际可执行的绩效评估指标,从而归纳适合大专院校图书馆使用之绩效评估指标,为大专院校图书馆在规划与评估图书馆绩效时提供参考。

中兴大学图书馆张慧铢馆长指出,为适应信息科技与web的快速兴起,自1990年起,欧美大学图书馆便开始发展新型态的服务模式,即所谓的“学习共享空间”(或资讯共享空间)。目前国际间有为数不少的大学图书馆皆设有“学习共享空间”,而台湾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也纷纷跟进。中兴大学图书馆为支持学校发展的任务及远景,强化中兴大学特色,以学校农学起家的概念及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向,于2009年开始筹划将地下室1楼传统的自习空间改造为提供多功能且一站购足式服务的“学习共享空间”,并首次与校内单位长期合作,提供学生学习指导及专业的咨询服务。为了解“学习共享空间”建置的成效与读者使用的意见,图书馆先后进行两次使用者满意度问卷调查,作为“学习共享空间”管理与业务改善及订定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分享中兴大学图书馆以强调支持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而发展出的“学习共享空间-兴阅坊”之相关经验,包括建置理念、工作团队的建立与分工、空间配置与服务等。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读者进出纪录、计算机管理系统统计数据、空间与设备使用纪录等调查结果,分析“学习共享空间”之使用成效,同时与国内外有关“学习共享空间”相关运作调查结果相互验证,以期能作为大学图书馆对“学习共享空间”之规划、服务、营运及发展研究的参考。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司莉教授,为了解和评估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的现状,以39所985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站调查、问卷调查和实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的总体情况、馆员对嵌入式服务的了解情况、嵌入式服务在我国面临的主要障碍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嵌入式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仍处于起步阶段,馆员对于嵌入式服务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她认为我国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面临的障碍主要有:缺乏服务的平台与机制、营销与宣传不够、领导重视与支持不够、缺少对馆员的激励措施等。

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林呈潢助理教授,应用Herzberg之激励一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e-Theory)来了解台湾大学图书馆馆员工作满意度,进而探讨大学图书馆馆员工作满意的激励及保健因素,归纳出下列几项研究结果:(1)影响大学图书馆员工作满意的激励因素有:认可、成就、成长、责任、工作本身、与同事关系、地位、工作保障等8项;不满意的保健因素有:与上司关系、督导技术、学校政策与行政、升迁等4项。(2)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满意度并不理想。馆员满意度最高的前三项是:人际关系、责任、工作状况:满意度最低的前三项是:升迁、地位、学校政策与行政。(3)个人属性与大学图书馆馆员工作满意的关系,会因个人属性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因此,主管激励馆员努力工作,达成工作目标时,最好考虑馆员个别差异,期望提供不同的激励方式,才能达到激励馆员,增进工作效能的效果。(4)Herzberg激励保健理论所提到的14项因素,应用在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有部分因素受到支持,有部分则未获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卢小宾教授,从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展开,对我国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历程、国內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国外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发展特色和借鉴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进一步对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方向做了探讨。卢教授认为,当前国内大学图书馆DRS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内容和范围各自为政;二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提出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策略应该是:提供一站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建立自助式参考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学科化参考咨询服务平台。

2.4 信息检索与信息系统

香港教育学院图书馆高级助理馆长麦绮雯认为,随着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正不断提高。现今的图书馆须采购大量电子资源,以提供更快捷、更方便的资源服务。然而,读者如何在海量的电子资源中有效地检索信息,却成为图书馆管理的一大挑战。她回顾了过去两年来香港八所高校图书馆积极研究“检索工具”,讨论它的原理、功用、限制、发展,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工具等课题,旨在分享香港教育学院图书馆在评估和挑选“检索工具”方面的经验,并展示安装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周黎明编审认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在高效处理、传播、利用和共享的同时,产生了在传统管理模式中所始料未及的安全问题。在信息资源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网络环境下,确认从责任和价值观的角度来思考研究用户个体的责任在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中应起的作用,应该被提到研究的议事日程上。周编审从用户个体的信息责任及本质,用户个体的信息责任与信息伦理之辩证关系,用户个体、群体及社会三者之间信息责任的平衡与互补等角度,探讨了以人为本的网络信息安全传播体系。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院长黄水清教授指出,实时定量R-PCR(qRT-PCR)是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选择稳定的内参基因是qRT-PCR实验数据可用性的关键。目前已有的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生物学实验验证。黄教授综合运用模式匹配、主题识别、信息抽取等多种信息处理技术,从基于文献的角度设计了一种面向qRT-PCR实验的内参基因及其实验环境的挖掘系统,为qRTPCR实验提供有价值的内参基因推介参考,可以缩短内参基因筛选的时间,减少实验验证的成本,具有较高的识别正确率。初步的测试结果得到了生物学领域专业人员的认可。

辅仁大学图书资讯信学系张郁葑助理教授认为,1968年 RobertS.Taylor发表的“Question-negoti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libraries”一文,系针对图书馆参考服务晤谈情境提出“问题谘商(Question-Negotiation)”模式,指出使用者无法清楚表达本身之信息需求,参考馆员须扮演中介角色,通过参考晤谈厘清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提出适当的检索问题。鉴于问题谘商模式是信息行为研究从以系统为中心观点转向以使用者为中心观点之先驱代表,为后续其它重要信息行为理论之参考基础,且提出该模式之文章迄今仍持续被其它文献引用。因此他的研究目的在于采取引用情境分析方法,分析截至2010年,曾引用该篇文章的引文之引用原因、引用内容及研究主题,探讨及比较Taylor问题谘商模式之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该篇文章最常被引用做为相关研究之例证(43.24%);51.59%的引用内容提及该文章之相关概念及其简要说明,至于详细提及文章内容之10.59%引用内容主要是有关资讯检索主题之研究;最常被引用的概念是四种层次之信息需求(31.08%)。273篇引文分布在10种学科期刊上,其中91.94%之引文发表在图书信息学期刊。引文之主题主要集中在信息检索(38.83%),其次是信息行为(29.30%)及参考服务(19.05%),且随时间增加显示探讨参考晤谈过程之Taylor问题谘商模式,其相关概念逐渐扩散到与信息检索及信息行为之相关研究。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宋恩梅副教授,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大陆和台湾两地的手机用户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信息交流中的手机使用情况及体验。结合调查数据,对手机用户年龄分布、手机功能应用、短信—语音交流功能对比、手机网络使用、手机对信息交流影响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手机用户呈现出日益年轻化的趋势;短信和语音仍然是手机应用最基本的功能,而娱乐则是普遍存在的需求;手机短信和语音通话交流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关系较近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间,对于相对较远的社会关系维护应用则相对较弱;短信在手段性交流和满足性交流上均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语音在交流的及时性、直接性、简易性、深入程度方面比短信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而短信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性方面表现更好,对对方及他人的干扰程度也更小;手机上网用户比例大陆比台湾要高,浏览网页和在线搜索是最为主要的应用,台湾用户对于定位导航的使用较大陆用户更为显著,而大陆用户在即时通信方面的应用则更多;两地用户对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协调作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其次是情感沟通,而手机在增强信息获取能力方面则没有太突出的表现。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刘冰教授认为,信息期望是用户依据其经验和知识,在信息获取和利用之前、之中对信息系统功能、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产品价值属性等所确立的一种主观预期与主观判断。刘教授通过对213名网络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用户信息期望由信息表达与服务、信息获取过程、信息内容三个维度16个指标所构成。他认为了解与把握网络用户信息期望构成,据此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和网络建设,将有助于提升用户信息体验与满意度。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邓仲华教授认为,云计算的优势使其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环境。服务等级协议(SIA)是定义提供商与客户间职责与义务以保证服务质量的协议。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参与方众多,角色具有多重性,关系复杂,难以保证信息服务的质量,甚至难以实现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邓教授将SLA的思想引入图书馆领域,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等级协议。在云计算、SLA及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服务中存在参与方的复杂关系、角色多重性、需求多样及服务交付的安全问题,论证用SLA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这对提高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效率、完善信息服务理论体系、扩展SLA的研究领域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 参访图书馆

本次会议安排的参访活动除淡江大学图书馆外,考虑代表的要求,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条线路,我们均被安排参访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参观台湾大学图书馆和政治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参观台湾“国家”图书馆和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

3.1 淡江大学图书馆

淡江大学图书馆设立于1950年,为纪念首任董事长居正先生建校之勋绩,而以其字“觉生”命名,故称“觉生纪念图书馆”。目前淡水校园设有总馆、锺灵分馆,并于兰杨校园及台北校园各设有分馆。现有藏书百万余册、期刊约6万种(含电子期刊),非书资料12万余件,电子书约170万种。总馆于1995年2月开工,1996年9月竣工启用,使用面积七千余平方米,楼高九层,提供2591个阅览席位,备有1400个网络接续点和无线网络环境,并辟有校史区及欧盟信息中心。

为落实各类资源的应用,确实达到为读者省时、省力的原则,该馆积极推动计算机化业务,而且成果丰硕。如:(1)1986年启用台湾第一套融合中、日、西文于一体的整合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2)1986年推出台湾首座全面线上目录的图书馆一商管学院图书分馆。(3)1986年成为OCLC亚洲地区的第一个用户。(4)1988年首先将学术网络BITNET应用于图书馆,继之于1991年采用Internet。(5)2000年率先使用Unicode之Virtua自动化系统。

总馆的规划理念是:(1)维持传统纸质资料的稳定成长。(2)发展数字化资料——建立电子化的图书馆。(3)革新与革命并行的作业原则。(4)兼顾大学生、研究生与教师的需求。(5)培育读者查寻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总馆二楼入口大厅挑高二层,正面的门、墙采清玻璃帷墙,大厅两侧分置校史资料区、未来学区,三楼陈列参考工具书及计算机化信息检索相关设备。整个大厅形成通透的空间,使馆内、馆外,楼上、楼下连成一体。此项设计象征下列意义:(1)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提醒读者善用馆内外资源。(2)符合现代图书信息系统“透通(transparency)”之特征。(3)启发读者“鉴往思来、固本致远”的观念。(4)营造虚拟典藏,实际取用网络化资源的情境,培养学术无界的国际宏观。(5)鼓励使用电脑化资源,少用纸张,以减少砍伐树木,保留大地绿意。

鉴于网络化资源递增,除由本馆提供计算机供读者连线使用外,另于各楼之阅览座位、研究小间、讨论室提供网络续点,以便读者携带个人电脑联机网络,查寻资料,展阅全文、编辑、撰写等工作一次完成。

全楼采用开放式空间,光线充足。观音山、大屯山、淡水河、台湾海峡等美景环绕四周,无论远眺近览,每一个角落都自成一幅画。

为使读者随时有舒适的研习环境,总馆辟有全天开放的自习室。此外,完善的指导室,以教导读者查寻、应用图书信息,以便取得行驶信息高速公路的新驾照,以悠游于浩瀚的信息海洋,同时灌输使用者信息环保的观念,以维持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

五楼是多元化之媒体服务区,搜集纸本以外之缩微资料、地图、模拟数据及数字数据之资料,并提供新颖、完善之相关设备,及随选视讯(videoondeinand)服务。此区并设有小团体使用之多媒体资源室,整合电视机、录放影机、CD播放机与计算机于一室中,以多媒体服务促进研究的新方向。

为落实理论之实现,由实务进而推展理论,该馆还与校资讯与图书馆学系合编《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季刊,作为图书资讯界学术交流的园地。

3.2 台湾“国家”图书馆

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图书馆,1933年创立于南京,1938年抗战西迁至重庆,1949年随民国政府迁至台湾,1996年易名为“国家”图书馆。总馆位于台北市中山南路,另设置资讯图书馆、视听暨艺术资料中心、国际组织资讯中心等三个主题性的服务据点,以扩展专业服务。

“国家”图书馆为征集、整理、典藏图书资讯,保存文化,弘扬学术研究,推动及辅导各类型图书馆发展之图书馆。主要包括:法定送存的印刷和电子出版品,并编目保存;直接及通过其它图书馆和信息中心提供参考、书目、保存、借阅服务;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推广;文化政策的推广;阅读素养活动的领导:国际计划和活动的平台;并且协助政府推动相关政策。

该馆的经营理念是:卓越化,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多元化,人性化。经营策略是:(1)研订图书馆发展策略与计划;(2)连结各界推行生活阅读运动;(3)促进海内外图书馆馆际合作交流;(4)建立图书馆专业服务标准及指南;(5)推展图书馆数字知识阅读与服务;(6)形塑图书馆专业及创新形象;(7)建构完整的各级图书馆服务体系;(8)建立图书资源采购处理中心;(9)充实多元馆藏以提升“国家”竞争力;(10)推广汉学,成为国际华文交流重镇;(11)加强政府各部门之决策知识服务;(12)推动设置多元类型图书馆与服务;(13)推动阅读小区校园及图书馆认证;(14)推动云端电子书库及数字真体验。

3.2.1总馆

总馆于1986年落成启用,计地上7层,地下2层,总楼建筑面积12000平米。为便利读者阅览,设有专科阅览室。分别为:中文新书阅览室、学位论文室、参考室、期刊室、善本书室、缩影资料室、政府信息暨法律阅览室、日韩文室、汉学研究中心资料室、利玛太平洋研究室。各专科阅览室各具特色,均开架陈列新近出版书刊,提供网络资源检索及影印打印服务,读者可通过该馆馆藏目录查询系统检索所有馆藏书刊,并由专人提供相关信息及利用指导服务。

3.2.2资讯图书馆

资讯图书馆位于台北市和平东路科技大楼13楼,于1988年9月16日正式启用。该馆为一研究性的专门图书馆,针对信息研究及进修之需要,以“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信息科技、计算机及信息工业等相关图书数据为基础,对外提供资讯计算机科技相关主题之信息服务。为适应数字学习服务政策之推展,自2000年起,资图负责建置“‘国家’”图书馆远距学园”数字学习平台,提供图书馆员上网进行在职继续专业教育的自我终身学习园地,并推出多元化图书信息利用课程,提升民众资讯利用素养,以期提供人人可学习、处处可学习、时时可学习的图书馆服务。

3.2.3艺术暨视听资料中心

艺术暨视听资料中心座落于延平南路156号,为地上4层,地下1层之独立馆舍,总楼建筑面积约784平米,为学术文化研究性之专门图书馆,提供艺术图书与视听资料阅览、参考咨询等读者服务;亦提供信息检索,查询各种书目、全文及数位资源,且可联机共享总馆的自动化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库与随选视讯系统;另有语言学习专区、音乐欣赏区提供读者利用。1楼与2楼为阅览区。2楼设置“中心艺廊”,为艺术界提供更多创作空间及展演场所,并与学界及艺术团体合作,举办不同类型发表会与展览,每档展览均请艺术家本人解说分享创作历程,拍摄影片典藏并传播推广。2010年2月于中心3楼成立“漫画屋”,在新颖的空间设计,及优质的软硬件设备服务下,满足广大漫画迷读者的需求。

国际组织信息中心为流通有关国际组织之信息,并共享资源及支持教学研究,该馆与国立政治大学合作营运,于台北市金华街该校公共行政及企业管理教育中心西楼2楼设立“‘国家’图书馆国际组织信息中心”。陈列资料范围,主要为联合国暨其所辖国际组织之资料,包括联合国(UN)、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粮农组织(FAO)、国际劳工组织(IL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0)、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会(IMF)、世界银行组织(WBG)等组织之出版品。其中以未退出联合国前之英文及中文正体字纸本会议纪录(出版年度为1947-1976)最为珍贵,其它如联合国会议纪录、提案、决议、报告书及经济、教育、政治等多种资料,亦极具学术参考价值。

随着国际网络的快速发展,该馆在精进传统的读者入馆服务事项外,更进一步地发展数字阅读的体验与推广,提供知识支持的参考咨询服务,订阅明日的新近馆藏书目信息,扩大馆藏资源数字化范围,建设全年无休的知识资源服务,让全球民众都能便捷地共享全体国民的文明成果与智慧结晶。

(1)服务质量读者为尊。该馆收藏当代国内出版品最为完备,又以善本古籍、台湾出版书刊、政府出版品、博硕士论文为特色。限馆内阅览,并依典藏暨调度管理方式提供分级阅览服务,并受“著作权法”有关合理使用馆藏规定之保护。因书刊多法定送存,为利典藏文献,故馆藏书刊均不外借,为方便在馆阅读,辟设专科阅览室,以提供多元化服务,便利读者利用。各专科阅览室各具特色,均开架陈列新近出版书刊,提供网络资源检索及影印打印服务,读者可透过馆藏目录查询系统检索所有馆藏书刊,并由专人提供相关信息及利用指导服务。

利用阅览区二楼大厅办理书展,并每季定期规划专题,主动传布新知,推介好书。办理图书馆参观导览服务,由专人引导参观该馆,解说各阅览室之配置、馆藏资源及利用方法。持续推行本馆志工服务制度,招募志工以协助推动馆务。透过图书馆专业的知能训练,培训导览志工,凭借其自身不同的学科背景特色,让图书馆导览内容更具多元化与丰富性,并同时支持该馆多项展览活动之展场及解说工作。

(2)数字阅读多元体验。配合“‘国家’图书馆数字出版品平台系统”建置,积极推动数字阅读,提供电子书在线浏览借阅服务,推展数字化知识服务;并于2011年6月起推动数字阅读,开办电子书阅读器的借阅服务,读者可于馆内实际体验行动阅读的乐趣。于阅览大厅成立“数字阅读体验区”,透过不同形式的数字阅读载具,呈现本馆丰富的数字馆藏,鼓励读者体验行动阅读的乐趣。发展寓教于乐的数字阅读模式,培养多元素养。数字阅读体验区整体规划为数字推播、国图数字内容展示及行动阅读体验等3大主题区域,内容包括电子报纸、电子书、电子杂志等,以及由“国图”与教育部所属社教馆所制作的各种电子书。

(3)知识支持参考服务。参考服务可透过书面、口头、电话、传真与网络等各项途径,由专业图书馆员或其它合作学科专家,回复读者有关数据查询等问题,协助读者利用馆藏,并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数字参考服务。此外,藉由国内外馆际合作服务,提供读者所需之全文,节省读者的时间与金钱。为提升该馆参考服务品质,促进国内图书馆参考资源之共建共享,并提供参考馆员一个专业知识及工作心得交流的园地,特建置“知识支持参考服务网站”。内容包括:国内外参考工具书、网路资源、合作参考服务、馆际合作、参考服务指引等项。

(4)书目随选即时传送。为协助广大阅读民众了解更多、更新颖的新书出版信息,该馆推出“每日预告书讯服务”,依据读者挑选之阅读主题或分类号,系统自动定期定时以电子邮件(e-mail)分送订阅本项服务的读者,预告即将出版之新书讯息。每笔书讯内容连结至国图“馆藏目录查询”、“全国图书书目信息网(NBINet)”,以及台湾多家网络书店查询馆藏与订购相关书讯。

基于每日预告书讯服务,2012年推出:“主题随选(SOD:)百科书目”服务,初期规划100个学科主题,延伸搜录该馆馆藏目录查询系统、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全国新书信息网、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数字出版品平台系统等5个资料库内容,提供使用者订阅服务、最新百科主题浏览等功能。该平台采使用者分群与信息需求分级化概念,建立各群组使用者之兴趣档,并结合该馆单一签入(SSO)机制,配合个人知识库管理与个人收藏等加值化服务。

(5)馆藏数位加值运用。该馆为适应数位阅读新趋势,推广数字阅读,提供读者更优质多元的阅读环境,规划制作“汉学通览经典”、“台湾记忆”等系列电子书,于2010年至2011年期间陆续提供古籍影像3l种,上传该馆数字出版品平台系统(即EPS),同时与TELDAP合作网上书上网,提供42本古籍制作EPUB格式电子书。另外,配合馆内各项推广活动,持续制作古籍导览电子书,提高民众数字阅读素养与识读能力,从而培养阅读习惯。

(6)数字图书馆不打烊。建置“‘国家’数字图书馆”(http://vw.ncl.edu.tw)提供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数字资源服务,并分别建置各种书目索引、政府文献、专题研究、古籍文献、数字全文影像等信息系统,提供民众在线检索。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为提升读者数据查询之便利性,更逐步整合该馆各系统,以提供符合读者个人化及便利性查询之需求。

3.3 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

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成立于1914年,前身为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图书馆”,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图书馆。历经多次更名及改隶,从“台湾总督府图书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图书馆”、“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到现今“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2004年12月20日自台北市新生南路旧馆迁至中和新馆。新馆为地上7层、地下3层之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目前亦是台湾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除馆内现代化设施外,户外7公顷公园规划有乐水区、乐山区、创意广场、励志广场、励学广场、活水广场、静思长廊等区域,提供民众书香与花香之阅读环境。

(1)馆藏丰富,服务多元。该馆是一所以服务社会大众、保存地方文献、促进学术研究之国立图书馆,同时兼具公共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的双重特色。公共图书馆部分设有亲子资料中心、视障资料中心、自修室、期刊室、信息检索区、阅览区、乐龄资源区、视听区、市民教室、国际会议厅等齐备设施,提供民众阅读、休闲及终身学习之场所;专业国书馆部分在五、六楼,规划为“台湾学研究中心”,典藏丰富的台湾文献资料,提供研究者有关台湾资料之阅览参考咨询等服务。

(2)借阅流通。该馆采用开架式服务,读者可自由至书架上取阅所需资料,凭借阅证至1楼柜台办理借阅手续,亦可自行使用自助借书机,借还手续快速简便。借阅证分为个人、家庭及班级借阅证,须携带身份证、驾照、户口簿、护照或教师证明文件至1楼柜台完成申办手续,另提供悠游卡借阅证办理服务,让读者享有一卡在手,书海任悠游之便利。

(3)参考咨询。答复读者的参考咨询问题,并广罗国内外各种参考工具书、在线上数据库,提供读者所需的参考资源。此外,为协助读者了解如何使用图书馆,开办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以培养读者图书信息利用素养。

(4)信息检索。除各楼层计算机提供馆藏目录查询外,1楼信息检索区另提供登记制免费1小时上网服务,如无其它阅览人使用则可续用;2、3楼提供笔记本计算机专用。透过因特网连结该馆网页,即可在线查询馆藏状况、个人借阅纪录、活动讯息及办理图书预约等在线服务。

(5)视听服务。二楼设有视听欣赏区,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包括录像带、VCD及DVD激光视盘等资料,亦提供外借服务。每月精选各式影片,办理假日电影院及主题电影院等影片欣赏活动。

(6)乐龄服务。二楼乐龄资源区提供专为银发族设计的舒适阅读环境,除可上网检索资料,还可测量血压,阅读书报,并有保健营养信息及乐龄学习活动提供利用。

(7)推广活动。定期举办阅读活动、艺文展览、讲座、终身学习研习班、与作家有约活动及提供社会各界参访导览服务。此外,每年举办国内与国际性研讨(研习)会,每月印制《艺文信息》,同时发行电子报,推广宣传馆内各项活动及信息。

(8)自修服务。该馆设有自修区,于开放时间内可自由进入使用,惟须遵守该馆自修室使用规定,保持肃静,衣履整齐,不得有吸烟、饮食、喧哗、占位及影响其它使用者权益之行为。

(9)台湾学研究中心。搜藏台湾文献20余万册,以民国34年光复以前出版之日文台湾文献与南洋资料闻名国际,深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诸如:台湾方志、各州厅县市报、台湾史料、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时报、台湾教育会杂志等书刊,皆系该馆最具研究参考价值之珍贵史料。

为宣传该馆馆藏特色,经常性地举办台湾学各项学术活动,包括台湾学系列讲座及馆藏台湾学研究书展等,并定期出版《台湾学通讯》月刊及《台湾学研究》半年刊等刊物。同时,为提高典藏数据使用率,进行特藏资料数字化,建置完成“日治时期台湾文献全文影像系统”,提供在线远距查询服务,以多元化方式扩大服务效益,达成推广台湾学研究之目标。

(10)台湾图书医院。将装订室、冷冻除虫设备及图书大量除酸系统整合设置,除负责馆藏图书资料裱褙、修复、装订、除虫、除霉、除酸等典藏维护工作外,并举办各项研习及展览活动,以传承修复技术及推广图书文献保健观念。

(11)亲子资料中心。为三层楼阅读空间,B1为绘本森林区、1楼为报纸期刊区:参考工具书区、信息检索区及有声书视听区;2楼为中外文图书区。空间以儿童喜爱的森林幻想世界为主要元素,透过绘本作家的作品,让阅读空间成为一本充满趣味及想象力的大书。中心每月推出亲子电影欣赏,每周三下午举办故事妈妈说故事,定期展出各式主题书展及新书展示,并配合节庆与活动议题举办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希望每一位大读者与小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悦读天地。

(12)视障资料中心。提供视障者点字书、有声资料之借阅,以及视障阅览人专用邮包免费邮递服务。馆内设有录音机、盲用计算机、点字触摸显示器及中英文自动阅读机,方便视障者利用,并不定期开设阅读推广活动,提供视障者终身学习管道。建置视障图书信息网页,具有在线查询、下载视障馆藏、新书通报等功能,提供视障者无障碍网络学习空间。

4 结语

本次研讨会及参访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并取得丰硕成果。当今世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图书情报学受到新的信息环境的影响而瞬息万变,无论是理论、实务或教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展望未来,新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图书情报学将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将如何推进?信息社会中多元思维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调和将对图书情报学产生什么影响?图书情报学教育将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实现变革与创新?这些议题均值得站在时代潮头的两岸图书情报学者专家与年轻学子们交流与讨论,激荡出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以及引领未来发展的智慧。因此,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对海峡两岸图书情报学的变革、创新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因本次研讨会首次在台湾举办,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两岸图书资讯界同仁的相互了解,对两岸图书资讯学与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也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1]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编辑小组.2012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台湾)[C].台北:中华书资讯学教育学会,2012.6.

[2]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编辑小组.2012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B辑(大陆)[C].台北:中华书资讯学教育学会,2012.6.

猜你喜欢
资讯图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资讯Information①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去图书馆
资讯
资讯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