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陈华
(南京审计学院,211815)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已达1265万余人,而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仅为153万余人[1]。可以说,本科生是大学校园里绝对的主角,理应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对象。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图书馆针对本科生的文献信息服务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如何改进提出几点浅见,恳请读者指正。
由于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普遍缺乏主动性,表现为坐等读者上门,对读者的信息需求缺乏主动挖掘,对服务的效果缺乏持续跟踪,无法做到根据读者反馈不断改进服务。近年来,不少图书馆针对教师、研究生读者推出了学科馆员制度,提供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而面向本科生的新举措则很少,大多数只是维持基本的借还书和简单咨询服务。
近十年来,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图书馆传统的文献服务在资源数量、便捷性等方面和网络资源相比已经处于下风。同时,专业数据库在使用便捷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将大多数权威索引或期刊都收入其中。因此,读者对图书馆员提供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高校图书馆还是未能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改进信息服务,坚持原有的坐馆服务、电话咨询、邮件咨询等服务手段。这显然不能令当前被称为“网络一代”的大学生感到满意,长此以往,图书馆很可能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被边缘化,沦为单纯的自习场所。
就服务深度来说,广大高校图书馆员对本科生的信息需求不够敏感,无法向他们提供切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这样,高校图书馆和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不发生有机联系,针对他们的信息服务难免浮于表面,无法做到嵌入其中,并进而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如下几条优化本科生文献信息服务的具体路径: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各种web2.0工具长大的一代,高校图书馆要改进文献信息服务方式可以从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入手。例如:QQ等即时通讯工具和手机移动图书馆可以消除文献服务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让读者随时随地向图书馆员发起咨询;BBS和学科博客能让读者和馆员就某些专门问题进行有效讨论;RSS技术可以实现图书馆信息的主动推送。高校图书馆如果能主动加入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将大大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2]。
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个性化信息服务增加大学生对图书馆的黏度。目前,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如:数据挖掘技术、网页动态生成技术、过程跟踪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可以实现信息推送和拉取、信息定制、垂直门户信息服务等个性化服务[3]。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改变高校图书馆过去僵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有机的互动关系,可以想见,如能将之与移动图书馆等新技术配合,高校图书馆将深刻地嵌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他们有信息需求时首选的求助对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选课制的推行和研究性课程的增加。选课制的推行将导致传统的班级制淡化,社区和社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顺应这一过程,改变传统的坐馆服务模式,将文献信息服务推进到社区和社团当中,在学生社区建立咨询点、借还书处,积极参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主动联系学生社团提供信息定制服务,逐渐融入社区和社团,直至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研究性课程的增加将提高高校图书馆在本科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这个机会提高本科生文献信息服务的定位,向他们提供和教师、研究生同等的学科信息服务。
学习和科学研究就其本质来说,可以看成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而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应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与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时间地点等因素相比,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要求利用图书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起更明显的作用[4]。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如果能与任课教师加强合作,介入其课程特别是研究性课程,不仅能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比如,在课程的准备和进行阶段,高校图书馆可以和任课教师商讨参考书目和参考论文篇目,然后图书馆将图书的索书号列出,收集参考论文,将其和教师的课件等一起打包放在图书馆的ELearning系统或教务部门的相关网站,供选课学生在线阅读或下载。这样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可以有效改变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系统资源类型单一、整合不够等问题[5]。高校图书馆还应根据师生的反馈及时更新和补充文献,也可以向任课教师主动提供最新的相关文献,由其决定是否采用。
当学生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任课教师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学生一一进行指导,图书馆员可以向学生提供开题指导服务,让学生在全面浏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选题,进而指导学生查找各类文献信息,搜集写作论文所需的材料。在评分阶段,图书馆员可以先将有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表现的论文拣出,作为教师评分参考。
全程介入课程,无疑将使图书馆的文献服务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大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使图书馆成为他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帮手,同时又能减轻任课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可谓一举多得,值得高校图书馆尝试。
不论是馆藏建设还是文献服务,高校图书馆都会重点满足学术性需求,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更是重中之重。但是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不会从事学术工作,心理、就业、考研甚至娱乐方面信息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超过学术文献,如果高校图书馆不能提供学术文献之外丰富的信息资讯,就本科生来说,它的文献信息服务也许不能说是成功的。此外,虽然现在网络信息获取便捷,种类丰富,但是其中混杂了大量的垃圾信息,总体质量不高,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利用其专业优势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提供给广大学生。
当然,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种类和数量不可能是没有边界的,也不是在所有信息类别的供应上都占有优势(比如在娱乐信息和时政信息方面,高校图书馆就无法也不必与专业网站竞争)。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重点向大学生提供与他们成长息息相关的心理、就业、考研、公考等方面的信息资讯。
图书馆员在提供心理等方面文献信息服务时,应注意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对策。比如,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从家庭生活到宿舍生活、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等转变带来的不适,大四学生则更多是因为找工作过程导致的焦躁和进入社会前的惶恐不安。就业方面,大一时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各专业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和作用、专业的发展趋势这类可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的信息,到大四,用人单位介绍、招聘信息这类具体实用的资讯显然更符合他们的需求。图书馆员在进行导读和整理、推送信息的时候如果能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做些区分,无疑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高校图书馆应特别留意收集本校学生的心理案例、本校各专业的就业分析、本校毕业生所撰写的工作体会等灰色文献。这类文献不是散落在院系和相关部门,就是在就业BBS之类的网站上,如果不刻意收集,很快就会湮没在故纸堆中,或从网上消失。这类信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极富参考价值。高校图书馆还应不间断地编写心理、就业等领域的二次文献,比如根据相关文献(可以是正式出版物,也可以是灰色文献)撰写包括某个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用工要求等方面内容的总结性报告。高校图书馆如能坚持下去,假以时日,可以形成颇具特色而且非常实用的心理、就业、考研资料库,对学生形成相当的助力。
业界不少论者提出高校图书馆员应当进行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甚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6]。笔者认为,鉴于经费等制约因素,在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还是应当以文献信息服务为主,在此之外的专业服务以校内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为宜。
这里所指的学生积极分子主要指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同学和挂靠在图书馆学生社团的成员。高校图书馆向来是招收勤工助学学生的大户,但是这些同学到馆后往往从事整书上架这类较为枯燥乏味的工作,时间一长难免产生懈怠情绪。在这些工作之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后,让他们承担一部分导读、文献参考咨询工作,将他们分到各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他们也可以成为图书馆和所在院系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同学们对图书馆有什么意见建议也可以通过他们转达。图书馆订购了新的数据库或者新的专业书籍,也可由他们将同学们组织起来进行介绍。在图书馆进入社区时,勤工助学的同学更是可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上述举措既能缓解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人手不足的矛盾,又能锻炼在馆勤工助学的学生,让他们在图书馆度过一段充实美好的时光。
挂靠在图书馆的学生社团同样可以从事上述工作,可在社团建立信息服务部,专门由社团成员向同学进行简单的文献信息服务。除此之外,社团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读书沙龙、书评比赛、专题展览等,增强图书馆在读者中的亲和力、影响力,展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丰硕成果。
据沈祖荣先生回忆,1910年武昌文华公书林刚成立时,不但门庭冷落,而且光顾的学生“不过翻阅几份日报,读几遍杂志,茫然而来,轰然而去”。针对这种状况,公书林的创办者韦棣华女士和沈先生决定与教师合作,让教师鼓励学生到馆阅书,同时“将与各教员所教授有关系的书名揭示出来,以便他们(学生)前来参考”。更进一步,他们要求教师将论文题目先予告知,从而将与论文有关的书籍、参考材料提前拣出集中陈列,“以使学生不费翻寻之劳,而得逢源之乐”。结果不但深得教师的赞许,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很多都自发到公书林来查阅图书,“不似从前虽招之亦不肯来矣”[7]。
韦女士和沈先生办图书馆时,不论从政府支持、社会环境还是从硬件条件、经费支撑的角度来说,和今天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即使以当今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文献服务水平依然是很高的。在结尾处笔者举这个例子是想特别说明,虽然本文侧重讨论规章和技术方面,但要做好本科生的文献信息服务,理念和态度比规章和技术重要得多。如果不牢牢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并努力践行之,虽然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优越的条件,未必能超越一百年前的图书馆先辈们。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518.html,2012 -4 -20.
[2]图书馆2.0工作室.图书馆2.0:升级你的服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3]刘冬梅,孙晓明.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分析[J].情报科学,2009,27(12):1806 -1810.
[4] Kunkel L R,Weaver S M,Cook K M.What Do They Know?:An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 Library Skill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6,22(6):430-434.
[5]郝媛玲,冯春英.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12):76 -80.
[6]田 青.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9):85-87.
[7]沈祖荣.在文华公书林过去十九年之经验[J].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2):15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