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大开放建筑格局存在问题的探讨

2013-03-27 05:05沈秀琼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书库图书图书馆

沈秀琼

(漳州师范学院,363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统一、大开间”的模数式设计理念已普遍为建筑师和图书馆界所接受并广泛应用,成为图书馆设计的主流理念。它颠覆了传统图书馆藏、阅、借分割,各室功能在建筑格局上基本固定的模式,采用大开间、无间隔的设计,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实现藏、阅、借一体化。实行以来,业界一片赞美之声。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这种建筑格局存在着一些问题,拟结合实际进行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方面

1.1.1全开架,低利用——建筑的价值不能真正体现

实行大开放,所有的图书在通透、平展的空间里开架借阅,大大方便了读者选书。但笔者在读者调查中发现,“二八”定律依然存在,书架看似满满当当,读者仍然认为自己的专业用书不够,许多书占据着空间,但利用效率不高,这一现象在国内外许多大学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2008年10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馆长Ju-dithNader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第四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上作题为“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的地位”的演讲中亦提到,根据该馆的统计,在最近长达8年的时间中,该图书馆的所有馆藏只有20%被出借过。[1]藏阅一体的模式,只是方便读者找书,并没有提升图书的借阅量,相反,由于网络的出现,查找资料的途径日益增多。近年来,不少馆的纸质图书借书量呈下降趋势。我院图书馆借书量2009年为52.3万,2010年下降至44.2万。目前各高校馆的书库情况基本上是:在开阔的大空间里书架按照一定的间距摆放,流通率高的书刊和流通率低的书刊混合排列在一起,文献利用率不高。

1.1.2图书馆承担自修功能——建筑荷载的虚置和浪费

大开放的格局,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主体空间既是书库,又是阅览室,所有开间根据书库所需要的负载、层高,以及阅览室的照明标准建造。内部开放舒适,通透宽敞,一边摆放书架,一边摆放阅览桌椅,不少图书馆还设置休闲区,安装中央空调,无线上网方便快捷。讲究人性化管理,开放时间长,允许读者带包入内,因而成为读者学习、自修的首选场所。厦门大学图书馆通过调查发现,图书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离不开图书馆,但本科生更多地利用图书馆馆舍进行自修学习。[2]我馆2009年的入馆人数为59.4万,2010年则上升至89.3万。大量的学生入馆,借书量下降,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大部分读者是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修。尤其是期末复习阶段,座位往往供不应求,占座现象屡禁不止。摆放书架的荷载空间变身为自修场所。

1.1.3改扩建工程频繁——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普通高校生均图书合格标准为70-100册,生均年进书量合格标准为3-4册。生均图书指标的规定对高校的生存及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高校扩大规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电子文献的飞快发展,目前对图书馆的总藏书数量(生均图书合格标准为70-100册)的要求虽已有所放松,但生均进书量4册的标准至少还是要保证的。高校图书馆为了保证达到合格的馆藏量,大量购买图书,藏书增长很快。大开放的建筑模式,其空间看似开阔,但除去阅览空间、休闲空间,摆放书架的空间并不大。相较于传统图书馆,同样建筑面积的图书存放量大大减少,图书爆满的周期则不断缩短,有条件的图书馆不断地新建或扩建更多的馆舍,但“书库危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消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只要图书馆的馆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这种状态就还将持续。[3]

1.2 管理方面

1.2.1书库的乱架程度加大

大开放的建筑模式下,读者进入图书馆后,可以自由出入各个库室,随意抽取图书,并随意放置。不少读者为占有自己喜欢的书刊,将其藏匿,由此造成书架东倒西歪,乱架率不断上升,很多图书显示在架,但在书架上找不到等。为保证读者通过检索能够在架位上找到所需图书,图书馆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用于上架整架,虽然前台工作人员可以减少,但用于书库维护的工作人员必须增加,人力成本大大提高。

1.2.2图书撕割问题难以有效扼制

在大开放的背景下,读者在库内的行为全凭自觉,图书馆空间面积大,读者的流动性强,图书撕割涂划很难查到是谁所为,图书馆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不能随意处理读者。目前这种现象不仅无法扼止,反而有上升的趋势,成为当前图书馆管理的一大难题。

1.3 可持续发展方面

国外图书馆,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与服务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功能日臻完善,服务不断创新,已经成为用户青睐的信息服务环境。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服务,为用户营造安静、独立的学习空间。而IC的建设开辟了图书馆服务的另一类学习空间,即团体的学习和协作空间。这就要求图书馆进行多元化空间布局,重新策划分隔空间,为读者提供个体空间与群体空间交错,独立与合作的空间并存,安静与喧闹区域分离的新的学习共享空间。按照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情况看,正常的图书尚找不到空间存放,再开辟出新的空间来建设学习共享空间,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解决的对策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指导方针、读者对象、服务方式及深度、藏书结构与载体形式、管理思想及部门设置、技术装备与物质条件等都会发生变化,由此将带来图书馆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图书馆在未来建设中,空间划分要考虑多种用户及其需求,用户群不同,空间类型也不同,以增强图书馆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读者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和环境。

2.1 加快书刊电子化

信息与网络发展给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质的飞跃。在可预见的未来,图书馆是融印本信息资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数字信息将逐渐成为学术信息的主流形态,网络成为用户信息利用的主要环境。目前,各图书馆借助自己或数据库商的力量,不断将文献资源电子化;或通过购买数据库,减少纸质报刊的订购;各种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也缓解了图书馆纸质图书不足的现象。耶鲁大学医学图书馆对纸本期刊和电子期刊进行了严密的使用统计分析,证实了随着电子期刊的增加,到馆读者和纸本使用量减少;在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70%-80%的采购经费已经用于电子资源,并且将目标定于实行全电子化。[4]通过书刊的大量电子化以减轻图书馆藏书贮存空间的压力,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2 实现图书零增长

早在1975年,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公布了阿金森报告。该报告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设想未来大学图书馆馆舍需求应以自我更新的图书馆理论为依据,提出零增长理论或稳定状态理论在图书馆实施的前提条件。藏书零增长或稳定状态理论作为一种标准、一种方针、一种资金分配办法很早就在英国大学图书馆中实行。我国高校图书馆可借鉴这一理论,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法和标准,在学校的招生数量控制在一定规模的同时,合理地进行藏书建设和规划,控制馆藏数量,探索通向藏书数量不增长的高功能图书馆的道路。

2.3 合理规划实体空间

2.3.1加大密集库比重,实行仓储式管理。

近年来,美国大学建造的一些新馆,总体面积并不大,许多都建有密集型、超市型的文献仓储库,在有限的空间中尽量压缩纸质文献的存贮空间。美国哈佛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便兴建了高度密集式的储藏书库,主要用于储藏使用率低的文献。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的布局规划显示:所有馆藏350万册书刊将全部置放在建于地下的储藏式书库里,实行闭架管理,读者需要通过自动装置取书,而阅览室则要求宽敞、明亮、典雅、舒适,且基本不配备书刊(当然在阅览室里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的计算机网络阅读数字文献)。既节约承载,又可以适应学习共享空间的需要。[5]美国耶鲁大学也设有集中存储库,其科技图书馆通过购买电子期刊历史数据,将大量过刊馆藏转移到学校的集中存储库去。将空余出来的空间,重新规划成包括一个24小时学习区以及供个人和群组学习的共享空间,使图书馆成为信息化教学和交互式学习的空间。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国高校图书馆借鉴。

目前,我国图书馆也在探索图书集中存储的方法,在目前区域图书馆集中存储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各馆对于那些因知识更新而剔除的大量书籍,应设置密集书库集中存放,实行闭架管理,读者需要用书时可由工作人员负责取书。集中存储库通过将这些图书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在不占用更多空间的基础上让这些图书继续发挥研究的价值。[6]

2.3.2合理设置阅览区、自修区

图书馆的阅览区、自修室可以考虑与书库分开,书库摆放少量的阅览桌椅,提供读者短时间浏览;阅览区提供较长时间的阅读,阅览区域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使读者在阅览区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的计算机网络阅读数字文献。这样,阅览区既能成为一个舒适、亲切的场所满足读者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的需要,又能在一定程度减少大开放建筑格局存在的乱架问题;自修室单独分隔出来,最好在不需要经过门禁的地方,采用普通荷载即可达到目的。藏阅分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成本,使得单位造价、利用系数、藏书、阅览座位与面积、造价比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物尽其用,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减少用地,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利用率。

3 结语

我国高校图书馆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发展道路,在规划图书馆建设中要有前瞻性,建筑布局、分区和结构都要适应未来发展变化,不要造成建设中的重复浪费。应把功能的适用性放在设计的首位,全面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原则,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利用率。[7]设计单位在设计前应与使用单位进行充分地沟通,尽可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的要求,使建成的高校图书馆有最大的使用面积,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做出灵活的反应,创造出既安全又能启迪心智的环境。

[1][5]吴志荣.“藏阅分离”模式或将回归?——关于数字时代图书馆布局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6):2.

[2]陈 滨,邵 敏.学生读者的需求满意度调查分析——以厦门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104.

[3]刘征鹏.高校图书馆建筑规模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115-116.

[4]《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图书馆与多样化服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

[6]洪 卫.图书馆建筑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07,(8):66-67.

[7]吴彦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67.

猜你喜欢
书库图书图书馆
“人梯书库”丛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去图书馆
析天一阁新书库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