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刘少奇在故乡的44天

2013-03-26 07:33林莉
红岩春秋 2013年1期
关键词:天华刘少奇社员

林莉

1961年的“五一”劳动节,刘少奇是在长沙度过的。这是他阔别故乡近40年之后唯一一次回到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此次故乡行,使刘少奇对国家当时经济形势及其困难原因有了新的认识。

为调查 回乡蹲点44天

1958年至1960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后果,让刘少奇痛心疾首,他开始反思这场运动,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意见和观点,尽力纠正“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损失,为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作出了重大努力。

1960年6月8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国内经济问题。会议期间,毛泽东撰写了题为《十年总结》的文章,重新倡导“实事求是”的原则。刘少奇完全赞同毛泽东的意见,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贯彻。6月10日至11日,刘少奇受中央委托,在上海主持召开有各大区、各省市以及一些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上半年经济工作和人民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会议一开始,刘少奇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最近半年以来,我们在工作中发生了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有粮食问题、浮肿病问题、非正常死亡问题、事故问题、计划完成情况的问题,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刘少奇代表中央对问题的产生承担了责任:“这些问题的发生,包括中央在内。中央的计划偏大,盘子安大了,要求过急了。敢想、敢说、敢做我们大提倡,报纸上也大登,实事求是这方面就登得比较少,中央跟你们共同负责。”刘少奇的这次讲话,毫不含糊地将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在党内高级干部面前提了出来,对于大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

1960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翌年初的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是,在形势的判断和调整的决心上,党内在认识上并不统一。针对这种思想状况,党中央和毛泽东在1961年初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调查中取得“发言权”。刘少奇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过去两年的失误中,农业受到的损害最为严重,暴露的问题也最多。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自然首先从农村开始。为了更好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彻底明了农村的现实状况,刘少奇决定自己到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对情况作出判断,采取正确的决策。

1961年4月1日,63岁的刘少奇从广州来到长沙,回到家乡,开始了为期44天的湖南农村调查。

摸实情 直接走进基层

这几年,刘少奇到各地视察的时间并不少,但他感到以往的调查常常是走的地方多,但不够深入,没有把情况和问题真正摸清楚。于是这次调查,他非常重视,还制定了严格的纪律。离开广州前,他曾对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说:这次去湖南乡下,采取过去老苏区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到湖南后,他又向工作人员重申了这条纪律。

刘少奇湖南之行的第一站,是距他家乡炭子冲只十多里的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生产队。从4月2日到8日,刘少奇在这里住了6天。

刘少奇的“住所”是原生产队养猪场的一间破旧空房。在这间简陋的住所中,刘少奇听取了先期到湖南调查的中央调查组和湖南省有关领导干部的汇报,并到王家湾附近的麻豆山、潭湖塘等屋场同社员谈话,了解群众对食堂、分配、住房以及生产方面的意见。经过调查,刘少奇对湖南农村的真实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对农民群众生活上的困苦状况和造成的原因有了直接的感受。他在同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谈话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宁乡县问题这样严重,如果说天灾是主要的,恐怕说服不了人。没有调查研究,这个教训很大。看来要放下架子,才能深入下去进行调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刘少奇决定,暂时不回家乡,而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生产大队再作一番认真的调查。他在长沙与省委有关同志研究后,决定先去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

天华大队是湖南省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树起的一面“红旗”。在刘少奇到来之前,中央曾派一个调查组在这里调查了一两个月。他们认为这里是生产生活搞得比较好的典型,并向中央作了报告。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天华大队粮食连年减产,平均主义、虚报浮夸现象严重存在。当地干部采取统一口径、弄虚作假等手段,隐瞒实情,使中央调查组得出了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刘少奇一行在这里住了18天,他们一边调查研究,一边解决问题。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逐步摸清了情况,解决了一些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公共食堂问题。天华大队共20个生产队,1100多人。1958年以来,先后成立了15个公共食堂,社员集中食宿,人均口粮只有300多斤,再加上自留地和自养家畜被取消、食堂管理不善等因素,社员生活非常困难,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食堂问题,是社员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4月13日、14日,刘少奇连续召开大队干部座谈会和生产队干部座谈会。在征求对公共食堂的意见时,干部们一致表示,食堂有优越性,应当继续办下去,只是可以划小一点。刘少奇从他们的言谈中感到,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这些干部并没有反映真实情况。刘少奇没有责怪他们。15日,他亲自去天华大队施家冲食堂察看,当天下午又邀请施家冲部分社员座谈。会议开始时,刘少奇诚恳地说:我是向大家求教的。这次中央办了错事,我们对不起大家,向大家道歉。但是改正错误要了解真实情况,希望大家帮助我,向我提供真实情况。一席话,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大家打消了原有的顾虑,开始纷纷诉说入食堂后生活上的不便和对生产的影响。刘少奇认真倾听、记录,把群众对食堂的批评归纳为8条,后又亲自走访社员家庭,将这些批评与意见讲给社员听,大家都表示赞成。

结论产生于调查之后。4月17日,刘少奇参加中共天华大队总支委员会会议,他在会上明确表示:“看来,1958年10月1日一声喊,食堂就办起来,那是大错误,应该吸取教训。办食堂有一个很大的平均主义。看来多数社员是不愿意办食堂,要求散。准不准散?我看应该准。”19日,刘少奇在听取中央调查组的汇报后指出:“现在必须看到在食堂问题上,我们同农民群众有尖锐的矛盾,这是影响工农联盟的。人民共和国的巩固建立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只靠威信命令来维护,已经维持3年了,这对共产党来说是危险的。群众很好,农民在等待共产党表示态度,还没有丧失希望。如果还不表示态度,农民就要自己散了,那就被动了。”“不是我们提倡散,而是群众要求散,要允许群众有这种自愿。”针对因为过去宣传食堂是社会主义阵地而对现在解散有顾虑的思想,刘少奇指出:“食堂是强制组织起来的,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阵地,而是平均主义的阵地。”

公共食堂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利益,解散食堂自然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调查组同公社、大队干部作了多次研究。刘少奇在研究时指出:现在90%以上的人要求散食堂,如果不散,就脱离了90%的群众。共产党员的义务是要经常了解群众的要求,反映群众的要求。食堂不讲散,讲退。愿意退的,自己就退出去。愿意在食堂吃饭的,可以还在食堂吃饭。在刘少奇的建议下,天华党总支决定由群众自愿选择退留。这个决定受到社员群众的热烈拥护。不久,天华大队的食堂陆续解散了。

查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

实际上,食堂问题仅仅是刘少奇所调查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矛盾较为突出和集中的。当然,还存在其他问题。

粮食问题,也是天华大队的突出问题之一。虚报产量和高征购,使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难以得到保障,人们健康情况恶化,严重影响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每年扣除国家征购的32万斤粮食,全大队人均粮食只有330斤,还要留下种子和饲料,社员口粮严重不足,处于半饥饿状态。刘少奇充分听取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重新核定国家征购粮食,并采取鼓励生产的措施。

还有山林问题。天华大队原有山林4500多亩,盛产竹木。“大跃进”以来,由于大炼钢铁、大办食堂,滥砍滥伐十分严重,山林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天华山上原有的3个生产队被迫陆续搬下山来。刘少奇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上天华山实地调查。4月25日,他和调查组几位成员沿着山南的石级,登上天华山,沿途看到很多山坡都是光秃秃的,心情十分沉重。回到山下,他在会上特别强调要严格禁止砍伐山林,并要求省委、县委的同志引起重视。

此外,民主和法制问题也引起了刘少奇的关注。他在召集中央调查组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时,告诉调查组要自始至终贯彻群众路线,去掉恩赐观点。他说:“这个问题讲起来容易,办起来不容易。这三年,就是没有让群众当家做主。”“特别是关系多数群众利害的问题,不能急急忙忙作决定。”刘少奇还在湖南省、市、县委工作队全体干部会议的讲话中,着重谈了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和实行群众路线问题。

民主要有健全的法制作保障。对于农村和基层组织的法律观念和法制建设,刘少奇给予特别的关注。

1960年下半年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湖南郴县鲤鱼江电厂青年女工刘桂阳,因为看到湖南农村公社化以后发生的种种问题,只身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国务院北门外张贴不满人民公社的标语,被湖南郴县人民法院定为“现行反革命”,判处有期徒刑5年。当时,刘少奇得知后,认为这样处理是错误的,建议对案件进行复查。湖南省公安厅对案件复查后,给中央汇报提出:刘桂阳一贯表现较好,同共产党在根本利益上没有矛盾,张贴标语的动机不是以推翻人民民主政权为目的,因此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建议无罪释放。1961年2月,刘少奇在《公安工作简报》第8期刊登的湖南省公安厅对刘桂阳案处理意见一文上批示:“我同意湖南省公安厅对刘桂阳案的处理意见。将此件寄湖南省委,建议张平化同志亲自找刘桂阳谈一次,一方面适当地鼓励她认真向中央反映农村情况,另一方面适当地批评她对人民公社的认识和她采取的方法,以便引导她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次来湖南,刘少奇又一次提起这件事。他对湖南省公安厅负责人谈道:“根据什么判她的罪?法律有这一条吗?无非是根据她写了‘反动标语,反动标语是以反革命为目的。她跑到北京,还相信中央,这能说是以反革命为目的吗?她对公社的认识有错误,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但这不应该判罪。”

调查期间,刘少奇还过问了一件“饲养员破坏耕牛”的案子:天华大队的一头耕牛在1957年2月死亡,解剖后在牛肺内发现一根三寸多长的铁丝,就认为是饲养员冯国全有意破坏。冯因此遭到批斗和关押。调查组向刘少奇汇报了这件事,刘少奇当即指出:“这不可能吧?牛皮那么厚,牛劲那么大,怎么能钉进去呢?这件事还要查,不仅要查当事人,还要问问老兽医或专门学过这种医的人。”并指示省公安厅对此进行复查。省公安厅经过调查,查明铁丝是一个小孩出于好奇喂给牛吃,然后穿进肺中造成了牛的死亡,这个案件完全是冤案。省公安厅为冯国全平了反,并向中共湖南省委和公安部写了《关于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社员冯国全破坏耕牛一案的调查报告》。刘少奇在审阅这个报告后写信给公安部部长谢富治:“各地如冯国全这样的冤案还是有的,应由各地公安政治机关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情况的结论。”刘少奇对这两个案件的指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广大干部起到了示范与教育作用。

通过这些事,刘少奇感到,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必须在农村中加强法制建设。为方便群众起诉和案件的及时正确处理,在刘少奇的建议下,经过湖南省委和有关部门的努力,长沙县人民法院很快建起了13个人民法庭。刘少奇回到北京后,认真审阅了长沙县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区人民法庭的报告,并转给中央负责公检法工作的彭真、谢觉哉阅。不久,全国各地也普遍建立起了区人民法庭。这一措施,对推进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刘少奇在天华大队期间还就社员住房问题、社办企业、农村手工业、农村商业以及国家职工在农村的家属的待遇等问题作了调查。5月11日,刘少奇在宁乡县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详细报告了在天华大队的工作情况。从4月12日到30日,刘少奇在天华大队整整调查了18天。

回故土 心系乡亲生活

5月1日,刘少奇在长沙度过了劳动节。当天,他同《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胡绩伟等谈话,指出:三年来,报纸在宣传生产建设成就方面的浮夸风,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瞎指挥风,在政策宣传和理论宣传方面的片面性,对实际工作造成了很大恶果。你们宣传了很多高指标,放“卫星”,《人民日报》提倡错误的东西,大家也以为是中央提倡的。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结果。第二天,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宁乡县城,听取县委汇报工作。

5月3日,刘少奇踏上故乡的土地。他谢绝县里为他在花明楼公社安排的住所,住进炭子冲的儿时旧居。炭子冲是刘少奇出生和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凝结着刘少奇儿时的记忆。然而此时,他更关心的,是今天故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在故乡,刘少奇继续进行农村情况的调查研究。他察看炭子冲和附近生产队的农田,走访社员家庭,同家乡农民和基层干部促膝长谈。他对农民说:“这几年,听说工作搞得很不好,社员吃不饱,病了很多人,死了一些人,田地荒了不少。我是回来看看,回来得晚了,对社员不起。现在的政策还没有搞好,政策要大家来讨论。”在家乡的6天中,他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农民的疾苦以及造成困难的原因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一次,在同农民谈话时,刘少奇问道:“你们的困难是由于什么原因?有没有天灾?”农民们回答说:天灾有,但是小,产生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还有一次,他问几个农民,1960年门前塘里的水是不是车干了?安湖塘的水是不是车干了?农民们回答说,还有半塘水。安湖塘是离刘少奇家不远的一口大水塘。他记得,小时候有两年家乡发生旱灾,安湖塘和门前塘的水都车干了。这次还有半塘水,可见旱灾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严重。这两件事给刘少奇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在中央召开的会议上,刘少奇多次引用这两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农村困难主要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实际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

5月7日下午,刘少奇邀请炭子冲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到自己的旧居座谈。在谈话中,他首先对这几年的困难承担了责任:“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乡了,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很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你们不起。这次回来,看到这里工作搞成这个样子,中央有责任,要向你们承认错误。”接着,他对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谈到食堂问题时,他说:“食堂情况,以前我们也不清楚,讲食堂有优越性,可以节省劳力,解放妇女等。下来一看,不是那么回事,专人煮饭,专人炒菜,专人砍柴,专人担水,专人淘米,一个食堂占用1/3的劳动力,甚至半数的人都去做饭了。烧硬柴砍树,不砍茅草,砍了山林。还有其他毛病。好处也可以讲个一两条,说是出工齐。出工齐可以用别的办法解决嘛!食堂没有优越性,不节省劳动力,不节省烧柴。这样的食堂要散,勉强维持下去没有好处,已经浪费几年了,不能再浪费下去。”

工作间隙,刘少奇祭扫了母亲的坟墓,并看望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六姐刘少白。5月9日,他没有惊动下田劳动的乡亲们,悄然离开了炭子冲。在宁乡和长沙又停留几天后,刘少奇于16日回到北京。

刘少奇的故乡之行,给乡亲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位共产党人体恤民情、心系群众的精神和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的襟怀。随着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宁乡的生产和生活有了明显好转。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宁乡县领导受炭子冲农民的委托,向刘少奇汇报了家乡的变化,盼望他再回故乡看看。但直到去世,刘少奇再也没能回到故乡,但他对家乡建设的殷殷期盼已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吴佳佳)

猜你喜欢
天华刘少奇社员
让文学激扬青春
人民公社女社员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反恐专家于天华
胖同学瘦同学(三)
胖同学瘦同学(二)
挺直腰杆别趴下
被哨兵挡驾的刘少奇
同劳动 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