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

2013-03-24 04:25闵旭东
当代医学 2013年30期
关键词:依赖性血药浓度抗菌

闵旭东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是指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具有杀灭或抑制活性的药物,临床最常用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等[1]。依据抗菌药物不用类型的PK/PD(PK,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PD,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PAE(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抗菌后效应),将其分为三大类,包括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长或抗菌活性持续时间延长的抗菌药[2]。作者通过文献资料以及本院临床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等信息进行了汇总,总结如下。

1 PK/PD、PAE影响机制

PK/PD参数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起起到非常重要作用,PK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代谢、吸收、排泄;PD主要用于评价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PK/PD反映的是抗菌药物杀菌作用与血药浓度关系,即时间-浓度-效应过程。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是指血药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后,仍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的效应,反映药物抑菌作用时间长短[3]。

2 常用抗菌药的给药时间

2.1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具有首次接触效应和剂量依赖性,若日剂量不变,单次给药可获得大于1 d多次给药的C max,C max/MIC比值较大[4]。将日剂量采用单次给药可以避免首过效应,同时可缩短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减轻耐药性,提高临床疗效。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耳毒性,是由于耳内淋巴液中浓度较高所致,因此短时间高血药浓度可减轻外耳沉积,避免了耳毒性的发生。因此,该类药物最佳给药方案是1 次/d[5]。

2.2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然而不同药物在体内的PK/PD特性差异较大,难以用明确统一参数。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的t1/2和PAE较短,因此建议采用t1/2间隔时间给药,即3~4次/d。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其血药浓度从峰值降低可与MIC叠加PAE,延长疗效,一般1次/d方案给药[6]。

2.3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当血药浓度达到MIC的4~5倍时,药物的杀菌能力就处于饱和状态,其抗菌活性最佳时间是服药后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时间的40%~60%[7]。该类药物临床上一般1次/d。若t1/2较短时,如青霉素类、大部分头孢菌素类,采用3~4次/d。对于t1/2较长的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如头孢替2坦、头孢曲松等,采用2 次/d[8]。

2.4 诺酮类 喹诺酮类为浓度依赖型药物,浓度越高对致病菌的清除能力越强。大部分药物PAE较长,且PAE随浓度增大而增大,因此不良反应也随之增高,临床不能应用较高剂量[9]。其临床疗效的评价参数是AUC/MIC,给药时间参考PAE、AUC/MIC、t1/2。如依诺沙星、环丙沙星等,临床给药时间常采用1~2次/d,治疗单纯性胃肠炎是1次/d,治疗细菌感染性呼吸道炎可2次/d。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用于治疗成人结核疾病时,采用1次/d给药。

2.5 抗真菌类 临床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时多烯类、氟胞嘧啶、唑类,氟胞嘧啶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可采用2~3次/d静脉滴注,4次/d口服;唑类为时间依赖性,其AUC/MIC比值应大于20,采用1次/d口服或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为浓度依赖性,PAE较长,用法为每日或隔1~2 d使用1次,静脉滴注[10]。

3 总结

1997年WHO制定的合理用药条规表明,明确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之一[11]。临床合理用药不再拘泥于血药浓度要于MIC水平这一给药模式。对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采用联合使用抗菌素时,根据其PK/PD、PAE参数,结合各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可重新评价联合用药合理性。采用联合用药时,两药PAE呈协同作用,比单药时延长,因此临床用药原则上应减少单剂量使用,延长给药间隔[12]。如磷霉素和环丙沙星合用,可明显延长给药间隔。若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联合应用,可减低两药剂量,延长给药间隔,降低毒性作用[13]。因此,根据最佳给药时间,制定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可保证临床疗效,降低毒性和赖药性[14]。

[1]张咏.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体会[J].中外医疗,2010,16(8):10-18.

[2]李向平,李电明,郭庭江.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3):369-371.

[3]郝健.探讨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J].2012,28(3):51-53.

[4]黄学桂.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药事,2006,20(8):507-508.

[5]李彦,杨学军.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及其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2(3):24-26.

[6]刘学红,郭瑞臣,黄明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2):154-155.

[7]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6):13-21.

[8]谢红光,周宏溯.给药时间的选择与合理用药[J].湖南医学,1992,6(15).8-9.

[9]王敬国,王小波,裘荣刚.氟喹诺酮类药物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新进展及临床用药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02,20(1):147-150.

[10]王睿.抗生素后效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N].中国医药报,2004,5(20):A 5.

[11]胡晋红,范颂华.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3):193-196.

[12]王海生,孙德清.氟喹诺酮类最佳给药方案的选择[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2):95-96.

[13]周旭美.磷霉素与环丙沙星联用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研究[J].贵州医药,2000(24):84.

[14]李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9):137-138.

猜你喜欢
依赖性血药浓度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靓芙康复贴敷料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30例临床观察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