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滢滢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辽阳 1110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发生与自由基损伤、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关系密切[1-2]。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血管扩张剂和抗血栓、脑保护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有调脂作用外,还有抗感染、抗血小板、抑制血栓形成、抗氧化等非调脂作用[3]。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观察指标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观察指标比较(±s,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与对照组比较,t=2.537,2.138,2.642,2.863,*#P<0.05
组别 时间 TC TG HDL-C LDL-C治疗组 治疗前 5.13 ±0.42 4.28 ±0.34 1.72±0.31 2.97±0.13治疗3个月后 3.25±1.28*# 2.13 ±0.75*# 2.15±0.85*# 1.52±0.29*# t 2.896 3.142 2.396 3.316 P<0.05 <0.05 <0.05 <0.05对照组 治疗前 5.21±0.62 4.27±0.45 1.71±0.56 2.93±0.24治疗3个月后 5.09±0.45 3.98±0.92 1.78±0.37 2.89±0.15 t 0.278 1.049 1.023 0.971 P>0.05 >0.05 >0.05 >0.05
入选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4],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肾功能不全、药物性及家族性血脂升高者及对他汀类药物过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46~86岁。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27例,高脂血症5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中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11.3)岁,平均病程(4.4±1.3)年,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27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8±12.5)岁,平均病程(3.3±1.6)年,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30例,2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降压降糖等常规对症支持疗效,其中治疗组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片(立普妥,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mg,每晚顿服,连用3个月。
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价。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0%或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缺失评分减少在17%之内;恶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取空腹静脉血4mL,以酶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的变化情况。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基本治愈20例,占31.25%;显著进步22例,占34.38%;进步18例,占28.13%;无变化3例,占4.69%;恶化1例,占1.57%;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基本治愈18例,占31.25%;显著进步19例,占34.38%;进步 8例,占28.13%;无变化11例,占4.69%;恶化8例,占1.5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56,P<0.05)。见表1。
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TC、TG、HDL-C、LDL-C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后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且治疗组患者的TC、TG、LDL-C、HDL-C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肝肾心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头痛、头晕,但并未终止治疗。
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血脂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发性血管内膜疾病,主要侵犯体循环的大、中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颅内WILLS环周围的动脉最严重,脑血栓形成也以这些动脉最多。
急性脑梗死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血脂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由于脑主干动脉及其分支因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溶栓、抗凝、降纤等,但均只针对脑梗死的单一环节进行治疗[6]。
阿托伐他汀是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舒缩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强粥样斑块稳定性等[7]。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为:(1)他汀类药物可动员内皮细胞,促进梗死区的再血管化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半暗带的血供,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脑细胞;(2)他汀的抗炎作用可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急性脑梗死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炎症可能是重要的触发机制[8]。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基本治愈20例,占31.2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基本治愈18例,占31.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孟锐等[9]报道的观点基本一致。
刘召茹等[10]对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1次/d,疗程4周,治疗4周后脑梗死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上升,证实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结果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后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且分别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血清TC、TG的作用,考虑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合成的胆固醇限速酶还原酶的活性,阻断或减少肝内TC合成,使血浆和组织细胞内的TC降低,促使肝内LDL-C受体的合成加快,且活性增强,从而降低LDL-C、TG水平,通过降低血脂、减少脂质浸润和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延迟动脉硬化,从而减轻脑梗死患者脑缺血性损害、改善其预后[11]。
综上,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使用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其预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1] 高娟,苏立凯,王德超,等.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4):87-89.
[2] 全洪波,车武,陈相坤.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3,2(2):220-222.
[3] 许一帆.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血清CRP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21):142-143.
[4] 刘红梅.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22):3454-3455.
[5] 石楸鸣.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变化[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5):173-174.
[6] 陈燕.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对CRP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0):92-93.
[7] 周超杰.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IL-6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0,10(3):69-70.
[8] 王博,方麒林,丁联斌.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NES和hs-CRP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408-2409.
[9] 孟锐,靳维华.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130-132.
[10] 刘召茹.阿托伐他汀对5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影响的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9,29(2):9-10.
[11] 杨平,张丽芳,顾淑娥,等.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6):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