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达玛莲花 内蒙古正蓝旗畜牧工作站 027200
正蓝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全旗总土地面积10182hm2,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为8332.9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1.8%。全旗辖3个镇、4个苏木、2个农牧场,总人口8.3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23万人,占总人口的64.1%。
正蓝旗是以畜牧业为基础经济的牧业旗,重点发展肉牛、奶牛和内蒙古毛肉兼用型细毛羊三大支柱产业。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主要由沙地和低山丘陵两大部分构成,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系沙地草原,以养牛为主,发展牛产业;南部为低山丘陵,系草甸草原,发展细毛羊产业。
正蓝旗从2005年开始,紧紧围绕盟委、行署关于农村牧区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目标,以黄牛改良为突破点,采取系统抓、全面抓、科学抓的原则,坚持以发展西门塔尔牛养殖业为主导方向,采取以冷配为主、本交改良为辅、改良与引进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全旗范围内实施了黄牛改良专项推进。通过8年的努力,2013年牧业年度全旗牲畜存栏达60.58万头只,牛存栏22.43万头(其中西门塔尔牛20.43万头、奶牛2万头),能繁母牛存栏14.49万头。母畜比重由2004年的53.8%提高到64.6%,良改比重由80%提高到99.6%,繁成率由61.9%提高到88.2%。
旗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全旗黄牛改良工作实行了专项推进。苏木镇(场)、嘎查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由行政领导挂帅并逐级签订责任状分解工作任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落实,逐级制定工作方案和责任制,明确行政、技术责任人,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工作进度旬报制度,形成了旗、苏木镇(场)、嘎查村(分场)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到了黄牛改良工作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为确保黄牛改良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制定了《冷配区试情公牛管理办法》、《冷配区公牛清群办法》、《本交区种公牛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分别制定了嘎查村长、农牧户和冷配技术员的三个八条责任制,明确了具体职责。
(1)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确定黄牛改良区域布局。将全旗117个嘎查村(分场)中的98个嘎查村(分场)划定为冷配区,所有公牛全部清群,实施冷配;将117个嘎查村(分场)中的19个嘎查划定为本交改良区,采用二代以上西门塔尔种公牛,实施本交配种。
(2)以辐射冷配母牛头数为单位,合理布局冷配站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冷配任务,按照集中式冷配站点不低于100头、流动式冷配站点不低于200头的具体要求,合理布局冷配站点。至今,全旗共建立冷配站点312处,其中流动式冷配站点304处、集中式冷配站点8处。
(3)以冷配站点为单位,逐站(点)落实技术员。按每个冷配站点配备1~2名冷配技术合格技术员。全旗共上岗冷配技术员367名。
(4)以牧户为单位,狠抓冷配区种公牛清群工作。除旗畜牧部门批准选留的试情公牛和需要调剂到本交区的合格西门塔尔种公牛外,其他公牛采取去势、育肥出栏等措施全部清群。
(5)狠抓本交区的西门塔尔公牛的引进和淘汰其他品种种公牛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种公牛引进调剂,全旗本交区已经实现了“能繁母牛全部采用二代以上西门塔尔种公牛配种”的目标。
(6)落实经费,确保工作顺利实施。黄牛改良专项推进工作实施以来,旗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合理设置冷配站点,强化冷配技术员的技术培训,及时配备运输车辆、冷冻精液、液氮和配种器械,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是加强技术培训。每年举办黄牛冷配技术培训班1期,培训农牧民100~150人。为保证培训质量,选择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编译蒙汉文教材;购买实习母牛,采取基础理论讲授、现场演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时间对上岗冷配技术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农牧民中广泛进行了开展冷配重要性的宣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配合。三是技术指导。旗畜牧部门成立了技术指导组,以巡回的方式对新上岗冷配技术员逐个进行现场指导,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保证了受配率和受胎率达85%以上。
一是提倡科学饲养。发放《加强肉牛饲养管理工作农牧户明白卡》,按照农牧区肉牛饲养管理标准进行饲养,使农牧民转变传统养牛观念。坚持“早补、保膘”的原则,保持母牛的良好膘情,保证受配率和受胎率达85%以上。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对全旗肉牛基础母牛实施饲养饲料补贴,对每头良种肉牛能繁母牛补贴饲料50kg,激发农牧民饲养基础母牛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培训力度。结合各部门的科技培训,派出2名骨干技术员深入到各苏木镇(场),以肉牛饲养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四是培育牧区冬春季肉牛饲养管理示范户工作,带动肉牛饲养管理工作。至今,共培育肉牛饲养管理示范户100个。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冷配区农区以村为单位,牧区以浩特为单位,建立西门塔尔牛核心群。目前,全旗有西门塔尔核心群30处,核心群二代以上合格西门塔尔牛养殖规模达到3222头,为本交区能够提供优质公牛打好了基础。
一是冷配区农牧民无偿提供冷冻精液、液氮和冷配器材等用品。二是对引进西门塔尔牛的农牧户给予项目倾斜,支持西门塔尔母牛引进工作,加快劣质牛淘汰力度。几年来,全旗先后引进西门塔尔母牛2.5万头,每年劣质牛淘汰率达到85%以上。三是2006年出台了 《正蓝旗保护良改母畜优惠办法》,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了良改母牛的流失,使改良成果得到了巩固。目前,全旗西门塔尔母牛和母牛犊存栏20.4万头,占牛总数的91%。四是为肉牛育肥户及肉牛养殖合作社、西门塔尔牛核心群养殖户解决棚圈和围栏项目及配套设施。
全旗年平均生产改良杂种公犊4万头,杂种公犊当年出栏价格平均每头为7500元,土种牛公牛犊当年出栏价格平均每头为4000元,按公牛犊当年全部出栏计,年平均增收1.4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2400元。据2011年18月龄西杂×蒙F2代犍牛与蒙古犍牛屠宰对比试验结果,在放牧加补饲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前者比后者体重、屠体重和净肉重分别高出131.67㎏、80.28㎏和64.32㎏,按2012年冬季牛肉的价格计算(64.32㎏×52元/kg=3344.64元),西门塔尔二代杂种犍牛多增产值3344元。
通过黄牛改良专项推进,提高了公犊当年出栏比重,减轻了草场压力,对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恢复植被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黄牛改良专项推进,草场得到有效利用,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带动了广大农牧户脱贫致富,社会效益显著。
(1)部分干部群众对黄牛改良工作的认识还不高。部分基层干部抓黄牛改良时,存在时紧时松问题,既影响农牧民的积极性,又影响了良改化进程。个别嘎查村两委班子抓好黄牛改良的信心不足,有为难情绪,责任心不强。少数农牧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冷配技术员的配合不紧密,影响了受配率。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础母牛饲养管理依然滞后。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北部沙区部分地区的饲养管理仍属粗放经营,以冬春季节母牛补饲为主的基础母牛饲养管理仍然滞后,使冷配工作受到影响。
(3)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链条。目前,全旗肉牛产品加工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对畜牧业的支撑力还比较弱,产业关联度较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动员工作。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黄牛改良工作对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嘎查村、配种员以及农牧户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确保黄牛改良工作的顺利推进。利用广播电视、嘎查村村务公开栏等平台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黄牛改良工作是一项富民工程,要通过典型宣传、赛畜会等形式,让农牧民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以提高其黄牛改良的积极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母牛饲养管理水平。加大畜牧业投入,不断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通过典型示范户引导和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强化科学饲养,使基层母牛保持良好的膘情,缩短冷配时间,提高受配率和受胎率。
(3)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进行肉产品精深加工。要结合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打造生态、特色、绿色有机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而促进黄牛改良工作的开展。
[1]成海荣,李春生,乌力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家畜改良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33(7):96-97.
[2]李宏科,冀强,李铁旺.山区县畜牧业转型期发展的思路和建议[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2):57-59.
[3]张雨华.建平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J]2013.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