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健
(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能源需求增速将达到4.7%,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将愈发显现。其中,石油对外依存造成的安全问题将更加凸显。到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目前的55%进一步上升至60%左右。除对外依存度高以外,我国石油进口高度集中,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占我国石油总进口的51%,远远高出非洲所占的24%的比例。石油进口高度集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特别是伊朗,我国石油进口量的11%来自伊朗,一旦伊朗局势不稳,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石油供应。
石油是基础性能源,石油供应和石油价格的稳定关系国民经济健康稳健的发展,因此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过度集中、实现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十分必要。西非的几内亚湾是世界石油资源的战略要地之一,虽然储量不及西亚北非,但含硫量少,属于高质量的轻质石油,提炼难度和成本都低于中东石油,因而发展潜力巨大,成为近年来国际石油企业投资的热点。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对非各类投资45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超过150亿美元[1],中非在各领域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深化,西非将在未来中非能源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把握中非投资合作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西非几内亚湾地区的石油投资,在逐步降低对中东地区石油依赖的同时,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几内亚湾是近年来发掘的新的石油富集地区。据估测,该地区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10%。几内亚湾沿岸的尼日利亚和安哥拉是非洲最大的两个产油国。与战乱不断的波斯湾相比,几内亚湾周边的局势相对稳定,因而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石油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基地。几内亚湾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作为西非主要产油国的尼日利亚和加纳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成为西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的主要目的地[2]164-165。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产油国,也是我国在西非最主要的石油投资地。2009年,中国石化花费72.4亿美元全额收购瑞士Addax公司,该公司主要的资产所在地就位于尼日利亚。中国与尼日利亚合作建有莱基自由贸易区,为我国企业对尼能源投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10年7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与尼日利亚国营石油公司签署协议,投资80亿美元在莱基自由贸易区内建设炼油厂。同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斥资近30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区块OML130 45%的权益。2010年以来,由于美国加大了对页岩气等新能源的开发,从尼日利亚进口石油的数量出现了下滑,尼日利亚政府转而谋求与中国石油企业的合作。2012年11月,中国石化与法国道达尔公司就购买后者在尼日利亚陆上石油区块权益事宜初步达成一致,交易价格预计达24亿美元[3]。这是2012年10月尼日利亚政府宣布提高本国石油分成比例以来我国对尼日利亚石油投资的新举措。
尼日利亚虽然石油储量丰富,但政局不稳,海盗猖獗,这给我国的石油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相比之下,同处几内亚湾的加纳,政局稳定,经济活跃,物流通畅,因此在加纳发现朱比利油气田之后,我国迅速扩大了对加纳的石油投资。2010年9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加纳政府签署了《首期30亿美元全面合作融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油气、能源、基础设施、农业和中小企业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与此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内能源企业也借助中非发展基金的桥梁积极谋求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GNPC)间的合作,勘探开发加纳的海上油气田。
虽然中非交往历史悠久,但在西非石油开发上,我国能源企业却是十足的“后来者”。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通过贸易合作的方式获取非洲的资源和能源,对非石油投资起步较晚。而受地缘、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非国家更倾向于同欧美石油企业开展合作。欧美石油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及管理经验、传统的政治影响等,在非洲石油资源开发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石油企业在西非地区拥有的项目和勘探权数量偏少,业务也局限在服务项目领域。
出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紧张以及拓宽石油供应来源的考虑,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西非石油投资的步伐,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非洲独特的投资环境、西方国家对西非石油资源的操控等因素的存在,使我国在西非地区的石油投资面临重重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创立,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1]。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增强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不安,于是,西方舆论将中国与非洲国家正常的友好交往与“新殖民主义”相提并论,对中国在非洲正常的贸易投资活动大加指责。不仅如此,西方舆论还煽动非洲国家的民族情绪,利用非洲国家政府和民众对资源能源开发利益的关注,营造我国具有控制非洲国家资源能源企图的舆论氛围,干扰和破坏中资企业在西非地区的石油投资活动。
石油行业是高度垄断的行业,由于历史、资金和技术等原因,发达国家大型石油企业在西非石油市场占有绝对优势。以加纳为例,英国塔洛石油公司拥有朱比利油气田34.7%的股份,克斯莫斯和阿纳达克石油公司各占23.49%,加纳国家石油公司仅占13.7%。我国企业在进军西非油气资源开发市场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美国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英荷壳牌以及法国道达尔等西方石油公司的排挤和阻挠,部分并购协议不得不最终搁浅。此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国企”身份往往也成为西方能源企业攻击我国的标靶,增加了我国企业进入当地油气资源市场的难度。
西非国家在历史上大都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与其他遭受殖民的地区一样,西非地区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国家建设滞后,加上民族宗教复杂,导致西非社会面临非常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很容易造成社会局势动荡。在政治上,西非国家大都移植了西方的多党制,党派林立,使得原本就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雪上加霜。在资源开发上,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倾向于扶植能代表西方利益的党派和领导人,加剧了西非国家内部的政治冲突。动荡的政治局势破坏了投资活动的有序开展,也直接威胁到了我国在西非投资企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投资权益。
近年来,西非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在全球油价高企的背景下,西非产油国越来越注重维护自身的资源权益。2012年10月,尼日利亚石油部长宣布,在提交议会批准的石油工业法案(PIB)中,将联邦政府所得的利润分成比例从先前规定的61%提高到73%。实际上,自2008年尼日利亚政府制定石油工业法案以来,PIB一直处于饱受争议的状态,这种悬而未决的法律状态使得对尼日利亚油气行业的上游投资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投资活动因此而受到冲击。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与经济高速增长同步的是能源需求的快速攀升。2001年,我国日石油消费量为4859千桶,到2011年日石油消费量已上升至9758千桶,增幅达100.8%①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p9.。与此同时,全球油价也出现了巨幅攀升。以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为例,2001年的价格为每桶25.93美元,到2011年已上涨至每桶95.04美元,涨幅达266.5%①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p15.。对于我国这样的能源需求大国,油价上涨会直接威胁国内物价的稳定,诱发通货膨胀风险。除高油价之外,我国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的格局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维护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相对于世界其他产油区,西非的油气资源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储量大、品位高、成本低都是其吸引投资者的优势所在。为此,我国应加强对西非的石油投资,在拓宽石油来源的同时,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非关系已从中国的单向援助发展到今天互利合作的新阶段,非洲不仅是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主要来源地,而且将成为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为全面深化中非能源合作,我国需要加强对非投资规划,发挥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协同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对非石油投资的整体链条。
加强对西非国家的资源外交,努力通过外交手段为我国企业在西非的石油投资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利用好中非合作论坛、中非企业家大会等对话机制,突出中非能源合作互利共赢的色彩,化解西非国家对中国石油开发的担心和疑虑。
为摆脱西方大石油公司对我国企业在西非石油投资的排挤,打入非洲市场,我国采取的是将石油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帮助西非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获得了开发西非国家油气资源的机会。今后,除这种“打包”的方式外,还应引入多种投资形式。首先是鼓励中国石油﹑中海油﹑中国石化这些“央企”的合作竞标,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在非洲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鼓励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合作,利用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和市场化色彩强的特点,拓宽中非能源合作渠道,回应西方媒体对“央企”对非投资的指责。第三,争取多国合作的模式,既可以利用西非国家努力摆脱对西方石油公司依赖的心理,争取与产油国政府和企业合作,又可以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流动性短缺的时机争取与西方能源企业合作,化竞争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2011—2012年,世界各国继续加强了对FDI流入的监管政策[2]88。特别是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出于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飞涨中受益等考虑,普遍加强了对采掘业的监管。加纳、津巴布韦等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采掘业的税收,尼日利亚则是要求提高政府的利润分成。东道国投资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我国企业在西非的投资收益,因此需要政府出面,与东道国政府加强政策协调,利用西非产油国努力摆脱单纯依靠石油出口的发展模式的心理,通过深化与产油国在基础设施、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合作,来为我国在西非投资的石油企业争取比较优惠的投资条件。
如前所述,我国在西非的石油投资面临不利的舆论环境,这提示我国需要加强公共外交和对非文化交流,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由于语言障碍,包括西非在内的非洲国家在报道中国时,往往会引用不存在语言障碍的欧美媒体的言论,加上非洲记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浸染了西方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很多时候会用西方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判中国,常常作出一些不符合事实的歪曲报道。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非洲公共外交的工作力度,搞好与东道国当地社区和媒体的关系,增强相互间的交流和信任。在非洲增加设立英文媒体和法语媒体,宣传我国政府对非洲投资的政策理念以及在非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公益活动的情况,影响非洲人的对华观,塑造中国政府和企业的良好形象。
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加紧实施石油多元化战略已迫在眉睫。我国与非洲国家有着悠久的交往,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我国应在巩固中非传统关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西非地区的石油投资,在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同时,充实中国同西非国家的互利合作。
[1]温家宝在第四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2-07-18)[2012-11-25].http://www.focac.org/chn/ltda/dwjbzzjh/t952859.htm.
[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世界投资报告2012[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中国拟24亿美元收购法国道达尔公司在尼日利亚石油区块权益[EB/OL].(2012-11-12)[2012-11-25].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xwdt/gn/201211/17075 73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