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必须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并将礼仪教育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许多学校根据专业需求开设礼仪、专业礼仪课程,或是将礼仪课设为必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礼仪素质和人文修养具有一定作用。但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并没有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而且“从总体上看多属于‘散兵游勇’,开设较为随意,还未形成系列教学”[1];同时,有些院校不重视礼仪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滞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素质,以满足社会、行业与企业的用人需要,已引起有关学者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礼仪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对于课程设置改革方面则涉猎不多。本文就高职院校礼仪课程设置改革进行探讨,将礼仪课程设为必修课,形成系列的礼仪知识教学,有助于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礼仪修养的现状,改变对礼仪教学认识不足而产生的不重视礼仪教学的现象[2]。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设置改革,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课程性质的礼仪课程,即把礼仪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或专业必修课,并把礼仪课程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职业能力、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形成提高学生礼仪素质的完整教学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不高,学生文化基础功底偏弱。高考分数虽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入学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学习能力不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很难适应现代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之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育阶段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更多的还是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忽略了礼仪教育。
为此,高职院校要将礼仪课程设为必修课,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使之诚实守信、互尊互敬、以礼相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而使礼仪内化为一种自我约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礼仪素质,又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尊师爱友,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而且对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礼仪尊敬、宽容、自律原则的要求所在,是礼仪协调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本质所在。
高职院校设置礼仪课程,加强礼仪教育,要使学生懂得,良好的仪容、仪表,不只是简单的穿戴问题,而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一种礼貌。从最基本的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规范学生,使其做到衣着得体,言谈有礼,举止大方,从而塑造良好的形象,以适应现代社会以及未来工作的需要。
礼仪课程内容最大的特点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交往的频繁,礼仪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不仅如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际交往中衡量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则决定了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能否成功走向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置需要体现时代发展、市场需求、行业用人的特点,始终处于动态的改革之中并具有较强灵活性。
结合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行业用人的特点,高职院校将礼仪课程设为必修课,一方面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原则,并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使礼仪与道德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礼仪教育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3],从而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缺失,思想道德课程实效性不强的现状。“高校开设礼仪课程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4],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充分认识到礼仪在学习、就业和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从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礼貌得体地与人交往,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依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性质的礼仪课程,如建筑、机电工程、生物化工、铁道运输、汽车维修等理工科专业,可将礼仪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而开设,从礼仪基础教育,由浅入深地使学生学习礼仪文化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空乘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开设旅游社交礼仪、酒店服务礼仪、谈判礼仪等专业礼仪必修课程,从专业适用的角度加强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并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礼仪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修养。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标主要是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适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要体现区域性原则,充分彰显办学特色。结合这一原则,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设置就要凸显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理念,又反映了当代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宗旨。如内蒙古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区域特征、民族特点,开设蒙古族礼仪课程。一方面,民族礼仪课程内容可以作为礼仪必修课的延伸部分,以专题形式呈现。笔者在讲授礼仪课程的过程中,就将蒙古族礼仪作为课程的延伸,设有6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4%。课时虽不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很高,特别是有些礼仪知识,如蒙古族迎宾礼由蒙古族学生讲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民族礼仪课程内容既可以作为知识拓展内容,又可作为提升人文素养的内容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使学生对本地区及民族的礼仪习俗,乃至生活习惯有所了解,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依据地区特点开设民族礼仪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了解本地区的民族礼仪习俗,拓展知识,而且对于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其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不论是把礼仪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还是公共必修课,都要把礼仪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应用性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结合,并注意以下问题: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设置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时效性,不能仅仅流于课程设置改革的形式,要做到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礼仪素质、修养有所提高,减少不文明行为,形成良好校风,真正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礼仪主要是对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言谈举止的规范。因此,在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以致用,使学生通过学习,按照礼仪规范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师爱友,言谈得体,举止文雅,使礼仪课程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并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而后身体力行。教师只有按照礼仪规范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不断提升人格魅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结合礼仪课程内容实用性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以专题、项目、调查、案例、演练、辩论等多种方式授课,并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在开放的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避免照本宣科。
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礼仪教育,是“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7],不仅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新时期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1]于兰.高职“社交礼仪”课“三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4).
[2]胡彬彬.谈加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的改革[J].内江科技,2009(3).
[3]刘建龙.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33).
[4]姜梅,周宇.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18-1).
[5]张岩松.高职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四个结合[J].职业教育,2007(11).
[6]陈刚平.旅游社交礼仪[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7]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