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汉学:从古典到现当代与海外华人文学①

2013-03-22 03:21加拿大梁丽芳
华文文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汉学家汉学

[加拿大]梁丽芳

加拿大的汉学,可以说是由传教士奠基的。十九世纪末,加拿大教会派遣他们到中国传教,其中不少把自己的中国经历出版成书,例如古约翰(Jonathan Goforth,1859-1936)的传教生活回忆,便成为加拿大人了解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接着,有个别传教士利用实地经验,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例如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对甲骨文的研究,成为汉学的重要著作。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汉学从传教士主导阶段进入专业汉学家阶段。1970年中加建交后,加拿大汉学家开始到中国大陆实地考察和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近年来,因为中国的迅速发展,了解中国已经不是“异国情调”,而是“需要”。汉学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获得提升。

如果以种族来分,加拿大的汉学家有非华裔和华裔两大类。前者一般是西方人士,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大学东亚系、亚洲系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他们来自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文化(文学)的研究有别于中国本土学者的解读角度和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他们的解说(有时不可避免是误读)往往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产生意想不到的联想和洞见。这是海外汉学之所以值得重视的关键所在。华裔汉学家,依照时序来自港台和中国大陆,他们接受西方的学术训练,受其氛围和价值观的熏陶,亦中亦西,在汉学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从1949年到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被铁幕封锁,在政治运动连绵不断的恶劣环境之下,学术受到极大的破坏,学者身心受到摧残。在中华文化受到如此浩劫的特殊历史时期,来自港台的华裔学者,幸而能在海外保持清醒和活力。在汉学发展史上,他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角色。他们既是中华文化在西方的权威传播者、阐释者、秉持者,又是培养西方汉学家(华裔和非华裔)的导师。中国文学的精粹之所以能够在海外继续发扬,他们居功不少。例如美国夏志清(1921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古典小说研究,刘若愚(1926~1986)的比较诗学研究,均是汉学中的重要基石,诗词权威叶嘉莹(1924生)培养不少研究古典诗词的汉学人才。港台华裔教授在汉学界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1979年中国大陆开放后,从封闭的环境出来的学者,开始接触西方的学术界。1990年代后期,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在北美开始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在大学获得长期教职,成为新一代的华裔汉学家。他们的师承,直接或间接,乃是这些港台华裔汉学家。

直到1970年代末,北美汉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几乎是古典文学的天下。一般的看法是,古典文学比现代文学优越,现代文学比当代文学优越。早期的西方汉学家,均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职志。例如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倾力注释儒家典籍,为西方的中国经典研究,建立了严谨的文本细读和注释传统。这种研究方法,统领了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随着西方各种理论的流行,特别是语言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的应用,汉学中的古典诗词研究,才从文本阐释的侧重转而到理论角度的思考。至于当代文学引起注意,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中国文坛解冻,流放归来的作家重新执笔,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文学杂志和文学作品,吸引了个别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

本文的资料来自几个方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图书馆、网络、汉学家本人提供,以及笔者在加拿大求学和教学的亲身经历。本文的重点,是俯瞰这数十年来加拿大汉学家们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因为篇幅所限,本文将不作个别作品的详细探讨,提到汉学家全名时称谓也从简。华人最先到加拿大西部,然后才向东移。以下试从加西到加东,对从事中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作简括的描述。

一、加西的汉学家们

据不完全的统计,活跃在加西的汉学家有:

(一)古典诗词:叶嘉莹及其学生们——白润德、施吉瑞、陈山木、余绮华、梁丽芳

叶嘉莹无疑是海外中国学术精神的支柱,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解释者,她是海外华裔学者的代表人物,桃李满天下。叶嘉莹生于北京,1949年随夫婿到台湾,曾任教台湾大学。1967年她到哈佛大学作为访问学者,1969年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任教,直至1989年退休。叶嘉莹在1974年首次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中国大陆。1979年开始,以南开大学为基地,几乎每年到大陆很多大学讲授诗词。1990年初,她在南开大学成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退休之后,如候鸟般每年往返中加两地,夏天在温哥华时,她百忙中还讲授诗词。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化身。她解说诗词,灵活而视野开阔。她除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学养丰富之外,还善于应用西方的理论,来解说中国诗词,不单拨开了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些模糊不清以及困惑难解的学术问题,还扩大并现代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打通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连接了东西方诗学。她著作等身,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都有著作出版。她的生平和论著,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专著有十多种。2010年夏天,她的研究领域又增添了一个。她对于汪精卫以及他的诗作的研究,成书在台湾出版。早在1970年代,她细读了浩然的《艳阳天》,可说是海外详细分析浩然作品的第一人。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成为加拿大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镇,跟叶嘉莹有莫大的关系。她训练的研究生,基本上以古典文学为主,也有个别兼及现当代的。现简述如下:

白润德(Daniel Bryant,1942生)是叶嘉莹的学生,美国人,因为不赞成越战,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亚洲系就读研究院。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很有洞见。他出版的《李煜和冯延巳的词》,以详细的注释和优美的文笔,翻译了这两位词人的主要作品。他的博士论文题为《盛唐诗人孟浩然:生平和文本历史的研究》(“High T’ang Poet Meng Haoran:Studiesin Biography and Textual History”)(1977),资料详尽,是汉学中孟浩然研究的厚实之作。他的最新巨著是《伟大的再创造:何景明(1483~1521)及其世界》。③他1977年开始任职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2008年退休。他的学术兴趣不限于古典诗词,他翻译了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长篇小说《隐形伴侣》(1996)和礼平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中“秋”的部分。目前正在修订十五篇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

施吉瑞(Jerry Schmidt,1946生)来自美国,是叶嘉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带的第一个硕士和博士生,硕士论文是《韩愈及其古诗》(“Han Yu and His Kushi Poetry”)(1969),博士论文是《杨万里的诗》(“Poetry of Yang Wanli”)(1975),1976年成书出版。他1978年受聘母校任教至今。1992年他出版《石湖:范成大(1126~1193)的诗》,1994年出版《人境庐:黄遵宪(1848~1905)诗作之研究》,2003年出版《随园:袁枚(1716~1799)的生平,文学评论与诗》。目前,他正在研究吴伟业(1609~1672)和查慎行(1650~1727)的作品。施吉瑞是个勤奋的学者,个性随和而为学严谨,对于中国诗歌情有独钟,不断有著作面世,是加拿大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汉学家中,著作丰富的一个。

陈山木(Robert Chen,1942生)来自台湾,东吴大学毕业,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硕士,论文题目为《中西循环神话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yclic Myths”)(1977),后出版成书。⑩他观察到西方一直存在循环神话作为潜审美模式,他从中国古神话析出循环神话,并由此说明循环神话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学中存在的一种原型。

陈山木硕士毕业后回台湾工作,任台湾学者出版社《西方现代小说英文注释文库》总编辑,又从事电影制作和电视台编审和联播工作。八十年代他重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博士学位,论文为《鲍照及其诗歌之研究》(“A Study of Bao Zhao and His Poetry”)(1989)。他在重构鲍照的生平过程中,梳理刘宋官职的名称和职位,并从中否定了千多年来以讹传讹的鲍照“人微言轻”的说法。他翻译了鲍照的全部诗作共132首。陈山木从1993年到2003年,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语文部负责人,在他的有效管理之下,十年之间修读中文的学生从800多人增至3000多人,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北美修读中文人数最多的大学。他曾经参与中加合作计划《当代中文》(2000~2003)和《新实用汉语课本》(2000~2005)加方审校与英文编译团队总召。2000年起,他多方参与以孔子学院作为中国的海外文教中心的建置计划,并接受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女士的邀请,参与修订和英译《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协议标准文本》和《孔子学院中方资金管理办法章程》,并负责《孔子学院大会特刊》的中英双语翻译。陈山木是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The Canadian TCSL Association)的发起人和现任会长;也是加拿大中文教学学报(The Canadian TCSL Journal)的创设人和执行编辑。

余绮华,香港大学毕业,叶嘉莹的学生。她的硕士论文是《欧阳修的词》(“The Lyrics of Ouyang Xiu”)(1979),博士论文是《李商隐诗的典故》(“Li Shangyin:Poetry of Allusion”)(1990)。她曾担任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助理教授,发表论文多篇,后因健康问题而提早退职。

梁丽芳是叶嘉莹教授的学生,硕士论文《柳永(985?-1053?)及其词之研究》(“Liu Yong and His Lyrics”)(1976),自译成中文,1985年由香港三联书局出版。她从用字到结构,分析柳词慢词的特点,并提出领字的功能,建立研究柳永的方法论框架。她于2001年参加在福建武夷山举行的第一届柳永词研究的国际研讨会,发表《柳永词的结尾》以深化柳永词的研究。(关于她的当代文学和华文文学研究,见下文)

(二)经典、文论、诗学:林理彰

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1942生)来自美国,是著名学者刘若愚的入室弟子,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华盛顿大学硕士,斯坦福大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是《王士祯(1634-1711):评论家与诗人》(“Wang Shizhen(1634-1711)as Critic and Poet”)(1971)。他是个有情趣的汉学家,不但学问好,而且还能烹饪中国菜。他是汉学界中较早利用电脑写作的汉学家。他于1980年出版《中国文学:西方语言资料》,1988年主编《刘若愚——语言,吊诡,诗学:一个中国视野》,1994年出版《易经:王弼注新译》,1999年出版《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新译》。他发表论文七十多篇,都是厚实之作。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有三项,包括一本关于黄遵宪的书稿,大理石画的翻译和注释研究,以及《庄子:郭象注新译》(Zhuangzi: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Daoist Classic as Interpreted by Guo Xiang)。他的论文《中国诗学中的才学倾向》翻译成中文,收入《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从上述的著作可见,林理彰教授的学术功底甚深。他不依靠流行的理论,他用的是实在功夫,解说深入浅出,清楚明白。他的翻译,并非一般的翻译,是毕生研究中国文化的结晶。

林理彰著作甚丰,从资料性的书籍,到经典的注释,再到抽象难懂的中国文论,非彻底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精髓,不能为之。他曾经在1981~1982年任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代替放年假的叶嘉莹教授。1992年,他出任阿尔伯塔大学东亚系系主任,任满后,于1999年转多伦多大学东亚系。2005年退休后,与夫人日本文学专家桑雅·昂森(Sonja Arntzen)住在温哥华岛对开的伽比奥拉岛(Gabriola Island)。

(三)古典小说、戏剧:史恺悌、贝丽

在加西,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学者,有任教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的史恺悌(Catherine Swatek)。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和博士,是夏志清的学生。她的研究兴趣为古典白话小说和戏剧。2002年她出版了《舞台上的牡丹亭:一个中国戏剧的四百年》。目前有两个研究项目,一个是越剧以及其清一色女班演员的历史,另一为明代戏剧家的研究。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贝丽(Alison Bailey),目前是该校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贝丽原籍英国,博士论文导师是多伦多大学的米列娜(Milena Doleželovaá-Velingerovaá),她于2012年冬天逝世。贝丽的论文题目为《介入的目光:毛伦,毛宗岗与〈三国志演义〉之解读》(“The Mediating Eye:Mao Lun,Mao Zonggang and the Reading of Sanguozhi Yanyi”)(1991)。除了古典小说之外,她还研究暴力在文学历史和哲学上的呈现,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她正在写一本关于孝义报复的书稿。2008年,她曾主编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刊物《译丛》的一个专号,主题为明清两代文学作品中的暴力。

(四)现当代文学:杜迈可、王仁强、林镇山、穆思礼、梁丽芳、黄恕宁、罗泰瑞、宋晓平

曾任职于缅尼图巴大学的宋晓平,来自中国大陆,博士论文为《双重时间及其意义:1980年代中国小说的叙述分析》(“Double Temporality and its Significance:a Nar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Fiction in the Nineteen Eighties”)(1995)。她在该校当讲师,并主编电子版《世界文学的英译》(“World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出版了张炜的《黑鲨海》(“The Black Shark Sea”)(译者罗泰瑞)和桑恒昌的11首诗作(译者宜川)等。宋晓平已经转往美国任教。

(五)活跃象牙塔内外的文化交流功臣:王健

二、加东的汉学家:杜森、米列娜、施文林、史清照、孙广仁、方秀洁

加东的汉学家,集中三所大学,一是多伦多大学,二是麦吉尔大学,三是蒙特利尔大学(法语)。多伦多大学无疑是加东汉学研究的重镇。早期有传教士汉学家怀履光(Bishop William White,1873-1960)、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和路易士·瓦安斯利(Lewis C.Walmsley,1897-1968)打下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是集专业汉学家和传教士一身的杜森(W.A.C.H.Dobson,1913-1982),是研究和翻译中国经典的专家。1969年受聘来自捷克研究晚清和现代小说的米列娜,与1973年受聘来自美国的施文林(Wayne Schlepp),还有来自美国研究民间曲艺的史清照(Kate Stevens),都是受过西方汉学训练的学者,可谓人才济济。多伦多大学东亚系的一个特点,是比较侧重中国古典文学和五四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发展比较滞后。

原籍捷克的汉学家米列娜,研究范围从古代讲唱文学到现代文学,是研究晚清小说的权威学者。她1955年毕业于捷克查尔斯大学,主修汉学,硕士论文《郭沫若:1927年之前的生活和作品》(“Guo Moruo:His Life and Work Until 1927”)。她1958年至1959年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访问研究生,1964年获得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博士学位,论文为《诸宫调》(“Balladsof Chinese Storytellers”),指导老师是著名结构主义学者普实克(Jaroslav Prûšek,1906~1980)。她对于晚清小说有深入研究,并且有独到的见解,她提出晚清小说已经具备现代性,影响了学界的现代文学起源观。

米列娜在多伦多大学二十多年,栽培不少新一代的非华裔和华裔汉学家,在九十年代获得大学教职的学生中,有上面加西汉学家部分介绍过的贝丽(Alison Bailey),现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还有任教于卡尔加利大学的黄恕宁。至于加东方面,有任教西安大略大学的吴华。吴华来自北京,她的博士论文为《金圣叹(1608~1661):一个中国小说理论的创造者》(“Jin Shengtan(1608~1661):Founder of a Chinese Theory of Novel”)(1993)。曾经发表关于金圣叹等古典小说的论文,最近,转向研究海外华人文学,是个严谨的学者。

史清照(Kate Stevens)任教多伦多大学多年。她原籍美国,曾获得物理学学士,原在长岛某实验室工作。因为她对于中国文字情有独钟,毅然放弃实验室工作,学习中文。她到台湾留学,开始接触说书。她于1966年受聘多伦多大学,把中国说书艺术带入课程之中。1973年,她首次踏足中国大陆。1980年初开始,多次到中国大陆听说书,并为优秀的说书表演艺术家进行录音。她醉心大鼓和说书,曾经跟随表演艺术家孙书筠学习京韵大鼓,并视之为她的第二生命。她是加拿大中国京韵大鼓的学术权威。史教授已经退休,居住在卑诗省首府维多利亚市。

三、二十一世纪前后登场的新一代汉学家

二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一些资深汉学家的隐退,一批新的汉学家进入职场。不说他们是年轻汉学家,是因为加拿大的研究院没有年龄限制,新不一定年轻。这些新人有华裔和非华裔,有本土培养的,也有外来(多数是美国和中国大陆)的。有一个现象跟以前不同的是,那些比较年轻的非华裔汉学家,因为能够进入中国大陆进修,汉语比老一辈的非华裔汉学家来得流利。从加西到加东,现介绍如下:

任职于维多利亚大学的林忠正,来自台湾,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为《时间与叙述:中国叙事诗的顺序结构》(“Time and Narration:a Study of Sequential Structure in Chinese Narrative Verse”)(2006)。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乐府诗、唐诗、清诗的叙事结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雷勤风(Christopher G.Rea),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为《中国笑史:二十世纪早期的喜剧文化》(“A History of Laughter:Comic Cultur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2008)。他的研究兴趣侧重民国时期中国文学文化中的幽默,曾与人合编“中国喜剧观”(“Comic Visions of Modern China”)特辑(收入《中国现代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第20卷第2期)。2010年12月10日,他举办了“钱钟书和杨绛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阿尔伯塔大学在二十一世纪初连续聘请了两位来自美国的年轻汉学家。一位是傅云博(Daniel Fried)。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英语系,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和博士。曾在台湾任教数年。他的研究范围很广,发表的论文涉及寓言、道教、生态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等,是加拿大汉学家中的后起之秀。另一位是沈仁德(Raft Zeb),来自美国,奥贝林大学(Oberlin University)毕业,哈佛大学博士,博士论文为《中国古代的四言诗》(2007)。他曾在台湾学习,研究兴趣是中国古典诗中的四言古诗,古典诗的翻译,古文和文学思想。

徐学清属于中国大陆留学生在加拿大定居的一代,她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职鲁迅文学院。2000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为《民国初年包天笑和周瘦鹃的短篇小 说》(“Short Stories by Bao Tianxiao and Zhou Shoujuan during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她任教于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语言、文学与语言学系。曾经与人合编散文集《枫情万种》(2005)。最近,转向研究海外华人文学。2010年7月,她参与策划主持约克大学、暨南大学和加中笔会合办的加拿大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

焦石(Pietro Giordan)原籍意大利,在意大利接受大学教育,曾在北京学习汉语,并在中国担任翻译数年。1997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为《沈从文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及反讽:对其现代性的一个阐释》(“Ironie English Translation Exotisme dans Lóeuvre de Shen Congwen:Une Lecture desa Modernite”)。1999年,他受聘于约克大学语言、文学与语言学系,目前任该系系主任。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和沈从文,现为该系的系主任。

马佳1993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约克大学语言文学系。1995年发表的专著《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1999年在SMT(Swedish Missiologi cal Themes) 发表长篇英语论文“The Blurred Face of Christ:Christian Culture and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2000年为中国学林出版社的丛书《〈圣经〉文化宝库》编著《圣经典故》。2006年在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爱释真理——丁光训传》,该书已经由作者本人与人合作翻译成英语,将由莱顿的BRILL出版社出版。2009年由中国中华书局出版的《伶人·武士·猎手——后唐庄宗李存勖传》,乃根据宋史专家戴仁柱(Richard Davis)的英语书稿翻译改写,由两人合作完成。

四、华人文学研究、跨文化合作

结语

加拿大的汉学,由二十世纪初传教士因缘际会,为后来的汉学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加拿大的汉学获得了稳定发展,专业汉学家取代了传教士汉学家,以他们的正规学术训练和语言能力,成为传授中国文化的主力。老一辈的汉学家白首穷经,终身奉献给汉学,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栽培的汉学人才,在各大学担起文化交流和传承的事业。1970年后,中加交流日趋频密,经过了几代汉学家的努力,无论在古典、现当代和华人文学研究方面,都取得相当的成就。古典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占了优势,到了八十年代初,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才开始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发展。

数十年来,加拿大的汉学虽然取得不少成就,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首先,在本土汉学专业学生培养方面,无论从人数到质量,明显不足。以致要依靠外来的学者。至于大学经常出现的经费短缺,无疑严重妨碍了汉学的扩展。其次,在研究领域方面,尚待扩大。在实际学术交流方面,中加双方学者能够一起参与讨论议题的场合显然甚少,缺乏流动。以笔者经验观察,在中国大陆召开的现当代文学国际会议,极少出现加拿大同行西人汉学家的身影,反之亦然。中国学者对于海外汉学研究发生兴趣是近年的事情。双方碍于语言隔阂,需要加强翻译的投资和出版。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加双方来说,都是急务。在学术上多了解对方的进度,互相激励,取长补短,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①笔者感谢提供资料的各位汉学家。另外,本文为将出版的《中加文学交流史》中的汉学一章的部分内容,有所删节。

②Lyric Poets of the Southern T’ang: Feng Yen-ssu(903-960)and Li Yu(937-790).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2.

③Great Recreation: Ho Ching-ming(1483-1521)and His World.Leiden,Boston:Brill,2008.

④Invisible Companion.Beijing:New World Press,1996.

⑤收入Michael Duke ed.,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Post-Mao Fiction and Poetry.Armonk:M.E.Sharpe,1985,pp.59-79.

⑥Yang Wan-li.Boston:G.K.Hall&Co.,1976.

⑦Stone Lake: the Poetry of Fan Chengda(1126-1193).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⑧Within the Human Realm: the Poetry of Huang Zunxian, 1848-1905.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⑨Harmony Garden: the Lif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oetry of Yuan Mei(1716-1799).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3.

⑩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yclic Myth.New York,Paris,Berlinand Bern:Peter Lang Publishing,1992.

⑪Chinese Literature: A Draft Bibliography in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80.

⑫James Y.Liu, Language-parodox-poetics: A Chinese Perspectiv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⑬The Classic of Chang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I-Ching as Interpreted by Wang Bi.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⑭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Virtu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Daodejing of Laozi as Interpreted by Wang Bi.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

⑮莫砺锋编:《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309页。

⑯Peony Pavilion Onstage: Four Centuries in the Career of a Chinese Drama.Ann Arbor: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2002.

⑰Lu You.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77.

⑱Blooming and Contending: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ost-Mao Era.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5.

⑲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Post-Mao Fiction and Poetry.Armonk:M.E.Sharpe,1985.

⑳Modern Chinese Women Writers: Critical Appraisals.Armonk:M.E,.Sharpe,1985.

猜你喜欢
哥伦比亚大学汉学家汉学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对“欧美汉学通史”的一种追求
评阎国栋教授《俄国汉学史》
哥伦比亚大学 客户是上帝,学生是王道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哈新总统称自己是“汉学家”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让荷兰的读者知道中国文学是多么有意思——荷兰青年汉学家施露女士访谈
海外汉学家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