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研究

2013-03-21 10:38:11俞国琴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共生文献单位

俞国琴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0031)

关于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研究

俞国琴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0031)

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看,国际文献交换合作的运作过程实际就是共生过程。交换合作是一种建立在供需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和谐共生关系,它更强调“互补性”、“协同性”、“增值性” 和“共赢性”。国际交换合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连续互惠共生是基于交换双方共生目标,是交换合作的取向。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对交换单位共生的内在动因及共生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保持交换单位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换单位的协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共生理论;国际;文献;交换;合作

1 引言

国际文献交换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优势、争得市场份额、扩展生存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不断营造和保持交换发展的和谐环境,追求合作共生与共赢,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国际文献交换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与国的图书馆之间建立的交换、聚合各自的资源进入合作领域,则可增加成功的概率,因为在文献交换中总会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自身所拥有或所能调度的资源束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换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也迫切需要合作来分散风险。

交换单位都有自己的资源边界,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讲,一个单位不可能在价值链的所有增值环节上都占有优势,当这种调整受到资源边界的制约时,甚至是在调整完成后也并不一定就具有市场竞争力度,这时往往会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造成损失,并会对交换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共生合作可以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达到资源共有、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

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是指国与国的图书馆之间文献交换合作活动各环节在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交换共生单元(交换单位)、交换共生环境和交换共生模式是构成交换共生合作的3个主要部分。共生单元,是指交换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行为主体;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交换需求单位之间互相协作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交换合作共生中各行为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经济、法制、文化、国际环境以及文献资源等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其衍化出的任何共生都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水平、效果和共生的动态特征[1]。合作是交换单位共生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互惠合作、合理分享所体现出来的共生、协同、增值、共赢才能使交换单位之间真正建立长期稳定的共生合作伙伴关系。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实施交换合作旨在与交换单位之间构建一种建立在供需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和谐共生关系,它更强调“互补性”“协同性”“增值性” 和“共赢性”[2]。

2 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原理

2.1 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基本条件

(1)伙伴的选择。交换共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生伙伴的选择。国际文献交换合作伙伴间高水平的合作可以获得增强的信息共享、适应性和柔性,降低交换总成本,可以有效提升交换率、提高文献和服务的满意度等。国际文献交换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其目的是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效益。

(2)关联性。潜在的共生单元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具有某种联系和关联性。各共生单位在共生合作中必须存在文献、信息等方面的相互关联,从而可以使共生单元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关联性越强,各共生单元之间越易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稳定的共生合作。

(3)可融性。共生单元之间应该具有文化上的认同度,并具有文化上的可融性。只有这样,各共生单元才能在共生合作中进行文献、信息的交换和交流。

2.2 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与交换需求关系

(1)合作对交换单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附加价值。合作可以增加交换单位价值,提升交换单位的竞争能力,满足交换各方需求,通过合作,使交换单位之间的共生逐步由外部转向内部共生,从而更好地为各交换方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文献交换,提升交换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的交换关系中,交换一方与另一方的共生关系仅仅是一种对交换的供需关系。

(2)在共生环境下,交换单位之间合作为共生界面,逐步由简单的利益对抗关系走向互补合作、共同发展的共生体。共生单元在共生体中通过文献资源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交换各方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交换单位不断进行合作创新以提升其各自的交换能力,二者实现互惠式的连续共生或一体化共生。

(3)在现代交换理念下,交换合作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交换彼此的个性化需求,合作更加注重交换双方的互动,在交换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在交换流程、交换网络等多方面改变或改进原有交换,通过合作去激发和满足交换彼此的需求。

2.3 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演进模型

交换合作共生组织模式演进的过程,一方面是共生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参与度的过程。就交换合作而言,参与度更直接地表现为一方参与另一方交换活动的程度,因为这种相互参与、相互帮助有益于交换合作的改善。随着共生行为模式从偏利共生到互惠共生,交换合作之间的利益分配逐渐趋于均衡,因为有合理的利益预期,因此双方更注重通过协同提高交换总收益,也更关注彼此的增值行为,相互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共生程度也日益加深[3]。协同是一种典型的相互参与行为,协同进化是交换合作中关系演进的实质。在共生融合中,忠诚度不断提高,交换双方共同致力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共生合作关系。基于此,构建一个交换合作共生关系发展模型作为对交换合作共生模式演进过程的简化与抽象(图1)。模型中,纵坐标代表共生对象参与程度,横坐标代表共生程度。模型表明,随着共生程度的增强,共生伙伴中的一方参与到另一方交换活动中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或者说,随着双方参与程度的不断增加,交换合作的共生程度也不断加深。

图1 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关系发展模型

2.4 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类型

(1)规范型共生。对于交换而言,拟订一个能够确保与交换方实现双赢的交换协议是建立规范型共生的基础。协议拟订过程中,交换双方应进行充分协商。协议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合理的利益交换机制,只有这样,才会有自身经济利益的长远获取;第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规定违背协议受到的惩罚,稳定合作关系。

(2)特征型共生。交换单位之间的文化相似能够使交换实施过程更为顺畅,应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作为交换的实施对象,即重要合作方。此外,合作意识是重要的选择条件之一,这些均有利强化交换合作关系和合作行为的连续性。

(3)过程型共生。共生关系是一个动态强化、相互诱导的过程。如果交换单位之间彼此合作,随着相互关系的发展,双方利益都得以提高,共生关系会进一步深化,忠诚度也随之提高。此时,为了长期享受连续合作所带来的收益,避免重新寻找合作伙伴可能导致的损失,交换双方往往会珍惜已有的合作关系,而不会对对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也不愿从当前所在的共生链中逃逸出去,反而会自觉强化对共生链的向心力。

2.5 国际文献交换中的合作风险及选择

(1)合作风险。合作风险也就是指合作伙伴不合作的风险。合作伙伴关系强调的是合作,合作才能双赢。但合作的各方是不同的个体,它既有选择这一次合作的权力,也有选择下一次不再合作的自由。其获胜的策略是:首先“合作”。如果对方选择了“合作”,自己就继续合作; 如果对方选择“对抗 ”,自己下次就选择“对抗”;如果对方重新开始合作,自己也应该开始合作。获胜策略体现的合作原则是善意、强硬、宽容,这种策略成功的前提是要通过多次交换来熟悉和了解对方。

(2)合作选择。假设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且具有完全的信息,即各自不仅完全知道自己每个行为的收益,而且也完全知道当对方选择某种行为策略时的收益以及应对策略。另外,双方具有相同的行为策略空间:合作与不合作。合作行为表示甲、乙双方愿意为赢得市场机遇,共同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互补,不损害对方的利益,共同维持对市场的占有等等;不合作行为表示各方为自己暗地谋取利益,例如暗地独自占有新市场,与对方合作的同时又暗地寻找另外的合作伙伴等。

在构建国际文献交换行为过程中,合作博弈问题关系到国际文献交换的成效。合作博弈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在不违背单位个体理性的条件下,以实现合作单位的整体理性,而参与合作的单位集体理性目标实现的障碍则是分配问题。合作博弈的主要思想是兼顾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下面以甲、乙两交换单位作为博弈的双方,将交换单位是否选择合作行为作为一个博弈过程来说明。若各自“单干”可获得的收益分别为V1和V2,而合作后相应的收益为X1和X2。对于合作博弈而言,如果要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就要寻找一种利益分配方案:X = (X1, X2),其满足条件为:X1> V1,X2> V2且能实现MaxV(V为集体总收益)。但是,若在利益分配上出现X1≤V1或者X2≤V2,则对其中一方不利,显然就会出现合作危机,不利的这一方认为于己无利,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因此,在国与国图书馆文献交换中都存在着建立在个体理性上的合作博弈。如甲需要乙合作,V>(V甲+ V乙) 并承诺利益与乙共享,且X甲>V甲,X乙>V乙, 则存在如表1的情况。

一是若乙不愿意合作,仍“单干”,则乙收益为V乙,V乙<X乙,乙与甲合作博弈选择结果收益结果为乙机会损失,甲另选合作者,故对乙不利,使乙失去了一次与甲合作的机会。当然,甲可以另选合作者;而乙也可以另选其他一家或多家合作对象,则与其他对象构成另外的合作伙伴,但这样同样存在收益是否“合算”的问题。

二是若乙同意合作后,甲兑现分成,则乙可获得X 乙> V 乙的收益,故对乙有利;而甲也可以获得X 甲> V 甲的收益,对甲也有利。

三是若乙同意合作后,但出现甲不兑现分成,则出现合作危机,对甲大为不利;因为在法制下,乙会起诉甲,甲不但要归还给乙的分成,同时还要付出违约罚金和诉讼成本,使甲获得的收益必小于V甲而受损失,并且更要承受失信的声誉损失。

表1 乙与甲合作博弈

可见,上述第(2)种情况对甲乙双方最为有利,即:乙的有利选择应是合作,甲的有利选择应是合作并兑现分成的承诺,合作是他们双方的最优选择。也就是说,国际文献交换单位之间总是倾向于合作的,从而促进国际文献交换的形成,保证了文献交换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文献交换的过程中,达成合作各方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对实现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而具备约束力协议的达成是通过合作成员之间的有效的磋商来实现的。合作成员可以进行有效的磋商是指:如果合作成员各自策略的一个可行变化可以使所有合作成员都受益,那么在实际磋商中,他们就会同意做出这样的策略变化,除非参与合作的某些成员可以与没有参与合作的其他成员达成协议,形成与之同样有效的合作。能否进行有效的磋商是区别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关键。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建立一个利益平衡机制,使得合作中获益较少的成员确信暂时的获益受损可以从长期稳定的合作中获得补偿,而获益较高的成员会自愿在某些方面为其他成员的利益承诺一些让步。也就是说,从长远看,一种稳定的文献交换经济合作会使所有合作成员分得大致公平的收益[4]。

3 国际文献交换合作共生建议

3.1 制度共生

(1)图书馆管理层应为文献交换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图书馆管理层作为文献交换的管理者应更加遵守信用规范,但现在一些国家图书馆的政策制定缺乏规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这些不确定使交换员工对未来缺乏信心、缺乏稳定的预期,容易追求眼前利益而不会为了不确知的长远利益去讲信誉。因为不确定性的增加等价于博弈重复的可能性降低,人们将更没有耐心建立信用。不确定性增加了观察欺骗行为的困难,因为违约者更容易把坏的结果归因于不可抗拒的外生因素。为此,图书馆管理者应为文献交换工作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减少不确定性造成文献交换的负面影响,促进国际文献交换工作的发展。

(2)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国际文献交换行为中有些行为既涉及道德问题,又涉及法律问题。所以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并严格执法,使法律真正起到制约单位和交换者交换行为的作用。法律手段是制度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信誉要靠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换信誉体系,其关键是要建立诚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提高交换单位及其交换信用主体的违约成本,保证合同双方的权利不受侵害,使交换信誉体系及其发展真正建立在法制化轨道上。

3.2 网络共生

国际交换共生决定交换单位是以合作模式开展各项交换活动,共生内各交换单位之间相互依存性和互补性都加强了共生的稳定性。首先,通过互补关系,为其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交换服务,因而所有参与共生交换单位通过资源整合获得了稳定的生存能力,从而加强了系统稳定性;其次,通过组合和连接不同的系统硬件及系统软件,搭建交换业务运作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设备及软件,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3.3 信息共生

要建立交换合作联动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交换单位合作联动业务的开展提供沟通渠道、合作交换平台,是支持和协助交换单位合作联动共同发展的基础。交换信息网络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交换单位的内部信息,另一个部分是指交换单位的外部信息网络,交换单位内外部信息网络从某种角度来说都需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对相关的信息和业务进行传输和共享,因此交换信息网络的构建对国与国交换的顺利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交换合作创新模式的构建必然需要加强交换信息网络的构建,通过对国际交换合作信息网络即交换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进行相应的模拟,把信息和通讯技术以及空间技术运用到交换合作之中,构建一个交换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参与成员开发式的交换网络信息系统,使交换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由以往的间接性传递模式向当前的直接性传递模式转变,从而大幅提升交换合作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效率[5]。一是交换集成信息系统。信息集成化是通过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去管理交换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把交换内部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交换集成信息系统不仅要开发交换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内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交换与业务伙伴或用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二是易扩展的业务框架。网络环境下的交换信息系统在实现时应当具有一个易于扩展的业务框架结构和标准的对外接口,从而使交换信息系统的扩展和二次开发变得容易,满足其电子交换环境下的特点。

5 结语

国际文献交换共生内外部都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中,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必须通过各种机制进行控制,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交换共生合作。要引导共生交换单位向互惠共生的模式发展,这就涉及共生环境的优化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制度等设计,高瞻远瞩,综观全局,兼顾方方面面,以约束和调节共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自律性的和谐共生合作。

[1]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2] 杨丹辉.全球竞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19-121.

[3]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8.

[4] 俞国琴.现代国际交换概论——国际文献交换经济信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70-75.

[5] 俞国琴.国际交换论——国际文献交换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5-107.

Research of Cooperative Symbiosis on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Yu Guoqin
(Shanghai Library, Institute of Scientif 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3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mbiotic theory,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exchange cooperation is the symbiotic process. Exchange cooperation is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on harm onious sym biotic relationship built on the ba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it stresses that “complementary”, “cooperative”, “value-added” and “winw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ooperation is change process. Mutuality is based on symbiotic goals of two sides and cooperation orientation on exchange. To use the symbiotic theory to analyze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ymbiotic conditions on exchange unit symbiosis in this paper, it is a certain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a choice of partners, to keep exchange units of long-term cooperation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nit of exchange.

symbiotic theory,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exchange, cooperation, symbiosis

G253.1

:ADOI:10.3772/j.issn.1674-1544.2013.01.020

俞国琴(1966- ),女,研究馆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国际交换、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2012年5月17日。

猜你喜欢
共生文献单位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宁波通讯(2021年14期)2021-09-29 07:33:46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填单位 要推敲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看错单位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36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