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永平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58)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加大,人们出现了众多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减少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提供了科学的思路。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支心理学流派,倡导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它主张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积极心理学内容主要集中在3方面:(1)积极情绪体验研究。重点强调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涉及乐观、勇气、宽容、爱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毅力、个体的创造性等范畴。(3)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能力,如果给个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个体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强调通过挖掘并积极关注身处困境者自身力量可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积极品质和自我成长潜力的挖掘和发现上,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对于正常学生,应以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为主;对于问题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作出解读,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力量和优秀品质,有效地预防各类心理问题。
2.2.1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是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偏离了学生发展的中心,虽然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这些内容大多是负面取向,更多地列举了问题的消极面,给学生强化的是负面感受,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关注学生潜力,引起个体局部改变,与星星之“变”可达“燎原之势”的良性循环理论背道而驰。
2.2.2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向 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重心指向人和社会的积极方面,对人性持积极评价,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品质会使个体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发挥最大潜力,取得最大的成绩。这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
(1)培养阳光心态,增加幸福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从积极情绪的培养入手。情绪是人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在积极情绪下个体易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对负面信息比较忽视,会更倾向于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毅力,从而获得幸福体验;而在消极情绪下,个体易关注失败信息并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从而变得更为急躁、不耐烦,以致于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对个体的行为有抑制作用。我们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引导学生做到4点:①自信进取,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②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在此基础上一点点地发展自己,对自己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充满感动。③懂得感恩,对生活充满感激,感谢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失败和痛苦。因为对一切充满了感恩,对身边发生的失败和痛苦才更易找出积极因素,寻找到满足和幸福。④学会宽容。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不纠结过去,活在当下。
(2)形成积极认知体系,增强快乐体验。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的消极情绪并不仅仅与身边发生的事情有关系,更主要的在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如果个体形成一种积极的认知体系,那么遇到问题时,个体会习惯于寻找事物积极的因素,从而获得心理平静与满足,变得更加愉快与进取,更易获取成功;相反,如果个体存在不合理的认知体系,遇到问题时则习惯寻找消极信息,更易绝望、放弃、不满。这就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发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与成长,善于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因素,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3)开展目标教育,增强成功体验。研究发现,学生的茫然体验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茫然体验是指个体处于目标不明确,环境不熟悉的境地时产生的一种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心理体验。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许多大一的新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奋斗目标而感到空虚、迷茫或者无聊;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因为虚度大学时光感到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没学到知识而后悔、痛苦,对未来就业、前途充满了不安。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每年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目标教育,引导新生在全面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认真落实在每一天的学习中,同时引导新生及时对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调整。这样个体每天都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体验,激发更大的学习激情,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
(4)开展意志品质教育,增加自信体验。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奋斗目标、浑浑噩噩,或有目标而不积极执行,行动拖延等现象,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开展意志品质教育,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知道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体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要及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觉制定生活目标;确定目标后要马上采取行动,不给自己寻找任何逃避和拖延的借口,围绕目标全力以赴,充满热情和耐心。以此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其自信和幸福感。
2.3.1 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塞林格曼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无论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存在多大的差异,个体都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学校中的一切资源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的。因此,我们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对各级网络成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合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大舞台,从幸福、快乐、希望、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身的心理发展,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挖掘自身潜力,增加幸福愉快的积极体验。
2.3.2 加强辅导员、系(部)心理部长、心理委员的培训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团结、和谐、友爱、进取团体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较全面,能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也是联系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要桥梁,在沟通与疏导两方面都较方便;学生干部特别是系(部)心理部长和心理委员是辅导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许多日常活动由学生干部直接组织实施,他们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有相近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历程,具有更多相同的爱好。加强辅导员、系(部)心理干部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为他们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3.3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气氛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班风上。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班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则更直接、更具体。一般来讲,处在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级氛围中,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因此,学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力推进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体系,组织开展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2.3.4 积极创建团结和谐的群体兴趣小组,增加幸福体验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强调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强调每个人都需要与社会交往,希望被一个团体欢迎和接纳。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社会团体、兴趣小组,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减少自己的分离体验(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环境)和茫然体验(觉得自己不能满足环境的要求)。
总之,积极心理学完善了心理学的功能,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范围,避免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解决的片面性,其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转变理念,关注学生的积极因素,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