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 莉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自新闻战线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2011年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尝试播出了一系列的走基层记者蹲点日记的采访报道,紧接着在2012年,央视《新闻联播》开辟了 “走基层”专栏,开始集中播出反映基层群众真实工作和生活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在2012年春节期间,“新闻走基层”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收视率大大提高。普通老百姓真正成为了新闻的主角,甚至在《新闻联播》中连续播出并上头条,其贴近、鲜活、真实、生动的报道特色为《新闻联播》带来了新气象,深受社会认可。《新闻联播》是最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新闻节目,也是中国大陆最权威的发布机构。所以研究《新闻联播》的“走基层”系列报道能比较有代表性的体现出新闻工作者对走转改这一新闻观的实践情况。
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跨度为一年,研究内容为2012一年中,《新闻联播》“走基层”专栏的所有系列报道,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下
报道数量如下表所示:
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数量38 30 11 16 17 9 9 12 15 21 8 15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报道数量上来看,在“走转改”的座谈会召开后,几乎每月都有走基层报道的播出,尤其是春节前后,新闻媒体的报道活动呈现了一个高峰,1月的报道量有38篇,成为一年中走基层报道数量最多的月份,紧随其后的2月份报道量也相当可观,有30篇之多,由于两会、奥运会和十八大的召开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所以走基层报道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其他几月份的报道数量分布比较平衡。总的来说,“走基层”报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性,并逐步向常态化,常规化报道形式贴近。
从报道的主题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2.2.1 平凡岗位的坚守
对平凡人的报道占据了报道的绝大部分。其中,职位坚守议题是历年来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报道的重点,走基层报道选取了一些普通岗位的普通人为主角切入,比如庙会工作者海洋监测员,城管,听漏工巡检工、列车调运员,火山监测员、铁路集便工、环卫工人、冰河观测者等,2月2日《冰河观测者的一天》报道中,记录了水文观测员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一天的工作,在零下20多度气温下进行凿冰作业,身体出完汗便被冻透,晚餐却只有面包,火腿和矿泉水,5月份集中报道最美中国人,8月份集中报道最美乡村教师,12月份集中报道了最美乡村医生等,这些在春节期间仍坚守在岗位上的平凡人用不平凡的行动打动了亿万观众,而这些将视角对准平凡人的系列报道更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让广大的观众认识了这些不平凡的人们。
媒体只有真正做到‘接地气’,才能想百姓所想,感百姓所感。一段段真实感人的影相记录,一句句来自一线的真情话语,诠释了很多行业中普普通通劳动者的酸甜苦辣。这些打动人心的生活片段,刻画了众多具有鲜活个性的具体人物形象,使人印象深刻。
2.2.2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具有相当大的话题关注度,每年到了年底,农民工的讨薪,返乡,回城问题便成为焦点,热点问题。“走基层”对农民工的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他们,从他们的“讨薪”、“返乡”、“回城”、“治病”等故事中折射出宏观层面上国家对于相关问题的着力解决与密切关注。比如《杨立学讨薪记》讲的是建筑工人杨立学在讨不到工钱后,又遭遇丢钱和母亲重病等一系列的变故,在西安多部门和劳动监察干部的帮助下,成功讨薪、回家过年的曲折故事。《邵全杰的回家路》则以春运为契机,讲述他买票的艰难。无论是《杨立学讨薪记》中多方力量的介入与协调,还是《邵全杰买票记》中买票的一波三折,都以普通平凡人的角度切入,从他们的细微之处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2.2.3 医疗救助/社会保障
医疗救助/社会保障也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核心话题,尤其是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关注更是如今的热点问题。
比如1月26日《小央金:我去北京只有一个心愿》、29《小央金等五名患儿顺利完成手术》以及30日《小次仁等四名先心病患儿手术顺利》等报道关注了西藏儿童的医疗救助,讲的是20名患先心病的孩子从拉萨坐火车到北京,完成了各项身体检查,几名患儿顺利接受了微创手术治疗的故事。《爱心接力 为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延续》报道中,记录下了人们为这名四岁患儿王君耀奔走相助的感人场景。而且在节目播出之后,关注王君耀的网友越来越多了。社会各界各种年龄段的人们积极为小君耀寻找配型骨髓。《十岁女孩照料患病哥哥引起社会关爱》,《有泪有欢笑 兄妹相依情深》《江西瑞昌:兄妹俩有了新去处》连续三天讲了10岁小女孩王依萌照顾患病哥哥的故事。最终江西瑞昌政府想方设法积极解决这对兄妹的生活保障、上学、给哥哥治病等问题,使兄妹俩眼下的一些困难已得到了初步解决。
类似的关注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报道还有很多,走基层栏目的各路记者深入实际现场,寻找发现需要救助,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在唤起大家关心和同情的同时,更多的呼吁更多的人为弱势群体的健康和基本的保障问题伸出援助之手。
总之,“走基层”报道的主题是以小见大的,既从大处着眼,宏观上把握了社会的核心关注。又从小处落脚,以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物为主角切入,从他们的个人命运反映出我国社会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凸显了人文关怀。
通过这200多条报道的分析研究,本文总结出了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系列报道呈现的几个特点:
2.3.1 常态化报道
自“走转改”活动实施以来,广大的记者深入实际,从基层采制的报道数量不断增加,报道的内容主题越来越广泛,重要内容以头条新闻的形式出现,甚至会连续报道,比如关注西藏病儿进京治疗、老杨讨薪记、10岁小女孩王依萌照顾患病哥哥的故事、爱心小院、残疾人物孟宏伟、最美乡村医生李前峰等等,对这些人物的连续报道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内容的丰富广泛和深刻。同时,报道的形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比如平时叫“走基层”,过年了就“新春走基层”,还有“蹲点日记”、“第一手调研”、“我在基层当干部”等,“十八大”临近召开时,推出了“我这十年”以及“喜迎十八大 走基层·行进中国”“迎十八大 走基层·百姓心声”等形式的专栏;总之,每天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播出“走基层”报道,很快使走基层系列报道成为常态化报道。
2.3.2 播音员角色的变化
走基层就得深入百姓实际生活,此次“走基层”让平日端坐于《新闻联播》主播台前的著名播音员们从新闻的播报者变为新闻的体验者,使他们有机会用平等的身份与群众交流,用真诚的心态去抒发关怀,掌握和运用了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这种角色转变在“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展现的尤为突出。2012年春节期间,当日不值班的主持人几乎都下到了基层,进行“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到基层进行采访已成为主持人的职责所在。例如在1月份《军嫂上岛去过年》节目中,新闻主播康辉到福建省军区边海防前线离陆地最远的一个岛——台山岛采访,与基层部队战士和军嫂们一起过年。再如2月份《在岗位 曹妃甸港:乐在其中的“高空司机”》的‘高空司机’”的报道中,主持人张宏民采访了两位卸船机司机黄俊峰和张泽涛,在两位师傅表演的“飙车比赛”中,张泽涛获胜,主持人张宏民一边与之击掌一边祝贺说:“给力啊,哦也。”生动活泼的语言令操作间的气氛顿时生趣盎然。报道中主持人摒弃了以往字正腔圆,庄严的语气,采用了平实,自然甚至活泼的口语化语言向观众进行报道,这种轻松幽默的人际传播方式拆除了媒介和观众之间的界线和戒备,使受众获得了人际交流的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的愉悦。
2.3.3 纪实手法的运用
长期以来,《新闻联播》的报道较少出现在民生新闻中广泛使用的细节捕捉、跟拍、长镜头、同期声等表现方式,但在“走基层”报道中,这些表现手法几乎成了一种常规化手法,记者们亲身融入被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带着自己亲身的感受做出的报道也更深入、真实、生动。
拍摄时强调抓拍细节,运用长镜头展现过程,大量采用同期声,记录基层群众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比如1月份连续四篇对《蹲点日记 杨立学讨薪记》的报道中,农民工杨立学就以生活中的最真实状态出镜,衣衫简朴胡子拉碴,边穿裤子边接受采访,身后还躺着一个午睡的工友;帮助讨薪的劳动监察人员头发没洗支楞八翘,把人物的性格、遭遇、生活的场景一目了然。而且运用长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杨立学讨薪的全过程。另外,同期声的运用可很好增加真实感,如杨立学几次打电话时的同期声:“你先让你爸爸和你大爹带你婆婆去看病,我回来认账”、“连饭都吃不起”等,真实地再现了老杨的困境与艰险。12月7日《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报道中,报道了乡村医生张振江17年来,细心地照料村里的2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故事,里面有个细节非常感人,一位老公每次出门都会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贴上“别忘了吃药”几个字,提醒身患艾滋病的老婆好好照顾自己,这种细节的强调更真实,唯有细节和真实才能打动人,才能成为受众爱看的新闻。而强调镜头调度的长镜头在跟拍中更比比皆是。比如2月2日《新闻走基层·冰河观测者的一天》报道中,记者跟随者水文观测者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八点工作了一天,记录了他们一天的辛苦工作。
[1]刘玮.“新春走基层”走入《新闻联播》头条 留足百姓镜头.[N].《新京报》2012,2
[2]徐文婷.电视时政新闻如何做好选题与立意—对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的分析. [J].青年记者.2012,6
[3]陈 伟.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报道的特点及影响分析[J].新闻与出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