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辉 周 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历史上两次大学革命分别把大学从传统的“教学型大学”转向了“研究型大学”,又从“研究型大学”转向了“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出现,要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能体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的新使命。创新创业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探讨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借鉴源于生物学的三螺旋理论来完善自己。
美国的遗传学家理查德·列万廷在其著作《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一书中指出:“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辨证的关系,这三者就像三条螺旋缠绕在了一起,都同时是因和果。”①借由这一概念,美国加州大学的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Henry·Etzkowitz)和荷兰学者雷德斯多夫(Leydesdorff)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中政府、产业和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理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创新理论体系。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产业和政府在创新过程中通过结构制度等的安排与设计实现三方的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以加强资源分享和讯息沟通,提高整体效率。同时,三螺旋创新模式表现为大学、产业和政府在机构上彼此独立,但在范围上互相重叠。(如图1)
与国家创新理论单纯强调产业的主体性不同的是,三螺旋理论将大学、产业和政府同时看成创新的主体。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三股核心力量,大学、产业和政府分别在学术链、产业链和行政链上起着主导作用,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决定着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如图所示,大学、产业和政府在保持着独立特性的同时,三者之间有着众多的行为和功能的叠加,比如,高校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具备的产业化功能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塑造企业形象,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建立技术交流和员工培训的合作关系;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在高校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直接起着引导作用,对科研经费、知识创新、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大学、产业、政府三个机构范围之间存在复杂、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线都可以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提法源于对创新理论的研究逐渐完善和创业型大学的日益兴起。一方面,首次明确界定“创新”一词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随着对创新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早在党的十六大工作会议中,江泽民同志就在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三螺旋理论的模型构造也体现了大学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大学不仅是知识产出与转化的关键,还是创新空间得以形成的关键,换句话说,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传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使命正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使知识产业化从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三螺旋理论赋予大学的第四个历史使命。以这种使命为特征的大学就是创业型大学,它与非创业型大学的区别就在于非创业型大学是以探求知识和传播知识为主体,创业型大学除此之外还要使知识市场化。也就是说,创业型大学强调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对知识体系的创新,以及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必然要求大学中的成员,主要是大学生,具备创业者的素质。
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学术核心和知识创新与技术转化是三螺旋模型良性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凭借着在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在技术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埃茨科维兹教授也指出:“大学及其知识生产机构正在成为社会的主要机构,在某些情况下,它将取代产业和政府,成为创新组织领导作用的核心螺旋线。”②由此可见,大学才是创新技术的主要生产者,是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提供者,是开展产学研三者合作的助推器,所以对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主要是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新焦点。只有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才能在三螺旋模型中发挥核心作用,带动另外两条螺旋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不同的,文秋芳曾这样描述:“80年代末以前,主要培养高级英语人才,以技能为本,属于应用型人才;80年代末期提出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侧重知识为本,属于适应型人才;90年代末期再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属于改造型人才。”③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在原有的强调英语学科与其它横向学科之间关联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侧重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发展,着重阐释了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延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伴随着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似乎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而英语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对创新型英语人才的补充,将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日程。
依从三螺旋理论的启示,创新创业型的英语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模式,大学、企业与政府通过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活动、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密切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机制,在区域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的办学质量,促进企业的生产力发展,完善政府的办学制度,从而达到三方的和谐发展。
4.1培养模式中的大学
大学作为创新创业型英语人才培养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是其首要职能。要想实现这一基本职能,首先要充分了解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相应的需求回馈设定课程标准。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创业型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既不应该是简单的学科相加,也不应该是增加几种强化技能训练的课程而已,而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通识课与专业课、选修课与必修课等内容的有机结合。王金洛在《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语言实践课程模块、语言理论课程模块、实用语言课程模块、文化修养课程模块和跨学科课程模块的组合。④需要补充的是,创新创业型英语人才最需要培养的是创新思维,所以,在大学中开设一些逻辑、哲学和修辞等选修课程是很必要的,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增加人文修养。结合国际教育界的经验来看,丰富选修课程不仅可以适应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还可以与企业接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其次,大学还可以为企业输送实习生,实践教学是大学完成人才培养使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择业选择和市场情况,主动联系实习单位,而不是通过大学的一手操办,单一模式地实习。在实习期间,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去各大中小企业应聘文秘、助理、翻译、销售等岗位,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主创业的信心。最后,在学生的学位论文方面,大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检验手段,不再以传统的论文形式定成败,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自主创业,以最终的业绩最为毕业成果。总之,大学应保持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教育,才能为创新创业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天然的土壤。
4.2培养模式中的企业
企业作为人才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对创新创业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起着引导作用,反过来大学培养出的英语人才是否优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效益。而我国的企业和高校之间一直是绝缘的状态,没有相互融合,更谈不上互相促进。这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参与到大学的英语人才培养建设中来,为大学提供有利的资源,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同时,大学可以转让一部分科研专利,和企业达成共识,用大学的智慧为企业服务,换取企业对大学的扶持。比如,依靠大学的技术支持在企业建立的研发中心、校企合作经营项目和定期的经验交流、学术互访。在与政府的互动作用中,企业还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完善技术政府环境,如争取政府的资源配置支持,制定对企业的教育投入减免税收的政策等,使得企业在效益提高的同时加大 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4.3培养模式中的政府
政府在三螺旋体系中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大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首先,政府应给与大学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帮助大学优化教育结构,顺利开展教育改革,为大学提供一个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应该协调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企业对技术研发的能力有限,而大学往往缺乏经济扶持,政府应调解中间的矛盾,确保企业和大学之间的项目合作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创新创业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宣传,并推动企业接收学生的实习工作。总之,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为三螺旋互动体系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服务。
注 释:
①方舟子.无比复杂的生命三螺旋 [N].中华读书报,2000-08-09.
②埃茨科维兹,H.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2.
③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④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39.
[1]高树仁.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10.
[2]张金波.三螺旋理论视野中的科技创新——基于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89.
[3]南佐民.论三螺旋理论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 [J].办学与管理,2004,(30):11.
[4]张秀萍,迟景明,胡晓丽.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式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10,(5):44.
[5]徐军海,江莹.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