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人民币作为一种货币的基本职能向境外延伸的过程,主要指计价和结算两种职能。而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所有职能在境外的延伸,除了包括计价和结算职能外,还包括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两种职能。从货币职能角度看,跨境结算只是部分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所以通常说跨境结算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和一小步。无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是人民币国际化都要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方针,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也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分析当前市场主体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追溯至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 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推进与港澳地区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5年中国与邻国的边贸已经开始采用人民币结算。当时, 中国与老挝、 越南、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和俄罗斯等八国的央行签署了边贸本币结算协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美元、欧元等主要结算货币的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波动,为了减少对这些货币的依赖,增加出口企业收入的稳定性,2009年7月,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对外公布。2009年7月6日,我国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启动。最初的一年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只能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境外地域仅限于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2010年6月22日,央行宣布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至北京、山东等20个省市,与此同时,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并不再限制境外地域。2011年8月,央行宣布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从2009年7月开始试点工作到现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发展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结算金额迅速膨胀。人民币跨境结算经过了2009年下半年短暂的“遇冷期”后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各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银行累计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2009年为35.8亿元,2010为5063.4亿元,2011年为2.08万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为2.1万亿元。人民币结算在跨境货物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提高,2010年为2.2%,2011年为6.6%,2012年1-8月为7.8%。与此同时,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也在迅速发展。
二是周边化特点。人民币跨境结算在与我国有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都已展开,但目前来看,主要发生在与我国有着紧密经贸联系的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尤以东盟为重点,最主要的客户集中在香港、澳门和新加坡。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境外人民币实际收付累计结算中,主要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结算量占77.9%。截至2012年6月广西省累计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800多亿元,其中与东盟的结算量占88%。
三是“跛足”特点。在2009年和2010年,人民币跨境结算出现较大逆差,收付比例严重失衡,进口付款比例远高于出口付款比例,人民币进口付款在人民币结算总额中占到80-90%。从2011年开始,收付失衡状况有所缓解,根据《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收付比由2010年的1:5.5上升为1:1.7,2012年上半年上升为1:1.4,2012年第三季度上升为1:1.2。
二、对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市场需求分析
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市场需求是指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境内外进出口企业对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需求。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涉及到进出口双方的利益,以下分别分析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结算的需求。
(一) 境内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需求
我国国内进出口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采用外币进行贸易结算,其中90%以上采用美元结算,所以总是面临汇兑成本和规避汇率风险的问题,有时汇率波动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所以如果撇开其他问题不谈,单纯考虑结算货币的话,采用本币结算的便利化和无汇率风险使得国内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结算有比较大的需求。但是在当前形势下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国内企业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1. 原有结算制度和流程的制约。我国长期以来的结算制度和贸易流程都是建立在外币结算的基础上,这些制度和流程的改变滞后于采用本币结算的发展。例如2009年7月开展结算试点之后,人民币结算业务寥寥无几,在当年秋季广交会上更没有一家企业采用人民币结算,主要原因是出口退税制度问题,因为以前采用外币结算,要先收汇、核销,然后再去退税,而改用人民币结算后,不需要收汇核销了,企业怎么去退税呢?制度改革的滞后影响了人民币结算的使用和发展。
2. 美元全球网络的制约。目前美元形成的庞大的全球支付网络并不会在短期内丧失优势,中国尤其要受这种网络的制约,因为中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币恰恰是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美元、欧元和日元,所以要想这些贸易伙伴放弃本币转而采用人民币结算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2012年10月的广交会上,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南亚,欧美客户仍然选择欧元或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西联公司西联商业支付(Western Union Business Solutions)201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上,美国企业的不愿意度最高(占42%),欧洲企业次之(占23%)。
3.当前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制约。虽然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已呈现高级化趋势,但是目前仍然以差异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商面临激烈的竞争,议价能力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形势下,采用何种货币结算甚至会成为一种国内贸易商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为了获得客户青睐,国内企业虽然希望对方采用人民币结算,但是为了争取能够获得订单却不能向对方提出这样的要求,从而主动放弃了结算货币的主导权。
总结以上国内企业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求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多数进出口企业愿意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由于种种条件制约,最后导致成本过高,很多国内企业对采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有心无力”。
(二) 境外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需求
人民币对境外企业来说是外币,因此一笔交易采不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比较复杂。如果境外贸易伙伴初始的结算货币为本币,则现在要求其改用人民币结算的几率并不大,因为从本币结算改为外币结算意味着要面临汇率风险和额外的汇兑手续,这无形中增加了贸易成本。如果境外贸易伙伴初始的结算货币为第三国货币,则其转而选择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这里又分两种情况:第一,如果人民币是一种已经国际化的货币,境外企业在使用时不受任何限制,则根据当前人民币升值趋势看,基于规避汇率风险的考虑,国外出口商会愿意采用人民币结算,而国外进口商会避免采用人民币结算;第二,就是人民币的现实状况,当前人民币并不是国际化的货币,还未实现可自由兑换,很多职能在境外也并不能实现,这样国外企业在选用人民币结算时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1. 人民币的来源。如果境外企业要选择采用人民币结算,他要考虑能不能获得人民币。当前境外人民币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货币互换协议下的人民币,二是国内公民境外消费使用的人民币,三是跨境贸易结算的人民币。由于当前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很多企业和个人愿意持有人民币,人民币在境外供不应求。所以境外企业在选择采用人民币结算时,他的开户行可能没有人民币供应,从而制约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2. 境外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在国外能够获得人民币是有限的,加之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在国外人民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在国外并没有形成自由的买卖市场,这使人民币境外汇率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境外企业对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选择。
3. 企业要面临退出原来支付网络的成本。企业要改为人民币结算,需要时间进行决策和内部沟通,需要进行内部流程改造,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数月时间,产生一定成本。
综上所述,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一笔交易最终是否采用人民币结算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如果贸易双方都有需求,则计价和结算货币就是人民币,这种情况适用于那些对人民币认可程度较高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比如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以及港澳地区,这恰好解释了人民跨境结算当前表现出的周边化特点;第二,如果贸易双方都没有需求,则肯定不会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第三,如果一方有需求而另一方没有,最后能否形成需求完全取决于需求方的议价能力。比如国内企业愿意用人民币结算,而欧美客户对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很多顾虑,这时如果国内企业主动提出并且极力向客户争取,则最后客户可能愿意采用人民币结算,而如果国内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虽然提出用人民币结算但主导权仍然在对方手中,或者国内企业鉴于长期合作关系的考虑,不好意思主动提出改变结算货币,这样都会导致人民币不能成为结算货币。
三、对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市场供给分析
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供给是指国内外银行体系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和与人民币跨境结算相关业务的供给,主要包括建立高效、便捷的人民币国际清算系统和涵盖保值避险、跨境投融资、贸易融资等产品的跨境人民币服务体系。从当前看,内资银行和大型跨国银行对人民币结算业务及相关产品的供给比较充足,国外商业银行对人民币业务的供给不充分。
(一) 国内银行体系对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供给比较充足
国内商业银行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要渠道,虽然人民币结算使其汇兑手续费收入减少,但是能够拓宽其业务范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增强与国外跨国银行相比较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内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供给上持积极态度。目前来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构建起全球化的人民币服务网络,不仅能够提供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业务,而且能够提供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购售、境外人民币衍生产品、人民币对外保函、人民币出口信贷、人民币非居民账户(NRA)开立及使用等多种业务。
但也应该看到国内商业银行对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供给也表现出周边密集化的地域特点,即对周边国家提供的服务更为完善,特别针对东盟地区推出的服务更为完善。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清算(结算)系统”(CHANCES系统)、中银香港与东盟及其他相关地区多家商业银行签署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清算及结算协议”、建设银行的“边贸E路通”业务等都为国内企业与周边国家企业进行人民币结算提供了便利。但这种具有特别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针对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区域还非常少。
(二)外资银行对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供给逐步增加
这里把外资银行分为三类分别分析,即大型跨国银行、我国周边国家的商业银行和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
首先,大型跨国银行对人民币业务积极供给。如汇丰、渣打、花旗、摩根大通等都在积极参与和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这不仅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要求贸易对手选择人民币结算,而且因为这些银行看到了人民币跨境业务潜在的利润增长点。在地域上,不同于境内银行在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上的周边化特点,这些大型跨国银行在全球网络布局上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就其推出的人民币相关产品看,境内银行提供的人民币相关产品更为全面和细化。
其次,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对人民币业务供给陆续增多。一方面因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贸易发展较早,人民币在有些国家已被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因为客户需要和中国政府方面的推动,香港、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都陆续加入人民币结算系统,有的开始提供人民币外汇金融衍生产品。但从总体看,这些国家人民币业务的供给主体仍然是中资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和大型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
最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较少提供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虽然美洲、欧洲和非洲等区域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在增加,但主要是中资银行在外分支机构和大型跨国银行的全球分支机构在供给人民币业务,本土的商业银行有的虽然已经开展人民币兑换业务,但较少提供人民币结算业务。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状况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跨境结算经过三年的发展,结算量和涉及区域都迅速扩张,但也可以看出当前市场对人民币结算的需求和供给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外部供给和外部需求不足。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人民币结算的全方位实现要依赖于人民币其他职能全方位的国际化,因此在当前人民币没有国际化之前要全面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外部市场供给和需求不足,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第一,深入周边化策略。因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民币结算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最为充裕,所以应该继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大人民币结算的数量和范围,并借此推动人民币的其他职能在这些地区的实现。
第二,优势企业先行策略。拥有一定垄断优势的企业在贸易谈判中会获得更多的主导权,这种优势可以来自于资本、技术、品牌或者设计。这些企业在价格和支付条件谈判中应主动要求采用人民币计价和付款,如果国外企业对我国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产品需求弹性比较小的话,就会同意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
第三,境内企业联盟策略。这一策略主要解决境外贸易伙伴的人民币“回流”问题。境内企业可以根据上中下游不同生产阶段企业结成联盟,实现客户资料共享,这样如果境内企业进口采用人民币支付后,可以向贸易伙伴推荐联盟企业再次进行贸易,这样贸易伙伴就可以把手中的人民币支付出去,从而形成一种人民币“回流”的机制。
第四,联合本币非美元客户“去美元化”策略。对美元不是本币的境外企业来说,美元和人民币都是外币,美元汇率波动较大,人民币汇率坚挺且呈升值趋势,这些企业比较容易接受由美元结算改为人民币结算。因此,国内企业跟这些企业贸易时应主动提出并且力争以人民币结算,这是可行的,也是一种“双赢”策略。
第五,内资银行率先国际化策略。一直以来国内银行都是跟随企业和客户“走出去”,为了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内资银行作为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市场供给主体应该先于企业和客户“走出去”,一方面构建全球中资银行网络,在全球各国增设分支机构,把人民币结算业务带到世界各地,解决人民币结算外部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境外企业就地进行人民币结算业务宣传和培训,使更多境外企业了解人民币结算,解决人民币业务外部需求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书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9(8).
[2]沈晓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9(12).
[3] 刘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启示.经济论坛,2010(24).
[4]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世界经济研究,2011(2).
[5]汪洋.跨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路径选择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