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馨
2010年以来,随着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外商撤资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认为,外资撤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但亦有部分学者认为,外资的流入流出是其逐利性导致的自然波动,不必过分担心。
一、 我国吸引外资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色之一,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部分外资流出,2009年引资量有一定幅度下降,但2010年和2011年的引资仍保持着继续上升的势头,甚至高于2008年引资水平,吸引外资量远高于印度、俄罗斯等国。
2012年以来, 我国吸引外资量出现下滑。表1总结了我国2012年引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12年8月底,我国利用外资同比下降了3.4%,其中来自美国的外资同比下降了2.85%, 来自欧盟的外资同比下降4.09%,最为显著的是来自亚洲十国的外资同比下降了5%。
二、外商撤资原因分析
大多数学者认为,外资撤出主要有三个原因: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增加使得外资出现亏损;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成为中国引资的强有力竞争者;欧美的再工业政策引起资金大量回流。因此,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影响外资撤出的因素。
(一)欧美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有限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政策,号召本国跨国公司重新返回本土进行生产,为国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资本。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国策略》,制定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改善经营环境,支持制造业和就业回流。
从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看, 表2列示了欧盟27国2008-201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量和投资地区。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吸引的欧盟外资在欧盟对外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并不高,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在2008年仅为65亿欧元,并一直保持相对稳定,2011年达到一个高峰,为175亿欧元,几乎是2010年的两倍,2012年前8月投资适度下滑,亦属正常回调现象。若将2012年前8月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与2010年同期相比,只有大约1%的下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2011 年对在华欧盟企业进行了调研,大多数欧盟企业认为在中国的经营是盈利的, 其利润率与母公司全球利润率保持在同一水平,73% 的企业将维持或扩大现有投资,27% 的企业将会继续增加投资,没有企业表示会减少和撤资。
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虽然美国经历了金融危机,政府亦在不断号召资本回归,但其对外直接投资量仅在2008年和2009年有小幅下降后,仍保持增长势头,美国2011年的对外投资量已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达到3966.56亿美元。
根据美国BEA统计,到2011年末,美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存量总计达41555亿美元,在亚洲的投资为6052.02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4.56%,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中国排第四位,美国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542.34亿美元,比2010年存量减少42.75亿美元,占其总投资存量的1.30%,占其在亚太地区的投资额的8.96%。美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存量总量大约只是美资在日本存量的50%。因此,虽然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资金来源国,但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并不多。
比较美国2010年和2011年直接投资在中国各行业的分布,可以发现,美国直接投资在采矿业FDI存量有所下降,制造业FDI存量保持上升趋势,其中,化学工业、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其他所占份额较大;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信息产业、专业服务业的外资保持稳定增长;银行业投资大幅下降。但利用BEA数据进一步计算可以发现,美国各行业在我国的投资只占其海外投资的极小比例,例如,美国计算机电子产品行业在我国的投资存量只占其海外投资存量的6.7%, 交通设备只占1%,食品行业占比6.6%,批发贸易占比2.48%,信息产业占比为2.37%。由于美国一直控制对我国高新产业技术的出口和转让,我国从美国得到的高新产业投资并不多。
欧美的再工业化,不是一般制造业回归,而是高端制造业,这些制造业包括绿色科技、能源工业等。奥巴马的政策中,非常重视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投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欧盟的2020战略中强调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企业在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医药技术发展的投资。就目前这些国家在我国的投资而言,其重点支持发展行业与在我国投资的行业存在一定错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欧美在我国整体对外投资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且其在中国投资产业与其大力发展产业存在着一定错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停留在亚洲的欧美企业亦从我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利益。因此,也许从长远看,欧美再工业化政策也许会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障碍,但就目前而言,欧美再工业化政策影响有限。
(二)房地产外资成为近年撤资主力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利用外资大幅增加, 2007年房地产利用外资增幅高达632%;2010年房地产外资同比增速为66%。但从2011年起,房地产外资开始逐步撤出我国市场。根据《天下财经》报道,2011年有217户外资房地产企业退出北京楼市,新设外资房地产企业129户,同比减少55.82%。截至2011年底,北京实有外资房地产企业1330户,同比减少7.90%。
2012年1至2月我国房地产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4.2%,从前3个月至前7个月,房地产外资同比降幅分别为22.4%、42.9%、36.8%、53.9%和54.3% 。不断传来房地产撤资的消息,美国的“铁狮门”48亿甩卖大海项目,爱尔兰最大房地产企业将其在中国的两家房地产子公司以233.6亿欧元的价格转让。
毕马威2012年报告显示,1-8月份我国房地产领域实际使用外资下降12.4%,降幅高于其他外资投资领域。因此,如果排除房地产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利用外资同比仅下降0.1%,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究其撤资原因,一方面是需要获得资金回国自救,一方面是我国政府严厉的调控政策使得外资在中国市场的投机获利机会锐减。
(三)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为外资撤资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合同法》的实施,我国工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使得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工人月薪平均为3000元,越南工人月薪平均为1800元,柬埔寨工人月薪平均1200元,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可能会利用其较低人力成本和丰富资源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
从目前的外商撤资案例来看,除了房地产外资由于利益驱使迅速撤出中国外,更多的外商是因为无法适应中国的市场竞争环境,或是生产成本的提高而被迫退出市场。在来自欧盟的投资中,2010年飞利浦公司因国内市场竞争太过激烈而从中国市场撤出;2012年美颁巴黎建材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无法进入中国高端市场,同时对欧盟出口又受阻于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内外交困局面被迫撤离;2012年达能乳业上海有限公司因无法与本土企业竞争被迫暂时停产。美国公司中,2012年福特公司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中国和墨西哥迁回美国,基于同样原因,2012年星巴克将陶瓷杯制造从中国撤回美国中西部。
三、理性看待外商撤资
外国直接投资在达到一定资本积累后,会呈现较为平缓的发展趋势,资本在无力面对竞争时退出市场等现象,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无须太过紧张。从积极意义来讲,部分外资的撤出为我国经济调整留出一定空间,我国应该重新调整引资政策和结构,实现资本利用最大化。
(一)中国仍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之地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欧盟债务危机使得发达国家经济处于疲软和动荡状态,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却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和引擎。但就全球资本流动而言,发达国家仍是主要资本流出国和流入国。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超过了危机前均值,达到了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流入发达国家的直接外资增长了21%,达到74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增长11%,达684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外资总量的45%。其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贸发会议预计,2012年直接外资增速将放缓,流量在1.6万亿美元左右, 如果不出现大的经济震荡, 长期内表现为小幅稳定增长, 2013 年达到1.8万亿美元,2014年达到1.9万亿美元。全球投资前景预测中,中国是2012-2014年度最具投资前景的东道国,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大国内市场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
(二)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市场竞争加剧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环保约束的加强等一系列经济现象,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韩国同样因为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成本升高,部分日资和韩资企业开始将生产地点外移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引发新一轮对外投资热潮。我国目前也不例外,许多国内企业正在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以降低生产成本为投资目标的外资企业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投资区位。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国利用外资的目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本土的市场竞争环境亦发生较大变化。在外资没有取得垄断地位的行业中,中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已不容忽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胜的公司被迫退出市场,是市场竞争的自然规律,并不会因为其企业性质而有所差别。经营的成本提高和竞争加剧,不是投资环境的恶化,而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结果。
尽管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较高,但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外商投资考虑的唯一因素。我国多年形成的基础设施优势、高级人力资本优势和大国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取代的,我国一些大型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要远远大于印度或越南等竞争对手的国家总吞吐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以及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是东南亚国家几年内无法赶超的,这些优势将继续吸引外资留在中国。
(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会吸引大量外资进入
我国快速增长的巨大国内消费市场给外国投资者提供的良好发展机遇也许会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我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改变经济增长环境,使得国内经济发展更依赖于内需市场,而不是投资和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更为均衡。我国可能会成为一个潜在需求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不再单纯是一个加工组装基地和采购基地。外资在我国本土的生产可以更好了解本国市场需求,更好适应本土消费市场的变化,减少贸易壁垒障碍,增加其获利机会。但如果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市场需求的吸引力减弱,外资的流失将进一步明显。
(四)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
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引资政策发生了一定变化。“十二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的理念、方式、重点产业、地区结构等都出现了重大调整,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适度控制低端产业外资的进入。
虽然我国“十二五”期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会为外资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但相对而言,我国高端外资发展所需要的投资配套环境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投资软环境、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高级人力资源的培养。同时,我国要警惕欧美制造业回归的长期影响,如果欧美促进制造业回归的政策逐步完善,可能会加剧我国与欧美同类产品的出口市场竞争。同样是为了获得未来世界的主动权,欧美再工业化政策关注的行业和我国重点发展行业非常相似,将来的外资争夺将集中于这些高端行业的去留。
(五)“新一代”可持续发展投资政策的建立
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各国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其投资政策。危机过后的世界经济重振,给了各国政府重新调整其经济发展政策、投资政策的机会。UNCTAD在2012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政策”。
各国政府在获得发展资金的同时,要逐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新投资政策应该是以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强调外国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利用投资自由化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考虑环境保护、居民健康保护措施和效果,可持续发展概念始终贯穿在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措施的执行上。
部分低端外资和房地产外资的撤离,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外资政策留下了可调整空间,一个新的外资政策应该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把投资政策的制定置于经济可持续增长背景中,在贸易、税收、知识产权、环境政策等方面制定明确透明的规则,界定外资在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规范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利用外资深化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宾建成,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 国际贸易,2011(2):23-25.
[2]UNCTAD, 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 [M] unctad, 2012.
[3]Kebin.B.Barefoot and Marilyn Ibarra-Caton,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for 2011 [J]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2012(7).
[4]21世纪网,“产业叛军”外资企业中国战略急刹车? http://zhuanti.21cbh.com/2012_leavin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