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荣新
胡耀邦与大西南的开发建设
■俞荣新
胡耀邦(1915-1989),湖南浏阳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他随贺龙率领第十八兵团进军西南,解放西南,开始了与大西南的深深情缘。此后至1952年秋,胡耀邦任中共川北区委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川北建设呕心沥血。
1980年2月,胡耀邦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在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几年时间里,胡耀邦多次深入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考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率先提出了开发大西南的战略构想。
■胡耀邦
1983年12月26日至2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胡启立、倪志福、杨德中等的陪同下,深入四川、贵州视察工作。其间,云、贵、川三个省的省委和重庆市委的负责同志都作了工作汇报,胡耀邦在听取汇报时作了重要讲话,还在贵州单独作了报告。1986年初,胡耀邦率领中央机关27个部委34人组成的春节访问组,赴滇黔桂三省区作了为期17天的调查研究,并与三省区领导干部进行座谈,进一步了解了西南区情。他认为,为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就要扎扎实实地想些办法,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农民的日子好过起来。他设想,要在中央、省、地市三级找一批责任心很强的人,并且找一些科技干部和先进地区的能工巧匠,到这些贫困地区,采取一带二帮的办法,切实工作,帮助农民尽快脱贫。
其实,在1984年1月贵州省干部大会上,胡耀邦就已经提出了大西南的开发设想。他在报告中列举了西南地区蕴藏着的巨大优势:大西南是我们整个国家四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云、贵、川三个省总面积1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9,如果加上西藏的120万平方公里,那就是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将近1/4。云、贵、川三省人口有1.62亿,占全国1/6。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国防来讲是我们的大后方。特别是资源丰富,是全国少有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水电资源,如果加上西藏,占全国85%以上,而且有些地方造价特别低。三省煤的储量有600多亿吨,一年开2亿吨,可以开300年。还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也是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搞三线建设,全国投资1000多亿元,西南占了1/3,使这里有比较先进、强大的工业设备。此外,三省的农业条件好,土壤、气候都比较适宜,吃饭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林牧业的潜力大,前途更大。从上面的这些条件来看,西南必将成为我国四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基地。我们应该有这个战略眼光。
胡耀邦看到了西部地区的优势,同时也看到了困难和不利的一面。他说,中央对整个西南是非常关心的,中央领导核心对整个大西南是放在心上的。由于历史上的许多原因,整个西南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还是比较低的,同许多省来比差距还相当大。1983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9135亿元,全国10亿人口,人均910元。贵州是380元,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列全国倒数第一。西藏人口少,人均也有400元。云南是475元。四川在西南是最好的,可人口多,人均580元,在全国是中等偏下水平。云、贵、川三省人口1.62亿,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是850亿元。江苏省人口不到0.6亿,1982年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就有800亿元,差不多等于整个西南。山东省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但人口只有0.72亿,比云贵川少一半多。这么一比,一个从人均总产值比,一个是挑两个省来比,差距就大了。
所谓不利条件,胡耀邦认为,无非三条:第一条,交通暂时困难,贵州修了不少铁路,运量不大,四川也修了不少铁路,云南的铁路少一点,西藏还没有;第二条,文化技术程度还不高;第三条,人民的家底还比较单薄,投资、集资有困难。人民富裕,家底越大,就越容易富。这三条困难,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是可以逐渐克服的困难。这就要靠我们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奋斗,在已有的基础上,经过15到20年的努力,为未来的大开发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在胡耀邦看来,看清楚整个西南对祖国四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西南的有利条件和暂时困难,正确的方针也就出来了。
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方针呢?大致可以这样表述:从现在起,用15到20年的时间,把整个西南三省(云、贵、川),建设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存在,又能支援全国建设的现代化基地。独立存在,就是即使与外面的联系断了,这三个省也可以独立转动,同时又能支援全国。用15年就是到20世纪末、20年就是到21世纪初,办成这件事。
那么,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基地呢?主要有这样四个内容:
一是能源基地。首先是水电、火电。当时四川的水电、火电量是410万千瓦,贵州200多万千瓦,云南150多万千瓦,三省一共760多万千瓦。20年后翻两番,那就是近3000万千瓦。西南要争取成为全国建设最快、投资最少,而且污染较轻、规模最大的能源基地。
二是强大的重工业基地,即建成品种齐全、质量较高、能够独立作战的重工业基地。
三是能满足本地区人民生活需要、有西南地区特色的轻工业基地。一二十年内,西南轻工业产品要想从各方面同沿海竞争,并打入国际市场,恐怕比较困难,主要是要供应当时本地区近2亿人民生活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人民的生活需求,且又有自己的特色,国际市场、沿海市场才可能打得进去!
四是在粮食充分自给的基础上,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林业牧业基地。
提出建设方针后,胡耀邦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推动落实:
促成三省四方的经济协调,依靠自己的努力开发大西南。为了尽快开发西南,胡耀邦认为,一方面当然要靠中央的决策和支持,另一方面要靠自己努力,要靠西南的同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努力。这两方面,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的?这个很难定,应该说是谁也离不开谁。要使中央的决策、支援同西南同志们的努力密切结合,不要扯皮,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重要。就是带着这个看法,胡耀邦在贵州找了云、贵、川三省的同志来座谈,促成了一个“三省四方(即云贵川三省加重庆市)经济协调会议”,以加强相互的合作,共同努力。三省四方,一家出三人,轮流坐庄,互通信息,利益均沾,自愿互利,互相商量,三省四方通过就干,大家都有否决权。一年换一个地方开会,头年在贵阳,第二年在重庆,第三年在昆明,第四年在成都。后来,广西也表示要参加进来,三省四方变成了四省五方。
继续把经济建设推向前进,保持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好势头。关于经济发展,胡耀邦认为,我们的一条经验是,重点建设起了带头作用,农业起了推动作用,就像一列火车爬秦岭那样,重点建设在前面拉,拉着一列国民经济的车厢,后面有农业推,把整个国民经济搞得生机勃勃。重点建设带动了整个工业,而农业把轻工业和消费市场也带动起来了。西南应该充分发挥军工的作用,这样不需要多少投资,如果搞其他的就要拿钱,而国家又拿不出多少钱。可以采取重庆军民结合试制出重型汽车的经验,采取联合协作而不是新建工厂的办法,集中资金把能源、交通建设搞上去。关于农业和粮食问题,胡耀邦认为,要注意粮食问题,提高单产,但计划要符合实际,有利于农民的富裕。四川1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8700万,固定在土地上是富不起来的,需要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第一搞养殖业,第二搞开发业,第三搞林牧业,第四搞加工业,第五搞服务行业,不然农民就富不起来。这就叫政策,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政策。农业责任制向前发展,必然要有新的政策。用政策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无止境的。电影《四渡赤水》中有首歌曲唱道:人是这样的人,枪是这样的枪,为什么能打胜仗?王明路线统治时期,为什么光打败仗?胡耀邦结合现实情况,把这歌词改为:“人是这样的人,地是这样的地,为什么现在能增产,过去为什么不争气?”他认为是指导方针的问题。
大力发展专业户,建设小城镇。发展专业户、小城镇是个大政策,比农业责任制更重要。发展专业户,就要给营业证,公安、粮食部门就不要把户口卡得那么紧。随着时代的改变,有部分农民逐步转到集镇去,其意义不亚于责任制。这个前途是无量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促进农民富裕的一大政策。胡耀邦认为,发展专业户、发展小城镇是继农业责任制之后的第二大政策,是促进农业分工、促进多种经营的第二大政策,是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就是要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从总体上说,最勇于开创新局面的是专业户,他们是农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如果全国8亿农民永远捆绑在20亿亩土地上,是永远富不起来的,所以应该大力发展专业户。
抓好交通运输,打通长江,开发水运。胡耀邦认为,四川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太多,但出口物资少,东西运不出去。长航1年进出口物资才几百万吨,比铁路还落后,没有认真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交通问题上,多少年来有个毛病,就是一心只想铁路——有个电影叫《庐山恋》,我们是“铁路恋”!结果投资大、工期长,而广大地区的农民利用不上各种运输工具,富不起来。要建设更多的铁路是对的,但不要只想铁路,还要多想一想水路、公路。西南有一条长江,没有很好开发利用。长江从重庆往下,充分利用起来,等于多少铁路?古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西南地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两眼看着滔滔江水枉自向东流”。
1982年6月,胡耀邦从重庆乘船沿江而下,一天看不到几条船。他认为,第一,利用长江水道可以直达青岛、天津、大连,甚至香港、日本;第二,可以搞集体的船队。一个公社、一个县都可以搞船队开出去。买船,光靠国家预算没有办法。四川沿江两岸船工多的是,他们水性好,有技术。除了水运,公路也是一大出路。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进四川,修了几百公里的栈道,后来被破坏了,这对我们启示很大,要多想办法,找更多的出路。可以修建那种宽十几米、能走大吨位载重汽车又可走农民的各种马车、推车、自行车的公路。一条这样的大公路,一年运两三百万吨,投资比铁路省、见效快,既富了国家,又富了农民。贵州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同广西、四川合作,往北往南各修三条这样的公路,1条三四百公里,每年两三百万吨,6条就是1000多万吨,搞得好甚至可以达到2000万吨,经济局面就会大不相同。赤水河附近也可以搞一条大公路,把泸州、赤水等县连接起来。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强技术引进。胡耀邦认为,云南还有个缅甸问题,中缅关系搞好了,云南、贵州、广西也就好了。云南就有很多东西从仰光出口,四川也有不少东西可以出去。经济建设要搞,对外开放政策要坚持,我们过去几千年“夜郎自大”,夜郎就出在贵州这个地方。我们的技术不行,还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我们搞经济建设的同志,要知道世界最新技术,要经常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我们的技术落后,对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不知道。现在国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有的叫“第三次工业革命”,还写了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我们要年年跟踪,最好是天天跟踪。我们各级搞经济工作的领导班子要有1/3的人懂外文,能看外国杂志。
普及教育,抓紧智力开发。胡耀邦认为,普及教育,要先搞师资。1983年,贵州搞小学教师考试,事先通知要考语文和数学,结果数学合格的才7%,语文合格的才15%。对于这个问题,共产党人要实事求是,要调整研究。要了解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不能光喊口号。
胡耀邦认为,在建设方针和目标问题上,我们要防止两种可能的偏向。一种是认为根本办不到,这是一种悲观情绪、悲观思想,是不对的;另一种则认为明年就大上,三年就完成。这叫急躁情绪,也不行。这方面我们有历史教训,时间短了不行。明年大上不行,三年改变面貌也不行。那么,慢慢腾腾地拖下去,到90年代再上也是不行的。应该力争“七五”计划就开始,或者“七五”中期上。这就是说,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在时间上,西南应当比西北略为提早一点开发。所以,我们把思想端正以后,就要大家力争,长期奋斗。西南云、贵、川三省,再加广西,大家鼓足干劲,同时深思熟虑地想一想5年怎么走、10年怎么走、15年怎么走、20年怎么走。先把情况弄清楚。要看到西南的远景,下个决心,积极开创新局面。
胡耀邦在主持中央工作的七八年间,不辞辛劳到西部各地考察,深入基层,具体指导,率先提出开发大西南的战略构想,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也寄予着他对大西南建设的殷殷期盼。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二处)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