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信念基础——实验经济学的检验

2013-03-06 04:52李建标李朝阳
管理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信念信任实验

李建标,李朝阳

1南开大学 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天津300071 2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

1 引言

信任可分为基于社会偏好的信任和基于信念的信任[1-2],基于社会偏好的信任主要源自信任者的利他、互惠、不平等厌恶等社会偏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信任;基于信念的信任源自信任者的理性预期,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制度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信任与制度安排经常错位,出现了不敢做好事的信任危机等现象。国人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信念预期不统一,因而从信念角度研究信任,为建构稳定的社会信任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有的信任研究主要从社会偏好角度加以关注,但对信任的信念基础,尤其是对社会偏好-信念-信任的传导路径、信念与社会偏好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关注。本研究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着重考察基于信念的信任,并检验社会偏好通过信念的中介效应,分析社会偏好和信念对信任行为的影响权重,探究影响信任行为的信念机理。

2 相关研究评述

在萨缪·鲍尔斯[3]看来,偏好是行为的理由,即用于解释在给定情景中采取行动的(不同于信念和能力的)个人属性,因此偏好是包含一系列不同概念的集合,即口味(如喜欢或者不喜欢某种食物)、习惯、情感(如羞愧和愤怒)和其他内心反应(如害怕)、个人分析情境的方式(或更精确地说是个人为决策设定框架的方式)、承诺(如誓言)、由社会实施的规范、心理倾向(如侵略性、外向性等)以及与他人的情感关系。偏好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利偏好、社会偏好、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公平(不平等厌恶)偏好、利他偏好等。当人们根据偏好采取行动时,这仅仅意味着关于偏好的信息能够为行动提供有说服力的理由。社会偏好是指人们具有关注他人收益或者行为的倾向,这种偏好的参与者不仅关心自身的物质收益,也关心他人的利益。

对于信念的认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归纳和研究。萨缪·鲍尔斯[3]认为信念是一个人对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阿夫纳·格雷夫[4]认为制度是信念、组织、规则和规范有机结合的系统,并把信念区分为内化信念和行为人信念,内化信念是关于世界的结构和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认知,与心智模式有关,如对森林之神的崇拜就是一种内化信念,而行为人信念则是个人关于其他人会如何行动以及自己需要如何行动的认识。

对信任的认知有众多看法,Fehr[1]认为信任是在缺乏有约束承诺情况下,人们自愿将自己的权益交给别人处置同时希望获得回报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人的偏好、信念紧密相关。Luhmann[5]在风险投资的框架中强调信任的社会功能属性,认为信任是嵌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之中的一种功能化的机制;张维迎等[6]将信任看做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从本质上看,信任简化了社会交往的复杂性[5],其功能是多维度的,普遍的信任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7-9]、稳定的民主、政府顺利地运作、犯罪率的下降[10]、组织之间及组织内成员的良好合作等[11-12],信任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提供稳定的心理预期,从而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交易费用。目前对信任的研究主要从信任类型、信任测度、信任作用、信任产生及形成的机制、影响因素等层面展开。Weber[13]根据信任的来源将信任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种,特殊信任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普遍信任被称为厚信任或社会信任,它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张维迎[14]也根据信任的来源将信任分为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声誉的信任,还从信任对象的维度将信任分为3类,第一类是对个体人的信任,包括个人之间的信任,第二类是对由个人组成的组织(如企业)的信任,第三类是对政府的信任;Nannestad[15]从两个维度研究信任,一个维度是从普遍信任到特殊信任,另一个维度是从理性信任到道德信任,特殊信任是指在特定目标和情形下人们的信任,理性信任是基于期望回报的计算以及对别人可信任程度的评价,道德信任是类似于社会规范的一种道德义务。

在研究社会偏好、信念和信任的关系时,学者们有较深刻的论述。Yamagishi等[16]、Gambetta[17]和 Hardin[18]认为信任的本质是一种信念,是指对结果应该怎样而且将会怎样发生的一个后验概率判断,信任行为中的信念特指对被信任者可信赖程度的预期;Mayer等[19]提出基于个人能力、善意和正直的信任模型,善意被界定为信任者对被信任者善举的判断,实质上还是信任者的信念;Cox[20]也认为信任是一个信念问题,信任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任者认为对方存在互惠动机,并相信对方会对自己的友善行为给予回报;Buchan等[21]在研究不同性别信任差异时也发现信任程度与期望回报(即信念)相关,认为男性信任程度高于女性是由于男性的期望回报高于女性;Barr[22]认为信任行为依赖于期望和非期望动机,用津巴布韦24个小村庄的村民进行实验检验,发现期望动机对信任行为有较大影响,非期望动机对信任行为影响较小;Sapienza 等[2]和 Fehr[1]也有类似的研究,他们直接将信任分为基于社会偏好的信任和基于信念的信任,这里的信念与期望动机一致,都是信任者对被信任者回报行为的判断,这里的社会偏好主要是无条件利他动机等偏好,与非期望动机一致。Sapienza等[2]还认为信任博弈所测度的信任包含信念和社会偏好两方面的信任,社会偏好类型相同的信任者,对被信任者可信赖程度的信念水平越高,信任程度就越大,同样,信任者的无条件利他社会偏好程度越高,其信任程度也越高。基于信念的信任和基于社会偏好的信任是可变的,当信任程度较低时没有必要区分。在研究跨国之间、种族之间的信任程度时,基于信念的信任能较好地解释信任程度差异。但 Sapienza等[2]利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捐赠额衡量参与者无条件利他社会偏好的做法有待商榷,事实上,参与者在公共物品中的捐赠行为也包含有条件利他社会偏好,并非完全是无条件利他动机。为此,选取在扩展的独裁者博弈框架下衡量人们的无条件利他社会偏好更为合适。

Bohnet等[23]考察单次匿名、事前沟通、事后沟通、事后惩罚和有限次重复博弈5种制度下信任行为、信念、社会偏好三者关系时发现,社会偏好与信念正相关,单次匿名信任博弈条件下的社会偏好对信念影响最大,存在事前沟通等制度约束时社会偏好降低了人们的信念水平,制度约束挤出了信任行为中的社会偏好。Bohnet等[23]只是初步发现社会偏好与信念的正相关关系,并没有研究社会偏好与信念是如何影响信任行为的。Fehr[1]利用德国被试样本实验数据的研究结论是社会偏好不影响被试的信念,与 Bohnet等[23]的结论不一致。Sapienza 等[2]认为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aurvey,WVS)和美国综合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GSS)对普遍信任的调查只能反映基于信念的信任,而不能反映社会偏好层面的信任,实验室实验能较好地分离信任的两种成分。

学者们在考察信任的决定因素时还关注社会偏好,Cox[20]、Karlan[24]、Schechter[25]和 Ashraf 等[26]从 不同角度考察信任与社会偏好的关系。Cox等[20]利用信任博弈和扩展的独裁者博弈实验识别信任行为中的利他偏好和互惠偏好;后续的研究者沿着这一纲领进行拓展,夏纪军[27]和陈叶烽等[28-29]用中国被试考察信任行为中的利他偏好和互惠偏好的构成。

偏好、信念、信任(以行动的可行集及相关结果的集合作为表现形式)能够为个体行动提供解释,若将制度定义为种群水平上能够为社会交往提供持久性结构的法律、正式规则和习俗,则可用博弈论的语言说,制度是博弈(也可能是博弈的结果),偏好是支付的评价,信念是参与人对其策略集中每个策略的期望支付结果的认识(即他们对博弈及其支付结构和其他参与人行动可能性的认识)。信念一般分为对自然、对他人和对自我的信念,本研究认为信任也可以分为对自然、他人和自我3种情况,信念和信任在自然和自我层面上是重叠的,而在他人层面上二者是相互独立的。本研究关注中国情境下信念在信任行为中所占权重以及社会偏好和信念如何影响信任行为,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基于信任的信念基础,探寻信念在社会偏好对信任影响间的中介效应,寻求信任的信念机制。

3 信任的实验设计和过程

3.1 实验原理

实验主要包括信任和信念。信任实验遵循Berg等[30]、Camerer[31]和 Gachter 等[32]的研究纲领,用信任博弈实验测度信任程度。实验中将被试分为S和R两种角色,一个S和一个 R组成一个决策组,S有X的初始禀赋,可以向R转移任意数量x的现金,0≤x≤X,也可以自己全部保留。x在 R那里变为3x,R可以从3x现金中拿出任意数量y返还给S,0≤y≤3x。S的最终收益是(X-x+y),R的最终收益是(3x-y)。x(投资量)衡量信任者(S)对被信任者的信任水平,y(返还量)衡量被信任者(R)的可信任水平。采用扩展的独裁者博弈中参与者的分配额衡量信任者的社会偏好,扩展的独裁者博弈与信任博弈的区别在于回应者没有决策的权利,提议者的投资行为不能得到回报,其投资行为是一种无条件利他行为。

信念实验遵循Fischbacher等[33]的研究纲领,采用策略方法测度信任和可信任水平及其信念。将被试彼此分开同时做决策,S填写其投资量x以及他认为R给他的返还量y~,R针对0~10种可能的投资 x,填写其对应的返还量 y,最后 R还需要填写他认为 S的投资量 x~。y~衡量信任者对被信任者可信任程度的信念,x~衡量被信任者对信任者信任程度的信念。

风险 程 度 实 验 遵 循 Holt等[34]、Dohmen 等[35]和Houser等[36]的研究纲领,实验设置如表1所示,共有10对风险决策情景 L,每对L包括A、B两个选项,被试依次从10对L中做出选择。选项A有50%的可能获得20元,有50%的可能获得0元,而选项B的收益依次为5元~14元,相对于A,B被称为安全选项。风险爱好的被试将从第1对L开始一直选择A,风险厌恶者会一直选择安全选项B,而风险中性者将在第6对L以后选择B,因为从第6对 L开始B的期望收益大于A的期望收益。随着B的收益不断提高,被试的选择会从A转到B。

估算风险厌恶采用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v为收益;r为 Arrow-Pratt相对风险厌恶系数,r>0为风险厌恶,r<0为风险爱好,r=0为风险中性。假定行为人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可以通过求解下列不等式组获得风险厌恶系数区间,即

表1 风险态度测度决策表Table 1 Decision Table of Risk attitude Measurement

其中,i为行为人从第 i对 L开始转向选择 B,EUi,A为行为人在第i对L中选择A的期望效用,EUi,B为行为人在第i对L中选择B的期望效用。风险偏好一致的人在从选择A转向B后将一直选择B,而不应出现多个转折点;当出现多个转折点时,根据实验结束之后对这类人进行的访谈得知,他们的混乱选择是因为他们偏好冒险,想体验不同的结果,故将这类人看做是风险爱好者。若某个人在前4对L中都一直选择A,从第5对L开始都选择 B,也就是说第4对 L中A选项给他带来的效用大于B,从第5对L开始,B选项给他带来的效用大于A,即

求解该不等式组可得0.132<r< 0.244,取其均值0.188代表这一类型人的风险态度。

3.2 实验过程

实验于2011年11月至12月在某高校专业的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进行,共5场,有269人参加,男性89名,女性180名,男女比例大致为1:2,平均年龄为22岁,每次实验获得的现金收益平均为10元人民币,实验时间持续约40分钟,数据处理时剔除1个未配对的信任者和1个异常实验组数据。实验分3个步骤,①向被试发放实验说明,实验主持人向被试讲解实验说明,确保每位实验参与者都准确掌握实验规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流;②实验助手向被试发放带有编号的决策单,实验主持人发布指令后,被试在决策单上填写决策信息;③回收决策单。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实验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信任者平均收益为11.880,标准差为3.030,男性信任者平均收益为12.186,女性信任者平均收益为11.733。被信任者的平均收益为10.256,标准差为4.377,男性被信任者平均收益为10.178,女性被信任者平均收益为11.300。信任者投资量x的均值为6.068,标准差为2.502,投资份额比均值为0.607,被信任者的返还比均值为1.262(被信任者的回报量y与信任者的投资量x之比),标准差为0.465,衡量返还比时剔除了投资量为0的一组数据。其他学者类似实验的数据有,Berg等[30]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实验中信任者的投资份额比为0.520,被信任者返还比为0.300;Cox[20]在亚利桑那大学的实验数据分别为0.597和0.830;Ashraf等[26]在俄罗斯的实验数据为0.490和0.290;Sutter等[37]在施瓦茨大学的实验数据分别为0.656和0.310;陈叶烽[28]在浙江大学的实验数据分别为0.345和1.200。

男性信任者平均投资量为6.744,女性信任者平均投资量为5.744,男性被信任者返还比均值为1.274,女性被信任者返还比均值为1.256。全部133个信任者被试样本中,仅有1名被试投资量为0,67名被试投资量没有超过50%,但有24名被试将其全部初始禀赋投资给对方。

信任者认为对方的返还量(信念y~)均值为9.000,标准差为5.945,信念差异性较大,其中男性信任者信念均值为10.535,女性信任者信念均值为8.267。被信任者认为对方的投资量为5.689,标准差为2.616。133个信任者中,18个信任者信念小于其投资给被信任者的数量,信念均值为2.556,标准差为1.247,平均投资额为4.056;23个信任者信念等于其投资数量,信念均值为3.913;92个信任者信念大于其投资数量,信念均值为11.533,标准差为5.391,平均投资额为7.000。各个水平的信任程度所对应信念的结果如表3所示。

4.2 信念对信任的直接效应

信任者认为对方的返还量y~衡量信任者的信念,用Belief表示;利用扩展的独裁者博弈中独裁者分给对方的数量衡量信任者的无条件利他社会偏好,用Preference表示,其他变量解释以及各变量描述如表4所示。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检验信念对信任程度的直接效应,同时检验信任者的无条件利他社会偏好、风险态度、最近有无受到欺骗或者陌生人帮助的经历、性别等控制变量对信任水平的影响。

表2 描述性统计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3 不同信任程度下信任者信念Table 3 Trusters'Belief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rust

表4 变量描述Table 4 Description of Variables

表5 信任水平的回归结果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Level of Trust

选取信任水平变量依次对信念、社会偏好、风险态度、有无受骗经历、有无得到帮助和性别6个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中的模型1~模型6。

回归结果表明,①信任与信念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9,t值为18.670。依次加入其他 5 个变量后二者依然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7,t值为13.250。② 信任受社会偏好的影响,相关系数为0.169,t值 为4.040,与 Cox[20]、Karlan[24]、Schechter[25]、Ashraf等[26]、夏纪军[27]、Fehr[1]和陈叶烽[28]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没支持 Bohnet等[23]的结论,她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信任博弈中的投资额与独裁者博弈中的分配额(社会偏好)几乎没有关系。

4.3 信念对信任的中介效应

如前所述,在分析信任的影响因素时,现有研究将社会偏好和信念平行考察,本研究认为社会偏好更多地外生于信任的具体情境,而信念是具体信任的内生变量,社会偏好对信任的影响是通过信念发生作用。根据温忠麟等[38]和张莉等[39]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本研究考察信念对信任的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如图1所示,检验结果见表6。第1步,检验表6模型1中的回归系数c,如果不显著停止检验,如果显著进行第2步;第2步,依次检验表6模型2中的回归系数a和模型3中的回归系数b,如果都显著进行第3步,如果至少有一个不显著进行第4步;第3步,检验表6模型4中的回归系数 c',如果显著说明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如果不显著说明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第4步,做Sobel检验,如果显著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否则不显著。

第1步检验结果表明信任与社会偏好显著相关,回归系数为0.475,t值为7.680。第 2步检验结果也表明信念与社会偏好显著相关,回归系数为0.959,t值为6.150;同时信念和信任也显著相关,回归系数为0.359,t值为18.670。第 3 步检验结果表明信任与信念显著相关,回归系数为0.319,t值为15.470;信任与社会偏好显著相关,回归系数为0.169,t值为4.040。

表6 信念的中介效应检验Table 6 Test of Mediating Effects of Belief

在总体检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对男女被试的社会偏好-信念-信任分别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和图3所示,信念的中介效应依然存在,男性被试中信任的信念中介效应为0.467,女性被试中信任的信念中介效应为0.226。

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偏好与信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5和0.433,男性和女性的信念与信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9和0.375。男性的社会偏好对信任的贡献比重为0.654×0.467+0.346=0.651,信念对信任的贡献比重为0.654×(1-0.467)=0.349;女性的社会偏好对信任的贡献比重为0.654×0.226+0.346=0.494,信念对信任的贡献比重为0.506。检验结果表明,男性的社会偏好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女性社会偏好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女性的信念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男性的信念对信任的影响程度。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信任博弈和扩展的独裁者博弈实验,选取269名被试样本,考察基于社会偏好的信任和基于信念的信任在信任行为中的影响权重以及社会偏好-信念-信任的传导路径,主要结论如下。

(1)社会偏好 -信念 -信任过程中信念具有中介效应,即社会偏好和信念共同影响人们的信任程度,同时社会偏好还通过影响信念进而影响人们的信任程度,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信任的结构及其发生机理。社会偏好-信念-信任过程中信念中介效应的发现推翻了 Fehr[1]的研究结论,即社会偏好与信念没有关系,这也说明中国情境下的信念和社会偏好与德国情境下的信念和社会偏好在影响信任行为时存在差异。

表7 不同性别被试信念的中介效应检验Table 7 Test of M ediating Effects of Believes by Gender

(2)测度了考虑信念中介效应时社会偏好和信念对信任影响的权重系数。单独考察社会偏好和信念对信任的影响,两者的贡献分别为0.346、0.645,说明信念是信任行为中的决定因素。但考虑信念的中介效应后,两者的贡献变为0.569、0.431,说明社会偏好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信念对信任的影响程度,这一结论与20世纪50年代韦伯对中国人信任影响因素的猜测相符。

(3)男性的社会偏好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女性,女性的信念对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男性。父系社会的长期演化给男性以主导式的社会角色,也就赋予其较高的自信(过度自信)并演化为一种内在的偏好。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以辅助性的社会角色出现,因此实施信任这一冒险行为时男性社会偏好的成分大于女性,而女性信念的成分多于男性,因为女性即时的场景信念构成其风险占优策略。

总之,社会偏好对信任行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社会合作的重要基础。制度设计时需要考虑社会偏好者的存在以及不同偏好类型参与者的相互作用,构建恰当的逻辑以引导制度及其成员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社会偏好及其对信任的影响,避免制度对社会偏好及其信任的挤出,力求达到制度互补;基于信念的信任内生于人们的行为过程,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的均衡结果主要取决于行为人博弈的信念(信任)状态。不确定状态中互动个体的决策若在非合作框架中,风险占优策略往往比支付占优策略更保险,这也是社会交往中囚徒困境现象症结所在[40-42],要想打破这种困境,将结果协调到支付占优水平,关键是协调人们的信念(信任)。稳定信念(信任)的框架,就是尽快建立明确而稳定的制度安排,消除交往中的风险[43-45],使人们的心理预期统一。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信任危机现象从负面提醒人们,公序良俗的社会环境才能稳定人们的信念,使社会偏好与信任、制度互补,合力推动社会进步。

[1]Fehr E.On the economics and biology of trust[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9,7(2/3):235-266.

[2]Sapienza P,Toldra A,Zingales L.Understanding trus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8.

[3]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9-93.

Samuel B.Microeconomics:Behavior,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6:69-93.(in Chinese)

[4]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26-27.

Avner G.Institutions and the path to the modern economy:Lessons from medieval trade[M].Beijing:CITIC Press,2008:26-27.(in Chinese)

[5]Luhmann N.Trust and power[M].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1979:16-27.

[6]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37(10):59-70.

Zhang Weiying,Ke Rongzhu.Trust in China:A cross-regional analysi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2,37(10):59-70.(in Chinese)

[7]Knack S,Keefer P.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4):1251-1288.

[8]Bidner C,Francois P.Cultivating trust:Norms,institution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scale[J].The Economic Journal,2011,121(555):1097-1129.

[9]Guiso L,Sapienza P,Zingales L.Trusting the stock market[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8,63(6):2557-2600.

[10]Stevenson B,Wolfers J.Trus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3):281-287.

[11]Carmeli A,Tishler A,Edmondson A C.CEO relational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decision quality in top management teams:The role of team trust and learning from failure[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2,10(1):31-54.

[12]ÖzerÖ,Zheng Y,Chen K Y.Trust in forecast information sharing[J].Management Science,2011,57(6):1111-1137.

[13]Weber M.The religion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51:230-233.

[14]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7.

Zhang Weiying.Information,trust and legal[M].2nd ed.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06:6-7.(in Chinese)

[15]Nannestad P.What have we learned about generalized trust,if anything?[J].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8,11(1):413-436.

[16]Yamagishi T,Yamagishi M.Trust and commi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4,18(2):129-166.

[17]Gambetta D.Can we trust trust?[M]∥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1988:213-237.

[18]Hardin R.Conceptions and explanations of trust[M]∥Cook K S.Trust in Society.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ublications,2001:3-39.

[19]Mayer R C,Davis J H,Schoorman F D.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20]Cox J C.How to identify trust and reciprocity[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4,46(2):260-281.

[21]Buchan N R,Croson R T A,Solnick S.Trust and gender:An examination of behavior and beliefs in the investment gam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08,68(3/4):466-476.

[22]Barr A.Trust and expected trustworthiness: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Zimbabwean village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3,113(489):614-630.

[23]Bohnet I,Baytelman Y.Institutions and trust:Implications for preferences,beliefs and behavior[J].Rationality and Society,2007,19(1):99-135.

[24]Karlan D S.Using experimental economics to measure social capital and predict financial decis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5):1688-1699.

[25]Schechter L.Traditional trust measurement and the risk confound:An experiment in rural Paragua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07,62(2):272-292.

[26]Ashraf N,Bohnet I,Piankov N.Decomposing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J].Experimental Economics,2006,9(3):193-208.

[27]夏纪军.中国的信任结构及其决定:基于一组实验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5,31(6):39-51,106.

Xia Jijun.The trust structure in China and its determinant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31(6):39-51,106.(in Chinese)

[28]陈叶烽.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的分解[J].经济研究,2009,44(12):131-144.

Chen Yefeng.Prosocial behavior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social preference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9,44(12):131-144.(in Chinese)

[29]陈叶烽,叶航,汪丁丁.信任水平的测度及其对合作的影响:来自一组实验微观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4):54-64.

Chen Yefeng,Ye Hang,Wang Dingding.The measurement of the level of trust and its impact on cooperation[J].Management World,2010(4):54-64.(in Chinese)

[30]Berg J,Dickhaut J,McCabe K.Trust,reciprocity,and social history[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95,10(1):122-142.

[31]Camerer C F.Behavioral game theory:Experiments in strategic interaction[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83-100.

[32]Gachter S,Herrmann B,Thoni C.Trust,voluntary cooperation,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urvey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4,55(4):505-531.

[33]Fischbacher U,Gachter S.Social preferences,beliefs,and the dynamics of free riding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1):541-556.

[34]Holt C A,Laury S K.Risk aversion and incentive effec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5):1644-1655.

[35]Dohmen T,Falk A,Huffman D,Sunde U,Schupp J,Wagner G G.Individual risk attitudes:Measurement,determinants,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1,9(3):522-550.

[36]Houser D,Schunk D,Winter J.Distinguishing trust from risk:An anatomy of the investment gam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10,74(1/2):72-81.

[37]Sutter M,Kocher M G.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across different age groups[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7,59(2):364-382.

[3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Wen Zhonglin, Chang Lei, Hau Kit-Tai, Liu Hongyun.Test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diating effects[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04,36(5):614-620.(in Chinese)

[39]张莉,Wan Fang,林与川,Qiu Pingping.实验研究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J].管理科学,2011,24(1):108-116.

Zhang Li,Wan Fang,Lin Yuchuan,Qiu Pingping.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in experimental stud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11,24(1):108-116.(in Chinese)

[40]李建标,郑巴音,李晓义.转型中的秩序与“二元治理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05-110.

Li Jianbiao,Zheng Bayin,Li Xiaoyi.The orders in transition and dual-governance structure[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1(1):105-110.(in Chinese)

[41]李晓义,李建标.不完备市场的多层次治理:基于比较制度实验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8(4):1407-1434.

Li Xiaoyi,Li Jianbiao.Multi-level governance of incomplete markets:A study based on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experiments[J].China Economic Quarterly,2009,8(4):1407-1434.(in Chinese)

[42]李晓义,李建标.社会偏好、不完备契约与市场交往[J].天津社会科学,2009(3):75-80.

Li Xiaoyi,Li Jianbiao.Social preference,incomplete contract and market interactions:Evidence from laboratory makets[J].Tianjin Social Sciences,2009(3):75-80.(in Chinese)

[43]赵红丹,彭正龙,梁东.组织信任、雇佣关系与员工知识分享行为[J].管理科学,2010,23(6):33-42.

Zhao Hongdan,Peng Zhenglong,Liang Dong.Relationship of organizational trust,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10,23(6):33-42.(in Chinese)

[44]李涛,黄纯纯,何兴强,周开国.什么影响了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来自广东省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43(1):137-152.

Li Tao,Huang Chunchun,He Xingqiang,Zhou Kaiguo.What affects people's social trust?Evidenc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8,43(1):137-152.(in Chinese)

[45]刘凤委,李琳,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J].经济研究,2009,44(8):60-72.

Liu Fengwei,Li Lin,Xue Yunkui.Trust,transaction cost and mode of trade credit[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9,44(8):60-72.(in Chinese)

猜你喜欢
信念信任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围墙的信念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信任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