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炜
在票房道路上高歌猛进的《泰囧》,宛如安了一双博尔特般的上帝之腿,在不乏各路好手的国产影片中一骑绝尘,率先撞破国产票房史上的十亿红线,直奔《阿凡达》13亿而去。
与动辄数亿元投资和大牌明星云集的“高富帅”影片相比,《泰囧》可谓“屌丝”一族,既无市场雄心更无扛鼎国产影片大义的壮志,它不过想在大片厮杀之际捡个漏吃点残羹剩饭,谁曾想在观众的交口称赞中爆发出如此巨大的魔力,一不小心成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史上最”。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伴随着《泰囧》票房的高企,褒贬之声也不绝于耳,而且这种争议随着票房的不断高涨也越来越大,最近不就有政协委员炮轰它“三俗”吗。实际上,不管骂也好捧也好,《泰囧》作为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因为电影在成为商品的同时也有其艺术的属性,当它的商业价值达到令人吃惊的高度时,人们难免会考虑它的投入和产出,会认真的考虑电影到底是不是真好、到底与实际票房价值对等不对等,也就是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还应带来一些精神上的享受。
《泰囧》在未实施大面积宣传和炒作的营销战略下,靠着观众口碑一举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令人捧腹的剧情和台词充分体现了它的娱乐价值,单纯从娱乐的角度来看它起码给观众带来了欢乐,而对很多观众来讲快乐远要比艺术更重要。作为《人在囧途》的续集,《泰囧》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就是逗观众一乐,至于艺术性它根本没考虑那么多,所以我们也不必苛求太多。
商业和艺术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国内导演的头痛问题,他们往往纠结于商业和艺术的有效兼容,总想把艺术的理想照进商业成功的现实,拍出既叫好卖座又名留影史的传世大作来,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具备这种超强的综合能力,他们的曲高和寡远离了地气,给观众贡献了一部部烧钱又难懂的"伪大片"。当然,这不仅仅是导演的问题,因为电影投资商的"唯票房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导演能力的发挥,而观众的单一化口味也考验着导演把控影片的水平,缺乏多元化的观影群体无疑会增加电影走向市场的风险。
《泰囧》的走红恰恰也反应出市场需求的特点,那就是电影越纯粹越简单越好,像近几年备受好评的《疯狂的石头》《非诚勿扰》《让子弹飞》《失恋33天》等影片,都是题材非常简单的类型片,观众看的明白看的高兴,而导演目的也非常明确,不搞宏大题材不背负民族大义,就是小情调小幽默。既然做不到商业与艺术的共赢,那就讨好观众赢得票房吧,有了市场号召力才有实现艺术理想的底气。
一部为搞笑而搞笑的《泰囧》瞬间秒杀国产大片,欣喜中透露出国产影片的愁云惨淡,实事求是的讲,《泰囧》的狂欢只会局限于国内,如果拿到国际市场它是没有竞争力的,尽管它让观众捧腹不已,但它的笑点也只有国内观众能看懂,因为它缺乏艺术上的共通性。我们的确需要开心,但更需要触动心灵的欢乐。搞笑,不应成为我们对电影最根本的要求。
【责编/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