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荻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工商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52)
社会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关系主体的互动机制研究
吴荻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工商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52)
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关系主体依据其职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产型企业、服务型机构以及政府,通过探究三者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间的关系,能够更为微观而细致地把握产业集群演化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为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系主体;互动机制;产业集群;社会网络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已经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具有活力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一,而这些均源于产业集群内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带来交易成本降低、外部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然而随着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变迁,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也处于不断演化进程中,内部各个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象、连接方式和关系强度等也随之变化。这些产业集群内部关系主体的互动方式的变化,深刻地反映出产业集群整体演化的态势。因此对关系主体互动机制的研究就成为探寻产业集群整体演化的基石。为了能够更为微观而细致地把握产业集群演化的内在规律性,本文研究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结合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不同时期产业集群关系主体互动的内在机制,以期为产业集群的良性演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产业集群内的关系主体繁多,业务往来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导致整个产业集群的各个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都是一个关系主体。通常一个产业集群中关系主体主要由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构成。根据网络结点组织职能的不同,关系主体类型通常可以概括为生产型企业、服务型机构和政府三类。
在产业集群中生产型企业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具有生产职能的产品制造商和原料供应商。二者之间通常以供应链作为彼此联系的纽带,并通过功能嵌入在产业集群成员间建立了具有可拓展性的联接关系,同时这种嵌入还促进彼此间的合作,增强各关系主体间的凝聚力,从而直接导致产业集群整体网络架构的协同效应的形成,使产业集群关系主体随着最外围边界的扩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增加联接结点的类型和数量,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的产业集群扩展机制。在这些企业中生产型企业承担了核心角色和功能,该类企业依靠市场力量聚集和运作,在产品生产、标准制定、与外部市场关系的处理等方面通过把握主导权,使上下游企业(包括供应企业和下游企业)共同完成产业链的环境管理。而原材料供应商作为产品生产的上游企业,他通过参与同质类供应企业间的竞争以及开展与异质类企业尤其是产品制造商之间的合作以及服务性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效带动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
服务型机构是指产业集群中为生产型企业提供其生产运营相关服务和支持的一类组织,它主要包括了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性机构。其中科研机构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它们作为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发展所赖以维系的知识和技术支撑,通过传播创新性知识和技术,建立起与产业集群中关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区域内的社会中介,如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行业商会等和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资产评估和金融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质量检测和计量监测机构、结算中心、报价系统等[10]。该类企业主要是通过向生产型企业提供金融、管理、保险、信息、评估、咨询等服务建立起各个生产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的纽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群内各个关系主体间的联系的紧密度。
政府虽然不是产业集群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但在政策及市场引导、积极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当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条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时,政府部门通过引进市场机制,规范市场,发展辅助系统,筹建科技园、产业园区、免税区等载体进一步推动产业聚集,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产业集群的三大关系主体中,生产型企业无论是在生产经营方面还是关系构建方面均处于核心地位,它即是政府关系主体进行统筹协调的直接作用对象,同时也是服务型机构提供支持的服务主体;政府在产业集群中承担政策制定、市场引导、环境构建和综合协调的作用,发挥着引导与规范其他两大关系主体的职能作用;服务型机构在产业集群中处于辅助地位,它在对生产型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着积极的协调和润滑作用。可以说,这三大关系主体结合自身职能特征,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着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动态的产业组织,它的生命周期对其企业关联、协作竞争的结构、方式、效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提奇(Tichy)[1](p226-236)(1998)的观点,基于时间维度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包括了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社会网络也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由关系主体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不仅存在彼此之间强弱连接的变化,而且在关系主体连接的结构以及相互的嵌入方式上均在产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在诞生阶段,产业集群内的社会网络结构较为简单,关系主体之间的连接表现为“生产型企业——生产型企业”之间的强连接;步入成长阶段,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逐渐复杂,关系主体间呈现为“生产型企业——服务型机构”之间相互交叠的强、弱连接。在成熟阶段,产业集群中的社会网络呈现出多样复杂性特征,关系主体的连接由“生产型企业——服务型机构——政府”构成,三者之间不仅具备复杂的强、弱连接的特征,而且拥有互相嵌入的网络结构。最终当产业集群步入衰退阶段时,产业集群中关系主体的数量在逐渐削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在逐步削弱,伴随着社会网络结构的逐步架空,直到集群最终的消亡。生命周期、社会网络与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如图所示。
图1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社会网络与关系主体关系
基于对上述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社会网络和关系主体定位间关系的剖析,结合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基于社会网络的产业集群关系主体的互动机制。
在产业集群的诞生阶段,成员/核心成员数量稀少,仅仅是具有业务往来的少数生产型企业基于供应链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这些生产型企业主要包括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其中制造商是核心关系主体,原材料供应商是辅助关系主体。在彼此间接触的过程中,核心关系主体首先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流通、信息交互、技术进步等方式与辅助关系主体间建立起基于上下游强连接的双关系主体互动内核。随着产业集群区域内同质类企业数量的增加,在区域内会形成若干具有强连接的双关系主体互动内核。此时,由于竞争机制的影响,同质类的关系主体以及同质类双关系主体互动内核之间会建立起基于成本、创新、价格、市场的强连接关系复杂社会网络连接。从而形成基于竞合机制的关系主体互动内核和零散关系主体之间相互耦合的社会网络链接结构。
在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随着关系主体数量的激增,这些主体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更为复杂,网络规模也逐步扩大。由于参与的关系主体包括了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机构,因此在其连接方式上既保留了诞生阶段的强连接关系,又随着服务型机构的融入产生了新的强弱连接关系。此阶段,各个关系主体面对诸多的合作选择和竞争伙伴,同质类企业更加注重既定目标的实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中成本、利润、服务质量、技术支持、战略协作成为彼此间构建强连接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新旧连接不断产生与消亡,直至关系主体双方达到目标均衡为止。而由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机构所构成的关系主体簇群彼此之间的联系则体现为强弱连接的共存。通常两大类簇群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研发、金融、管理、保险、信息、评估、咨询合作的异质类关系主体间更容易维系强连接关系,反之则以弱连接为主,其建立连接的依据主要是成本与服务质量。
当产业集群步入成熟阶段以后,各类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呈现均衡化的态势,关系主体之间的社会网络的规模、结构以及连接方式也趋于稳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产业集群基于自组织的演化历程在此出现转折,政府为了能够长久地保持产业集群的存在和稳定发展,融入了原有的以企业为核心的二元关系主体类别中,形成了三元关系主体互动体系架构。生产型企业与服务型机构之间依托长期的竞合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加工、分销合作关系,而这种连接关系在经历了成长期的磨合后逐渐地为强连接所取代,弱连接则主要分布于边缘企业。同时随着产业集群自组织演化惯性的消退,政府需要对产业集群实行科学合理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机构均通过政策、法规、规划、税收、补贴、监管等方式与政府产生密切的强连接关系。而且由于强连接所产生的稳定效应,生产型企业、服务型机构以及政府之间形成了社会网络内的关系锁定,从而最终架构起以三元关系主体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的社会网络结构体系。
在产业集群步入衰退期后,长期演化而来的社会网络使各个关系主体间的连接呈现固定化以及经营理念的同质化,在这种环境中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问题逐渐突出,创新性、开拓性以及竞争性正逐步削弱,最终会使整个产业集群失去区域发展优势。随着产业技术和外部市场的急剧变化,先前有很大好处的网络结构有可能变得毫不相干。[2](p117-126)产业集群中的社会网络将逐步由三元架构回归为以生产型关系主体为核心的一元结构,而且各个关系主体间的连接关系也趋于松散而弹性。可以说,尽管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锁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长期的稳定性,但也会影响外部异质性资源的进入(Zukin etal.1990)。由于外部资源通常会为原始社会网络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因此长期而言,产业集群在成熟期过后社会网络关系的维系和更迭需要注入新的外部资源获取新的连接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结构自主性较高的生产型企业率先脱离原始社会网络并积极转型,出现与外部关系主体的弱联系,构建起内外部信息沟通的桥梁,从而推进产业集群内社会网络步入下一阶段的演化历程。
结论
本文以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将研究对象锁定为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中的关系主体,首先依据各主体职能的不同划分将其为生产型企业、服务型机构以及政府,通过建立起三者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产业集群关系主体内在的互动机制。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诞生阶段以强连接的生产型企业的互动关系为主;在成长阶段以强弱连接耦合的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机构的互动关系为主;在成熟阶段以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的生产型企业、服务型机构以及政府间的三元关系主体互动为主;在衰退阶段则以弹性的强弱连接耦合的生产型企业为主,同时随着新的外部资源的介入,又以生产型企业为核心逐步形成新的社会网络体系,梳理出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中关系主体互动的内在动因、连接方式、强度以及趋势,从而勾画出微观视角下产业集群整体演化的内在机制,为相关机构和部门科学的制定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1]Ticky G.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p[M].London:Pion Limited,1998.
[2]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4).
责任编辑 郁之行
F062.9
A
1003-8477(2013)04-0085-03
吴荻(1980—),女,博士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2YJC6302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71073016,71273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71073016,71273037,71273038);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2BJY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