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永超 王永强
(1.河南省许昌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北煤矿,河南 禹州 461670;2.河南神火煤业公司生产部,河南 商丘 476600)
神火集团公司一直采用传统的调度管理模式,各矿厂的生产报表都是由各矿厂人工填报形成,公司生产报表也是通过人工查看各矿厂单位的生产报表来填报的。每月有时各矿厂填报后出现改动现象,公司生产报表就要把各单位的数据从月初一直查到月底,使用很不方便,也给调度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造成公司生产报表与各矿厂生产报表不一致。为了实现调度一体化管理,使调度工作适应当前煤矿企业发展的需要。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网络资源,开发设计出了一套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使调度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激起调度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集团公司调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1]。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基于B/S模式开发,各个单位分成不同的权限与级别,集团公司级调度管理权限由矿井生产月计划、洗煤厂生产月计划、焦电厂生产月计划、生产日报、生产旬报、生产月报、生产季报、主要煤种完成情况、内部资料、总结汇报、通知通报、公文公告、产量进尺逐月完成情况模块组成[2];各矿厂的调度管理权限由调度日报表、通知通报、公文公告、总结汇报模块组成。其中调度日报表模块由单位、煤层、工程名称、采面名称、进尺月计划、原煤月计划、工程煤回采煤月计划、工程煤回采煤填报、进尺填报、原煤填报、生产日报项。
(1)矿厂调度报表数据填报
首先把本月涉及到的区队单位名称按顺序输入[3],然后区分这些单位的类别是进尺还是原煤。如图1所示。通过把单位按要求输入完成后即可形成图2所示。然后按输入单位名称的方法,依次输入煤层、工程名称、采面名称等项。
图1 矿井调度报表单位名称输入显示界面
图2 矿井调度报表单位名称显示界面
其次把本月涉及到的进尺月计划按顺序输入完成,如图3所示。按要求输入完成进尺月计划后即可形成图4所示。然后按同样的方法把原煤、工程煤、回采煤月计划输入完成。
图3 矿井调度报表进尺月计划填报
图4 矿井调度报表进尺月计划填报完成后界面
再次,进行进尺、原煤、工程煤回采煤的填报工作。按照顺序把每天开拓巷道的实际进尺数据进行填报,如图5所示。根据全矿各开拓巷道的实际进尺数据填报完成后即可形成如图6所示。以据同样的方法也可完成原煤、工程煤回采煤等工作的填报。
图5 矿井调度报表进尺每天填报
图6 矿井调度报表进尺填报完成后界面
最后,每天把进尺、原煤、工程煤及回采煤填报完成后即可生成当日调度生产报表,如图7所示。同样的方法也可完成一些厂调度报表的填报工作。
图7 矿井调度日报表
(2)公司层调度日报表的形成
首先公司调度报表计划的输入也是按照矿厂调度报表计划输入一样操作完成。由于公司下达各单位计划与矿厂自己下达的分解计划数据是有所区别,所以公司的调度报表计划每月初也要按矿厂方式进行填报,不能自动调取。其次公司调度报表中涉及各矿厂单位的当日实际数值通过调取相关单位的调度日报表获取。形成后的部分公司调度日报表如图 8所示。然后通过调度日报表可以自动生成公司调度旬报、月报以及年报等。
图8 公司调度日报表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还包括通知通报、公文公告、总结汇报三个模块。通知通报与公文公告模块主要是公司下发一些通知通报或文件时,所属各单位都可能及时查看落实。总结汇报模块主要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上报一些总结性材料时,通过总结汇报模块进行上传,公司调度室可以根据上报的时间、人员对没有按时上报或上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进行考核落实。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在公司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系统结构介绍,大大简化了调度报表的填报工作。通过调度考核的执行落实,提高了公司调度管理工作水平。通过调度管理系统的通知通报与公文公告两模块运用,方便了公司所属各单位及时了解公司下发的文件精神。公司所属各单位通过总结汇报模块的运用,能更方便、快捷上报一些活动总结材料[4]。下面我们以葛店煤矿上报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总结材料为例,进行演示总结汇报模块的使用效果。公司可根据调度管理系统提供的上报时间以及总结材料的内容进行考核落实,如图9所示。
图9 矿通过总结汇报模块上报材料
公司调度管理工作在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后,大大方便简化了日常的调度管理工作,节约了人力和时间,使公司的调度管理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调度管理提供了保证。更好地发挥调度管理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职能,为公司的安全生产指挥提供了便利条件。
[1] 张敬周,翟自宝,李莹.调度管理系统在电铝公司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2):64.
[2] 王永强.本质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1(6):120-121.
[3] 任建云,刘洋.山西电网调度报表系统改造和升级[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35):156.
[4] 卢晓.浅谈煤矿生产调度统计工作[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