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滢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人称指示语与移情功能相关研究
黄 滢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人称指示语是指示语的一个基本类型。自我中心性是人称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们提出了“移情等级”的概念。文章主要研究不同类型人称指称表达式的移情功能差异,以及人称代词和人称名词两类指称表达内部,不同小类之间的移情功能差异。
人称指示语;自我中心性;移情
指示语的研究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被认作是狭义的语用学。[1]在日常交际中,人们经常需要借助指示语来指向谈论的对象。指示语(deixis)直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指示语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话语的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指称对象的可及性,已知程度,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移情程度等。以往对指称形式选择的研究主要关注指称对象的可及性,已知程度。对于移情与指称行为之间关系的论述较少。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类型人称指称表达方式所体现出的说话人不同程度的移情功能。
指示语是对周围人,事,物等的编码形式。对指示语的理解就是对编码形式的解码过程,所以具体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是必不可少的。
奥地利心理语言学家比勒(Buhler K.)的指示场理论对指示语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曾指出,指示场就是言语行为中的“我-这里-现在”主体定位系统。如图1所示,两条相交的线代表一个坐标系统,说话人“我”必须放在相交线的中心位置,即原点“O”的位置。[2]只有当“我”这个中心确定后,才能确定“你”和“他”。后来研究指示语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指示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并把指示语称为自我中心词。
图1 Buhler:117
自我中心性:Levinson[3]提出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即(1)中心人物是说话人,(2)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3)中心地点是说话人在说话时间所处的位置,(4)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5)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或第三者的社会地位。
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即将自己认同于话语中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中一个参与者。“移情等级”(empathy hierarchy)是基于人类中心说(anthropocentricity)提出的概念。Langacker从人类语言和认识的总体趋势出发,提出了移情等级:说话人>听话人>人>动物>物体>抽象个体。[4]Yamamoto后对此移情等级进行扩充: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指人的专有名词>指人的普通名词>指其他生命体的名词>指非生命体的名词。[5]此等级是指称表达式等级,也可视作移情等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总是把自我放在移情等级的首位。因为在大千世界中,人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世间万物进行排序,按照自己情感对世间万物的移入程度进行排序,投入程度高的事物排在前面,低的排在后面。
Kuno曾做过类似的阐述,指出说话者在描述事物时必然会选定某一个视点(point of view)或某一个观察角度(camera angle),这就使说话者跟句中所描述的事件的参与者发生或近或远的关系,如果发话者与句中所描述的事件的参与者的关系密切,那么发话者对该参与者的移情值(empathy value)就高,反之,值则低。说话人本身总是比别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移情值。[5]或者说,说话人与自己的关系总是比与别人的关系更密切,所以说话人对自己的情感移入程度最高,移情等级也最高。其次是听话人,因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参与的谈话是双方所直接共同关心的。除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其他人,他们在共同关心的事情和相似性方面显然不及说话双方,因此移情等级较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Langacker,Yamamoto提出的“移情等级”还是Kuno的“移情值”理论均是把说话人也就是“我”放在第一位的,与人类的自我中心性理论是一致的。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在移情等级的排序中,说话人是第一位的。在中国家庭教育子女的情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但凡子女做了令父母不快的事情,他们则会向配偶用“第二人称代词属格+亲属称谓语”来指称子女。[7]但如果子女做了让父母引以为傲的事情,父母所用的称谓语又变了。我们看到以下两个例子:
(1)父亲:你看看你的好闺女考的成绩,都是你平时纵容的后果。或是母亲:你看看你的宝贝儿子闯的祸,老师都找上门了,都是你平时不严格管教的结果。
(2)父亲:瞧,我的好闺女这成绩考的,真给我长脸!或是母亲:瞧咱的宝贝儿子又被老师表扬了,真是平时我没白教育!
同样是自己的女儿或儿子,同样是当着父亲或母亲的面,但说话人在指称子女时选择的指称表达却有区别:涉及好事时,用“第一人称代词属格+亲属称谓语”;涉及坏事时,则用“第二人称代词属格+亲属称谓语”。
从上述Yamamoto的移情等级可以看出,总的来说,人称代词的移情等级高于指人的普通名词。下面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人称代词和普通名词之间的区别:
(1)我一直视他为我的同事,好朋友,但他身上某些方面是我不能接受的,所以我和他不可能成为男女朋友。
该例子中,名词“同事”和“好朋友”表达的是这个人的身份和关系,而代词“他”除了表达身份和关系外,还表达了这个人的其他许多方面,其中包括不能成为说话人男友的那些方面。人称代词编码的是有关被指对象的最核心,最基本的信息,往往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在内。而普通名词编码的只是人物的地位,身份,或是人际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没有说话人的过多感情因素在内。
第三人称名词既不指说话人,也不指听话人,但随着说话人对听话者移情程度的不同,有时为了疏远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说话人往往用第三人称名词代替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表达一定的语用含义。
(2)a.这回你就听老师的话吧!
b.我给大小姐的洗澡水放好了,可以洗澡了!
c.某些人今天上课根本没有认真听,要好好反省一下。
d.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应尽的义务和应该享受的权利。
a句中用的第三人称名词“老师”而不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表明说话人比较客观,主观性没有那么强,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b这是母亲对懒惰的女儿说的话。母亲用“大小姐”来代替第二人称代词“你”,使原本亲密的母女关系一下子拉远了。c句可以视为老师对学生说的一句话,老师没有直呼其名或是直接称“你”,而是用“某些人”显得格外的生分,老师和学生之间本是比较亲密的,这样的会话降低了之间的亲密度,拉开了心理距离。让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心生敬畏,不知道老师指的到底是不是自己,老师所要的移情效果一下子产生。d句中上述的“每个公民”指的是话语情境中每个符合条件的听话人,说话人没有用“你”,而是选用了礼貌程度较高,比较客观的专有称谓,试图降低会话中与听话人的亲密度来使得这句话显得更为庄严,客观,让听话人得以产生肃然起敬的感觉。
从(1),(2)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代词距说话人的心理距离比名词更近,因此,代词比名词更具有移情功能。
3.1不同的人称代词移情功能差异
因为不同的人称代词有移情功能差异,因此说话人根据自身对听话人不同的移情程度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会出现人称代词的移用现象。
3.1.1 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二人称
说话人为了缩短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往往用we(我们)代替you(你/你们),运用移情策略站在听话者的角度说话,使听话人觉得更平等而易于接受说话人的建议,命令,批评,指正等。[8]例如:
a.大家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对学生)
b.同志,这款手机是不是更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呢?(售货员对顾客)
c.我们这篇报告这里是不是应该再修改一下啊?(上级对下级)
d.城管工作人员在处理乱设摊位的小贩时说:“咱们要是把摊位设在这里,就是阻碍了正常的道路交通啊!”
a中的“我们”并不是指老师,而是指学生,老师用“我们”来代替“你们”就是尽量想使自己在建议学生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觉得和老师是平等的,从而更好地接受老师的建议。b中的“我们”其实也是指的顾客而不包括售货员,售货员之所以用“我们”称呼顾客,这样的目的是让顾客觉得亲切,心里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从而更容易接受售货员的建议。c中的“我们”其实是指“你”(下级),上级领导指所以使用“我们”其实是考虑到下级的心理承受度,因为其实上级说的话其实是对下级的批评,指其工作上有失误需要完善,所以委婉的批评也许让对方更能接受,因为顾忌到了对方的面子。d中的“咱们”指说话者所代表的机构——城管,表明说话人作为行政执法机构在执法,并不是和普通老百姓为难,也不是一种对立的立场。
3.1.2 “人称代词+NP”结构中的移情现象
众所周知,移情是语言主观性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在我们所考察的“人称代词+NP”结构中,存在着许多移情现象,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人称代词+NP”结构的主观性。[9]让我们看几个例句:
a.赵刚对李云龙:人家姑娘对你是一片真心!
b.田雨护理李云龙:我们首长脸上有伤,还不能说话呢!
c.李云龙对田父:伯父请息怒,我们共产党不会仗势欺人,我李云龙平生最恨仗势欺人。(a,b,c均为亮剑中的台词)
d.你这小子要是还敢捣乱,别怪我别客气!
e.他王刚算什么东西啊?我当厂长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在哪打滚呢!
a中“人家姑娘”中的“人家”,表达说话人对所谈论对象或同情或称羡的情感态度;b中“我们首长”是护士田雨在护理受重伤的李云龙时借伤者(李云龙)的口吻说的话,饱含着对李云龙的深情。c中李云龙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物,其反复使用“我”+“李云龙”(剧中约使用40多次),“我们共产党”显示出其直率,刚正不阿,对党绝对忠诚,崇敬的人物性格,其语言风格与人物性格极其吻合。这些人物语言也体现了作者对“李云龙”这个人物的喜爱与敬意。d中的指称强烈表达了说话人对“这小子”的不满。e中说话人用“他王刚”进行指称,其反感和不屑的情绪溢于言表,还怀有对“王刚”这人小人得志的忿忿不平和心里极度不平衡的情绪。
3.2 不同名词的移情功能差异
因为不同的名词有移情功能差异,因此说话人根据自身的移情程度需要,选用不同的指称名词。
3.2.1 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的移情功能差异
a.我想找李明老师,他在吗?
b.我想找这的负责老师,他在吗?
两句的称呼方式不同,a句中,说话人用专有名词称呼要找的人,说明说话人将李明作为一个特定的个体看待,而b句中,选用普通名词则意味着说话人将要找的人视为一类社会身份的代表,并不具体指某一特定的人。很明显,a句中的专有名词要比b句中的普通名词的移情程度高。
3.2.2 专有名词和亲属称谓语的移情功能差异
不同的称呼语显示出说话人不同的情感投入。一般认为使用亲属称谓语往往意味着说话人的移情,而对人直呼其名则意味着移情的缺失。例如在家庭中,孩子一般都有小名,父母平时就喊其小名比如“强强”或直接称为“儿子”,表现出一家人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之情。但是如果一旦子女闯祸了或者惹父母生气了,父母就会称呼子女全名“王强”,而且重读,父母和子女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远了。夫妻关系融洽时,妻子一般会称呼丈夫为“老公”或者“亲爱的”,但如果夫妻吵架了,妻子往往会对丈夫直呼其名,甚至会骂其“你这混蛋”!
3.2.3 不同亲属称谓语的移情功能差异
汉语的称谓中,为了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常把非血缘关系的亲属以血缘关系相称。称姐夫为“哥哥”,称小姑子为“妹妹”,称岳父岳母或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的情况很普遍。此外,在汉语中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和根本不认识的人也以亲属称呼相称。如小辈对自己的父辈称“伯伯”“阿姨”,对祖父辈称“爷爷”“奶奶”,称自己朋友的父母为“叔叔,阿姨”,对不相识的同辈称“大姐,大哥”等等。称呼语的改变正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移情程度的改变。
毋容置疑,自我中心性是人称指示语的本质属性。10不同的指称对象体现的移情等级有差异,说话人出于自身的移情程度需要,选用不同的指称表达式。不同类的指称表达式移情功能不同,即使同一类指称表达式,不同小类内部的移情功能也有差异。
[1]Buhler,K.Theory of Language: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0. 93-166.
[2]Green,G..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M].Hillsdale,NJ.LEA Publishers,:1989.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Kuno,S.&Kaburak,E.Empathy and syntax.In Kuno,S. (Ed.)Harvard Studi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1.[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6]Yamamoto,M.Animacy and Reference:A Cognitive Approach to Corpus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7]马博森,管玮.移情与指称策略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6):1-6.
[8]古伟霞.指示语和心理距离的语用分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56-59.
[9]刘正光,李雨晨.主观化与人称代词指称游移[J].外国语,2012,(6):27-35.
[10]贾军红.指示语: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97-99.
(责任编辑:周金萍)
H030
:A
:1671-752X(2013)04-0046-03
2013-10-14
黄滢(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