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

2013-02-24 02:46陈国阶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文/陈国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

文/陈国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总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与任务,顺应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实践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观,促使摒弃不文明的传统发展模式和不文明的社会行为,推进全国生态建设的蓬勃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为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文明层次指明前景、强化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社会实践

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13.03.0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专章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纲领的重要内容。为此,学习“十八大”精神,应该认真领会、贯彻、执行“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战略要求。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个人的思考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1 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人类与自然界互动,人类自身不断进化、完善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平的标志。文明的反面是野蛮,是动物性的本能。人类的发展史是文明的进化史,是野蛮的退化史。人类文明的程度越高就越远离人类自身的原始动物野性。

现代人类经历过原始文明(石器时代)——人类创造思维,开始社会实践的活动,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其主导思维是天定胜人。农业文明(耕作、定居,黄色文明),克服原始的采集、猎狩、迁居的限制,进入定居、耕种、饲养时代,其主导思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工业文明(大生产、机器,黑色文明),克服农业的小农经济制约,解放生产力,物质空前丰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其主导思维是人定胜天。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克服人对自然的剥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其主导思维是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最高文明形态,是发展的新追求、新目标。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为内涵,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支撑,努力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循环再生、发展创生、持续永生的新文明[1]。

(1)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历史继承和发展,人类从野蛮到文明,文明从低态到高态,从原始到现代,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文化,从强制到自觉,是一个不断进化、演化的过程,后一文明以前一文明为基础,既批判又继承、既继承又发展,既摒弃又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削减野蛮,增进文明。生态文明是要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精华,同时推进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生态化;不仅要保护、发展、壮大农业和工业,而且创新了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农业,继承工业文明时期农业节约集约经营的优势,同时寻找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加工化的生态模式,注入生态理念,发展生态农业,即以生态农业取代石油农业,保存工业时期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又提升现代农业的生态价值、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在工业领域也一样,生态文明继承工业革命以来的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全球化等优势,同时应用生态观念、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低污节能、节水、节耗工业,促进工业生态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减轻、减少、降低乃至消除工业化与资源和环境的冲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生态文明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的过程和选择,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生态文明又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人类总结工业文明以来的利弊,面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态势(人类在掠夺自然又受到自然的惩罚),为着人类自己的未来而做出的历史选择。对生命的尊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都是人类自己的选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导者,也是关系处理得当与否的主谋者和利弊后果的承受者。因此,只有人的自觉、自节、自律、自控、自我调整,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生态文明。

2 生态文明与“五位一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这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明确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确立发展的整体观。在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文明,已超过工业文明,超越物质文明,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态文明并存、多态文明互促、各种文明汇合的新时代。“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发展总战略和总目标的高度,这既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既符合了中国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也顺应了人类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五位一体”体系中,强调的是系统性、不可分割性、完整性。五者中缺一不可,缺乏任一方面,不仅文明、社会发展不完善,而且还影响到其他的建设;任何一“位”出了问题,缺了位,都会拖“一体”的后腿,造成一体的缺残、跛脚。更重要的是,“五位一体”强调的是整体协调,同步推进;牵连到处理好五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要化解矛盾,寻找共同点、协调点,寻找“五位一体”最大的向心力、合力,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依靠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才能实现。因此,“五位一体”是科学发展观的新体现、新要求。

(2)层次清楚、循序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关系,虽然同等重要,但地位不相同、层次也不一样。经济是物质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是管理、制度、机制保障;文化是高层次的社会形态,是人们教育、行为、觉悟、习惯、思维、理念、理想的潜在与表达,是进入人们心灵的价值;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们追求的社会形态是公平、自由、平等、和谐。生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因此,前四位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前四位发展的归宿。同时,我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一个发展的顺序,先有经济文明,才有政治文明基础,有了经济、政治文明,才能进入到文化层面的文明,并形成全社会的文明及全新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在现阶段,是将其观念、理论、要求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共同推进。

3 生态文明与“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的第一要义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地球上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能起别的生物、物种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我们提倡保护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点就是保护生命。

是的,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生物生生死死,世代更替,在整个地质史上,出现过许多生物、物种乃至生态系统在自然演替中被淘汰,被消灭,但那是在有新的物种出现,新的生态系统功能承接,新的环境变迁,新的生态系统演替机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并且是一个漫长岁月的产物,短则几十万年、长则几千万年(如恐龙的灭绝),自然生态系统不会因某个物种的灭绝而改变演替的方向,不会使地球整个生命系统陷入绝境。

现代,人类作为地球物种演化的顶极,统治整个地球的生命,人类自身若不尊重生命,有可能在短期内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导致大量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化、弱化乃至消失。但是人类自身却无法拯救已消失的物种,也无能力创造新物种。因此,消灭与再生成为不对称的矛盾,灭绝与创造成为不对称的两极,最终只能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而实际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崩溃。

尊重生命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的重要标志和标尺。在尊重生命中,除尊重生物的生命外,重要的还有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存权、人格权、尊严权、发言权、自由权。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其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对人自身的尊重,对无辜杀害生命的谴责,对恐怖主义的谴责,对严刑拷打、逼供信的摒弃,对死刑犯的人道处置,对扶危救难和弱势群体的救助,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体现。现代人类先进的政治体系、法律体系、文化体系都提倡扬善抑邪,保护生命、保护尊严、防止暴力、废除屠杀,杜绝对他人生命、生存、利益、尊严的侵害。

为什么叫生态文明,而不叫环境文明?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问题,而是有其深刻的含义。虽然环境文明也需要,与生态文明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我认为,环境指的是物质体系,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支撑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人类乃至生物出现之前,环境就存在,生物和人类都是环境演化的产物。

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既包括环境,又高于环境,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生物和人类的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生物、生命与生存,最终是人类自身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态文明不仅含义更广、意义更深刻,而且主题更突出,价值取向更明确,责任主体更清晰,既强调了人类生态系统、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依托,更突出生命维护的责任;生态不仅关心物,而且关心生物,关心生命,以人为本,从而牵连到人类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乃至法律、行为管理等宠大的系统。所以生态文明更能概括、体现人类社会的特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

因此,生态文明源于生态学,又高于生态学;生态文明依托科学,又广于高于科学,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生命形态,一种生态系统特征,而且是一种社会形态,一种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生态文明倡导系统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优化循环、互利再生、文明共享、生命价值平等、尊严互重,是一种高级发展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理念、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模式。

4 生态文明与社会实践

生态文明虽然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是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而诞生的。但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文明尚未充分发展和实现,农耕文明、小农经济思维尚根深蒂固,社会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生态文明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传统污染依然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提倡和建设生态文明是否可行?回答是肯定的。在人类发展中,先进理论、观点、制度可以取代落后、不适应历史要求的传统。生态文明是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而诞生的,但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工业文明的优秀遗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当代新兴发展国家工业化的过程,可以少走弯路,减少生态代价,有利于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与时俱进。

先进的理念可以超越时空,具有人类普适性。古代的优秀文化、人类精华,至今依然光辉夺目;当代的先进思维、科学理念,可以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可以规范人类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利益集团的行为,具有无限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社会发展有没有正确的理念作指导,其后果会完全不同。

现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原因是(1)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和谐生活的必备要素,是幸福指数的重要参数;(2)我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资源浪费及资源制约、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不仅造成群众的强烈不满,而且正成为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急需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去克服;(3)我国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这是克服环境危机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文明社会的大好时机。由此,全面提高人民素质、生活质量、文明层次,生态文明建设正当其时[2]。

生态文明不同于“自然中心论”,也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发展,支持发展,但发展的取向是与自然协调,依托与自然的协调来支撑发展、实现发展的目标。因此,生态文明不是为了拯救地球,也拯救不了地球。地球有自己的运动、演化规律,人类左右不了,拯救不了;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拯救自己,善待地球归根到底是善待人类自己。因此,生态文明是善待自己与善待地球的统一[3]。

生态文明是一个认知问题,一个理念问题,一个理论问题,一个价值观问题,但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与亿万大众生活、生存、发展、享受等密切相关的问题,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一脉相承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认识它,了解它,同时更要在实践中将生态文明贯串始终。每个人、每个团体、部门、区域都应主动按生态文明的要求、标准,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头做起,逐步促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变被动为主动,变陌生为习惯、变监督为自律[4]。

5 生态文明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部署,这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萌芽、启蒙状态,对各级干部与广大民众而言,都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对其理论知之不多、认识不深、实践不足、经验不丰。在未来的实践中,又将受到各种挑战,引发各种矛盾,引起多元文化冲突,引起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乃至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认为,主要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文明的高要求,与人口低素质的矛盾。生态文明从生态出发,要落实到文明上。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的人口素质离真正工业文明都还很远,与生态文明就更不可同日而语。

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低文化、劣行为、陋习惯、旧传统,时常挑战文明的底线。近来曝光的滥杀野生动物,“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驾车”,“中国式随地吐痰”,中国式地铁、公交车上打架,连续不断的矿难等等,罚了又犯,犯了又罚,前仆后继,这何时得了,谁也没底。

(2)严峻的环境态势。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处于高危状态,保障饮用清洁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安全的食品,这些起码的文明基础一直都没充分保证。而粗放的高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体系至今也仍未得到根本改造,现在又处于加快发展的时期,追求GDP的高年增长率一直是地方政府决策的主导。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3)不完善的管理机制。生态文明要求立足长远,立足大局,立足可持续发展。但当前,许多决策者关心的是任期内的政绩、部门的利益,是立竿见影的行动。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滞后效应,恰成为各级干部“投机取巧”的可乘之机,造成了环境污染治理跟不上污染速度的后果。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期已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时间长度,何时能使环境污染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似乎还很难看到光明的前景。

(4)生态文明对各级干部提出新挑战。不仅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目标,带头践行生态文明,而且要引导群众建设生态文明,要处理好传统文化行为、理念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要处理加快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要有协调发展与生态、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能力。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与生态处于互利又互相牵制,互相矛盾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大课题、大难题、大挑战。应该承认,我们大多数干部不论在观念上、理论上、能力上、经验上,都还处于空白、半空白的状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对以上所述,我们必须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6 生态文明贵在行动

“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做了明确、具体的阐述,各地都应认真执行、落实。这里仅根据其精神,提出自已对贯彻落实的几点建议:

(1)以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创建为平台,促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与发展[5]。多年来,全国启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活动,不少省、市、县、乡镇都制定了生态建设规划,已有一大批生态乡镇和生态县通过环保部的验收,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或生态县考核指标的要求,一批生态市和生态省也正在按规划创建中。这些创建的地区都着力在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的关系上下功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空间布局、加大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建设宜居环境、普及生态理念、创办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等上下功夫,总体上与“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相衔接的,符合“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大”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对此前生态建设的肯定,也指明了未来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因此,依据各级生态建设规划的成果和平台,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高度,在总结、评估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既继承又发展,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又打开生态文明建设的局面,保持政策和规划的连续性,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基础、有平台、有抓手;使之真真切切能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紧结合,相互推进,共同发展。

(2)因地制宜,注重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全国一致的要求,是全国各地都应该认真执行、努力去实现的任务和目标,但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大,各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突出的矛盾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在这样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是同一个目标,但却难以做到同时达到同样的水平,更难以统一成某一、两种模式。因此,应该鼓励各地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需求的能解决问题、见实效、可操作的规划,特别要突出抓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民生与发展中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外区成功的经验可学习、可借鉴,但不照搬、不攀比,不搞突击、不做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这样,全国就可以在统一目标指导下,创立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真正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深入人心,融入社会,为群众所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

(3)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统一实施的战略行动,需要上下联动,由政府制定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具体部署,建立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体系和消费体系,建立优化的空间布局,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创立有利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等都需要由政府来主导、组织、实施、管理、监督。但同时,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成员共同践行的文明,只有全民参与,自觉行动,变成社会全体成员的共识及共同文化感受和行为,文明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让广大民众具有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十分重要,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广大民众实现公民的人生价值,同时实现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政治抱负与目标。

1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编辑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姜春云.必须坚持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11-29.转自北京:红旗文稿,2012,22.

3陈国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7-9.

4陈国阶.论人与环境关系的几个问题.中国环境科学,1995,5(3):50-52.

5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1-6.

陈国阶中科院山地灾害与环境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兼生态环境组组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环境评价与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山区发展战略等领域研究。曾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对策研究”,合作主持、完成国家下达任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主编《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第一作者的合著、专著11部,副主编专著4部。E-mail:chengj@imde.ac.cn

(接411页)白结合在RNA链上并形成一条线性的不规则病毒RNP。此外,还解析了体外重组的N蛋白和单链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类似于N-RNA复合物模型,进一步阐述该N蛋白结合病毒基因组的模式。该成果从分子层次阐述了正布尼亚病毒基因组的保护机理,为理解其生活模式和预防此类疾病做出重要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上。

遗传发育所植物着丝粒表观遗传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着丝粒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曾在植物中首次发现着丝粒的失活现象并初步分析失活着丝粒的调控机制。由于着丝粒的特殊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植物着丝粒的DNA序列暂不能直接用于植物人工染色体的构建。这也是植物人工染色体构建方法不同于人类等人工染色体的策略。为了更好地研究植物着丝粒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着丝粒是如何形成的?该研究组利用玉米三号染色体特殊材料,发现来自玉米三号染色体的片段可以稳定遗传并未检测到玉米着丝粒的重复序列(CentC和CRM),但具有着丝粒功能分子标记如CENH3和CENPC以及组蛋白磷酸化的信号。CENH3-ChiP-Seq分析结果表明,玉米3号染色体长臂上一段常染色质区域(区域大小为350kb)参与并形成了功能着丝粒,序列分析350kb区域含有22个基因,其中11个基因与CENH3紧密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上。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ursuit of Human Beings Development

Chen Guojie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Chengdu 610041,China)

Civilization is achiev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whi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form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fter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a five-in-one strategic layout,i.e.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us,the importance and the miss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affirmed i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ayout.Such affirmation conforms with the right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lines,fits the need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exemplifies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people-oriented”,actuates the abandon of non-civilized develop mode and social conduct,promote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untrywide,and elevates the civilization level in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eople-oriented,social practice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3年3月13日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