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
(宜兴214221)
清代的紫砂陶艺人陈曼生等文人雅士,他们将书画、诗词、铭文等艺术以陶刻的创作方式引入紫砂壶的设计中,大大丰富了紫砂壶艺术的生命力。后人不但能领略到紫砂壶的陶刻艺术之美,还能感受紫砂陶多元化的艺术品位。人们在欣赏紫砂壶的陶刻艺术时,与其说是欣赏一种装饰之美,不如说是一种体验艺术境界并得到快乐的过程,这是由于陶艺家赋予了陶刻高尚的品格或高雅情趣,使得观赏者领略了人生的某种感悟。清代陈曼生的“十八式壶”集合了我国的绘画、金石、书法、诗词、雕刻等传统艺术形式,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以陶刻技艺装饰壶身,使紫砂壶成为了有艺术生命的个体,这些内涵不同的紫砂“十八式壶”陶刻艺术,折射出壶艺大师陈曼生的艺术才情,以及他融入紫砂壶的人生感悟。
“十八式壶”出自陈曼生之手,他是我国清代著名的金石篆刻家、书画家,由他设计壶器造型与陶刻图样、杨彭年制造的紫砂壶被紫砂界的艺人们公认为经典之作。陈曼生制作的紫砂壶折射出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书法中的飘逸、诗词里的意境、金石的质朴以及绘画的空灵境界等元素,生动地融入陈曼生“十八式壶”的陶刻创作中,从而完成紫砂壶从工艺品上升到艺术珍品的自然转变。历来对紫砂壶的陶刻艺术进行创新的陶艺家不多,而以清代陶艺人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雅士们能够汲取彩绘、书法、诗文、篆刻等艺术的新鲜营养,并融入紫砂壶创作中,才使得紫砂陶刻的内容与内涵日益丰富、日益充实。陈曼生陶刻的壶铭切壶、切茶、切情,至今仍是紫砂界的标杆,目前仍未有人能超越。
紫砂壶的创作题材来源于大自然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资料,而紫砂壶的使用又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紫砂艺术说到底是一种俗化了的艺术,它既能使人赏心悦目,增加心灵的愉悦感,又可以融入人的感受,使生活多了一种趣味,这就是“禅”的趣味。陈曼生“十八式壶”多有涉及禅学内容的壶器题铭,近乎禅机偈语。例如“曼生壶”有一壶铭,上句是“笠阴喝,茶去渴。”(见图1)下句为“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弦外之音,是用这把形状像斗笠的茶壶,这功能是二,还是一了呢?此中玄机恐怕佛也无法解释。禅趣和陈曼生“十八式壶”的天然契合多有体现,如陈曼生所制壶的另一处壶铭,上半句为“青山个个伸头看”,下半句为“看我庵中吃苦茶”,青山与人的志趣契合,自然流露出禅趣,这是曼生制壶的一大创意。寄情紫砂壶,融情壶中,使紫砂壶器成为禅的艺术载体,这是陈曼生“十八式壶”的又一陶刻创意。
图1曼生壶
陈曼生把自己的审美观念表现在紫砂壶上,令人耳目一新。“十八式壶”的陶刻艺术锐意创新,一把一个款式。陈曼生“十八式壶”所铭刻的,无论是诗、文、画还是镂雕,都不是隐藏的,而是刻写在壶器肩部或腹部,所占空间也比较大,异常显眼。例如,陈曼生居然把署款的“阿曼陀室”、“曼生”、“曼生铭”或“曼生为七芗题”等字都刻在壶身最为醒目的地方,显得十分大气。此外,陈曼生不拘泥于传统紫砂工艺陶刻的作法,他将紫砂壶底部中央的部位盖上“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转移到类似壶盖里或是壶把下面的腹部这些比较隐秘的部位,这也是曼生壶的陶刻创意之一。正是清代陈曼生开创了紫砂壶的陶刻艺术装饰,中国传统文化的“诗、书、画”三位一体与紫砂壶的设计合为了一体,并促使宜兴紫砂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创意,是陶艺人的生存方式、人生态度与艺术准则,也成为紫砂壶中所容纳的艺术修养与机趣。陈曼生对陶刻艺术的追求,不拘传统风格的束缚,他将自我的心灵投射到大自然中进行观照自然界,并创造出大量不同风格的紫砂陶刻作品来。“十八式壶”作为曼生壶陶刻艺术的文化代表,其陶刻内涵与形式均传达恬淡的艺术享受,并安抚人们平息浮躁的心灵。中国文化历来就需要更多的创意,才能促使其发展并延续下去。曼生开创的“十八式壶”陶刻艺术,能使人在品茶的过程中欣赏到丰富的艺术创意,获得永恒而真实的艺术生命感悟,并能顿悟人生的价值。
[1]胡西林.是二是一,我佛无说.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J].2012(5).
[2]明川.丰子恺漫画选绎[M].海豚出版社.2012.
[3]周至禹.过渡——从生态美到抽象形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