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亮
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
■ 蔡亮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正款款而来,渐行渐近。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均按照市场供需定价,完全由市场调节。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起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迄今已经历了17年时间,碎步慢走,蹒跚而行。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年后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时隔两年,国家开发银行一马当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到了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于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全部实现市场化。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折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步骤。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渐次放开,银行存贷利率浮动也翘首以待。2003年之前,银行贷款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 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决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同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2006年8月,贷款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12年6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回眸我国利率市场化历程,不难看出决策者徐徐渐进、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改革思路,先是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毋庸讳言,17年利率市场化一路走来,进展缓慢,又走得吃力,主要因素是一方面改革平台难以搭建,2000—2005年期间,工、农、中、建四大行资不抵债,不良率高企,一度甚至超过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三个最受重创的国家——泰国、印尼与韩国,理论上已接近破产,因而无法担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任;另一方面“发射窗口”难以寻找,2005年以后宏观经济气候阴云密布,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启动四万亿救市计划,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多次被延缓。
如今中国银行业盈利状况趋好,如果宏观经济条件没有大的变数,利率市场化步伐不应再停滞。
7月19日,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答记者问时指出,从宏观层面看,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价格形势基本稳定,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有利时机。从微观主体看,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财务硬约束进一步强化,自主定价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市场化定价的金融环境也更为适应。从市场基础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成为企业债券、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重要基准。从调控能力看,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各类产品传导的渠道也已较为畅通。
而近几年来,银行业坐享非市场化的存贷差红利,靠国家政策保护生存,吃利差自肥,越吃越懒;长期依赖高信贷扩张、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既不利于调控流动性,又浪费大量金融资源,广受大众非议。因此,重启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再说,眼下金融改革面临三大任务,即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就难易程度而言,实施利率市场化,政策风险相对要小一点,也比较容易实施,还可以为后两项改革清障。
从国际金融市场来看,世界各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启动到完成,平均花费20年时间。同为发展中大国、同为新兴市场的印度,时间较长,是23年。若按印度的时间表粗略推算,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望在未来3~5年内完成,也就是2015—2017年。再考虑到中国要在2020年之前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在2015—2017年之间完成利率市场化,给人民币国际化腾挪时间,也是比较合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时间表。
紧盯利率市场化时间表,望眼欲穿,利率市场化只剩一步之遥,即放开存款利率管制。17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拳脚功夫,最终将凝聚于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临门一脚”。
犹抱琵琶半遮面,目前我国存款利率的浮动尚很羞涩,浮动区间的上限是基准利率的1.1倍。可是实际上,在金融机构之间的揽存大战中,以发奖金、发实物为诱饵,变相上浮存款利率已是行业内的潜规则,早就突破了1.1倍的上限。而发行高利率理财产品变向“揽储”、帮助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置换贷款等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竞争和信贷市场上的利率扭曲已经开始“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存款利率管制动刀。
存款利率的最终市场化,才能解决银行业高企的存贷利差问题,解决广大储户实际存款利率极低甚至为负的问题,解决国企民企融资饱饿不均的现状,从而解决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公正和公平定价的问题。
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深水区,是核心部位,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甚至有可能是最终压倒骆驼的那一根稻草。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谨慎实施、有序推进。
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要备好“救生圈”,构建“防火墙”,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须跟上。
首先,要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提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基准性,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眼下,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尚不能灵活调节市场供求,必须完善货币市场制度,把Shibor培育成为中国的基准利率。与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息率)相比,Shibor的基准性还不太稳固,权威性也在经受考验,其建设培育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比如中长端Shibor的交易基础仍较薄弱,报价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各层面对Shibor的认知度还不够,仍有必要加强推广。就金融机构本身定价机制而言,更需要见风使舵,精准地把握利率市场动态,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不至于在揽存大战中四顾茫然,束手无策。
其次,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固金融安全网,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经营失败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形成有效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在新一轮的银行业洗牌中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倘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必然引发银行揽储大战,同步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迫在眉捷。通过存款保险的方式,提供银行破产倒闭之后个人账户、企业客户存款安全保障,减少社会震荡。目前,我国银行出纰漏,往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埋单,承担个人债务清偿的责任,甚至还覆盖到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导致金融风险不断向上累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也可减轻中央和地方政府赔付资金的压力。据悉,为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的存款保险制度已完成顶层设计,年内将择机发布,关键是具体实施,要有可操作性。
最后,要同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理顺国内外货币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构建人民币平稳的流动性,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的金融市场和价格体系。
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两翼齐飞、双轮驱动才能保障“两化”平稳推进,才能预防海外热钱大进大出、扰乱我国金融市场,也可以保持人民币的稳定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