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新富使吃的艺术复活 “首先从10只老母鸡的卵巢中取出鸡油……”任何以此开篇的食谱,都可能让我觉得是一种浪费。在像我这样的人看来,食物的主要作用是果腹,马肉和其他蛋白质并无实质性区别。 但这是在中国,餐饮绝非小事,在最讲究饭菜的春节期间更是如此,各家吃什么菜要取决于每道菜与金钱、兴旺和长寿等词汇发音的相似度。当然,其他许多文化也崇尚在节日期间享用象征性的食品,但并非因为“火鸡”的发音与“兰博基尼”有相似之处。 在中国,食物和文字的关系从来都不简单。以鸡油为例,它直接源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随着中国的发展已超越将必胜客当作夜晚消遣好去处的阶段,越发富裕的企业家们正日益沉湎于来自书本的美食,各种异常昂贵的文学宴纷纷兴起,每名食客的餐费能高达1500元人民币。 “你必须使用鸡油,而非任何其他油料,因为书中就是这样写的。”著名“红楼宴”美食家居长龙在详细介绍“茄鲞”繁杂的制作步骤时表示,“对中国人而言,美食是一种艺术形式,就像作画和写诗一样。” 在旺季,扬州西园饭店每天提供四五场“红楼宴”,赴宴的富商被称为“儒商”:曾被“中国的肯德基时代”抛弃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今受到他们的追捧。饭店经理说:“现在的企业家确实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因为他们已周游各地并见过世面。他们正寻求独特的东西。”有时还会出现“鸭非鸭”或“鱼非鱼”的现象。这与(欧洲)牛肉汉堡中被秘密掺入马肉不同。在中国,这种现象完全合法:素食店制作看起来与鸭或鱼完全一样的菜肴,但实际却是由豆腐制成。所有人都为这种手艺叫绝。然而,即便中国食品不跟随艺术,也从未远离文学。扬州新开的一家馒头店就得到某著名书法家的题字称颂。麦当劳的麦满分是否曾享受过这种礼遇?▲(作者帕提·沃德米尔,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