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会战地球站(四)─江苏省四机部联合研制国际卫星通信地球站

2013-02-21 09:40
卫星与网络 2013年4期
关键词:部长

救急冷参放及其他

此后几天,工作有序进行,殷纪芳、黄海良、厉顺宝、施明恒、徐华盛等执行操作,把冷机-参放-泵源一体组件、冷头与参放、气缸与活塞、盖板密封法兰、泵源稳幅电路板和加热器等一一分解,细心测绘和记录,认真清洁,隔尘摆放,未出现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还检出泵源恒温电路一只烧坏的电阻,排除了一个隐患。完成后,做了回装和保养,让冷参和致冷机恢复正常。

兴师动众的拆解测绘,除借用日站致冷机试验自己的参放;同时用它做参照物,比较自己的产品与日本产品有什么差异和利弊;再根据日本致冷机的载荷量、真空容器与冷头尺寸,调整自制参放的结构与连接装置。

这段工作一结束,924立即整合力量,全力投入更改、加工、试验。7月下旬回到南农,开始最后阶段的冲刺。

会战之路不平坦

1974年2月,发生了著名的“蜗牛事件”。人们自然联想到,按intelsat-4标准研制地球站是不是爬行,还干不干。“蜗牛事件”对会战任务如一次地震,所幸被层层减震,未造成颠覆性破坏。

1974年7月初的一个下午,参加四机部计划会回来的段俊在电子组宣读了王诤部长给中央政治局一份报告,并解说报告的起因:某单位3个同志联名写信给周总理,状告王诤部长在江苏搞国际卫星通信地球站会战是爬行,违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总理批示王诤对他们的意见作答,并向政治局报告。

王诤在报告里反驳了“爬行”说法,将国内和国外通信事业作了比较后,详陈先攻intelsat-4标准地球站的意义目的,突出军民结合、民用为主、面向国际、兼顾国内国际通信等原则。报告说理清晰,逻辑严密,态度中肯衷肯,连江青都无话说,表示支持。王部长又过了一关。

除了上层协调和意料外的矛盾化解,还有部与省的诸多协商协调。条块合作干地球站,双方高度一致。但会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新事业的起步。未来的发展放在央企还是地方企业,放在一个单位还是另搭摊子。如果建一个有实力的卫星通信研究所,由谁建,谁管,都涉及资源和权限的分配。

开始时省部领导和李元如、段俊,都倾向于筹建中等规模的卫星通信研究所,逐步壮大。王部长也支持,总体组更欢迎。做了方案、框算和初步规划。但向前推动时遇到许多困难,从头开始建新单位难应会战之急。王部长、四机部核心组和李元如有了新想法,放在714总装。

总装定在714厂

经过多次沟通、商讨、博弈,仍难找出一个各方都接受的方案。此时,王部长对找他汇报的蒋正阳、陈祥兴说:“你们看怎么办?要不给你们五百万,你们来办卫星通信研究所如何。”

两人考虑之后,都认为没有这个能力。

在各种客观困难下,建所方案被搁置。王部长最后决定依托714建总装厂。挂两块牌子,714厂内按一个设计所或分厂建制,对外叫地球站总装厂。

省部达成共识后,1975年2月19日上午,李元如、段俊和714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冯致远在电子组会议室召开总体组全体人员会议。段俊传达上述决定,并明确今后总体组的日常工作由714领导,电子组设会战办公室,管计划调度和协调。

冯致远表态,欢迎大家到714。并拨出刚建成的、厂里最好的大楼给地球站研制组使用。还表示尽全力做好服务,“不分内外彼此,一碗水端平,一律平等对待” 。

李元如从路线斗争高度,强调研制地球站的重大政治意义,动情地说,“同志们哪,等不起呀,毛主席82岁了,周总理离80岁也不远,王部长60有6。这些前辈寄托我们多大的希望!等我们的地球站带出国访问哩。我们一定要为毛主席争光,为周总理他们争气!”

会后,冯志远拄着拐杖,在王勤南搀扶下上到总体组的二楼办公室,召集总体组党支部委员和组长们座谈。

冯致远也是老革命,714老厂长,在战争中一条腿受伤致残,李元如调升后他接任党委书记,还兼着厂长,是有实权的党政一把手。

1975年2月末,总体组搬入714厂新建办公楼,随即调整了党支部,714派刘祥林任支部书记,副书记王勤南,组织委员汪继忠、宣传委员鲍厚俊不变,青年干部吴为民协助党务。王勤南为行政一把手,蒋正阳、陈祥兴为副,分管技术。

进厂后,总体组办公环境和条件有所改善,冬天不再担心无煤取暖,人多跑远路可以要车,联试联调中遇到小加工和价值不大的元配件,不必回承制单位取,可以就近解决。更大好处是不再随省政府机关,有较多时间精力投入工作。

在714办总装厂不是一帆风顺的。此时领导总体组和会战全局的不只是李元如、段俊,又增加了一位重量级的冯致远。人们说他们是三驾马车。三位都是老革命,都是大企业党政一把手,都有一票决定或否定的权力。“三驾”齐力无夹角,拉力威猛,工作顺畅高效。发生分歧或“驾”间偏离,便有阻滞,效率打折。总装厂负责人王勤南感受最直接。

4月9日,李元如接王部长秘书电话,告知部长生病住院,还一直记挂江苏(地球站)总装厂未落实,彩色显像管生产线进展不快,经常通宵失眠。李元如马上通知段俊、冯致远,三人一起找彭冲、许家屯,报告王部长的忧虑,请批准把南农一幢约6千平米的空置教学楼明令拨出,作地球站总装厂办公与实验用楼。

四月中,李、段、冯赴北京,向王部长汇报。月末,冯致远高高兴兴地向总体组传达他们仨看望王部长的情况,重点是部长的几项决定:“总装这一摊对外就叫714分厂,内部按一个设计所安排,人数扩充到100,先在714抽调,专业不够,从各厂抽调。同时,毛主席批示,卫星通信由四机部总抓。四机部内由李兆基副部长分管;会战各单位任务分工不变,长期保持;中央估计战争不可避免,因此沿海大城市不再建大单位、大厂,充分发挥现有单位潜力。”

但不少从其他单位借调到总体组的同志受到很大影响,他们在原单位是骨干,临时家是电子组。电子组成为正式省级政府机关后,大家期待卫星通信研究所是新事业的舞台和归宿。现放到一个厂,平添许多变数。于是有人回原单位,有的另谋出路。

奋力攻关协同作战

会战各单位都建立了技术人员、熟练技工和领导干部三结合的攻关组,单位内按头等工号安排任务。紧急时,不分昼夜,不计报酬,全力以赴。

承担天线馈线、低噪声接收和大功率多腔遭调管与发射机等微波分系统任务的都是军工单位,都是新课题,新品种,许多工作要从头做起。

⑴ 天线与馈源

14所承担卡赛格伦天线、馈线、精密跟踪分系统的研制。

卡赛格伦天线由主反射器、副反射器和馈源三部分组成。主反射器为修正旋转抛物面,似一口直径10米的白色大锅,口径面积78.5平方米,是全站体量最大最抢眼的设备,也是地球站的门面和标志。

地球站的天线须具有低旁瓣、高增益、高效率等优质性能。为满足指标要求,钱继曾推演了卡富格伦天线主反射器修正曲线的数学模型,用长沙工学院的计算机算出详细数据。附属工厂根据计算结果设计、制作了模具,派卡车送到陕西阎良飞机厂,用飞机蒙皮拉伸机拉出主反射体各分片的模件,再运回南京装配校准,往返七昼夜,行程近三千多千米,赢得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变张角喇叭和90°移向器是馈源链的关键。王典成作了多种努力,工艺师、技工密切配合他的构想,反复琢磨压铸、焊接和组装工艺,保障了这一关键的突破。

在做天线增益等性能指标测量时,所长张实风、总工程师周文盛同钱继曾、王典成、沈志达、庄志远等通宵达旦,在紫金山南麓的临时场地反复调试,测量。

由于攻关组的艰苦努力,历无数次的更改、校正、试验,终让保证天线抛物面的均方根误差小于0.7毫米,效率高于75%,超过国际INTElSAT-4对移动站天线的要求。

为保证质量和工期,四机部商请国防工办和三机部,动用航企101、113和172等厂的加工力量,同14所密切合作,为完成任务提供了保障。

⑵ 五腔速调管

彭 冲

以微波电真空功率器件见长的772厂,担负大功率发射机心脏——五腔速调管的研制任务。厂内组成以副总工程师谢启元为首的突击队,在本厂较好的阴极、电子枪技术基础上,对大功率速调管的制作工艺技术、阻抗匹配和输入输出端口的设计等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充分利用本厂的设备系统和测量手段,逐步掌握了精细零件的加工、焊接与密封工艺,多腔频率的装定和统调技术,按期完成了KF114和KF115两种速调管的制作任务,交付720厂使用。

⑶ 固体微波器件

14研究院下属的1425研究所(简称25所)是颇有实力的固体微波器件研究所,地球站几个微波分系统使用的高Q值变容二极管、体效应管、变频管、检波管、泵源振荡器等,几乎都由这个所提供和研制,还担负低噪声接收(LNR)分系统副通道常温参放的研制。一线技术人员陈克金、陈扬徽、罗运生,特别是所领导郑林、李经纬,科技处长刘剑锋等克服困难、有力配合,保证了这些关键器件和分机的提供。

⑷ 低噪声接收

低噪声接收(LNR)是地球站另一难度较大的分系统,包括冷参放和常温参放及深冷致冷机、相关配套设备等部分。冷参的最重要装备是Gifford-McMahon(GM)循环致冷机,还有具超低温性能的变容二极管、环行器、毫波泵源等。参战与协作单位有924厂、25所、23所、898厂、768厂、772厂、511厂、307厂、苏州化工机械厂、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科学院计量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是牵扯面最多的分系统。

1975年7月下旬,924厂攻关人员带上参放、自制真空罩、工具、器材、仪表和行李铺盖到南农田中站,开始新的一役。大量工作是致冷过程中的抽真空、检漏、补漏、修磨接口,让参放和泵源瘦身减磅,把致冷机的负荷减至最小等等。

排除漏隙前,花十几小时抽不到10-4乇(量级),边抽边漏。排除了漏隙,致冷机正常后,也要5-7小时,才能降到12-15○K。一旦启动压缩机致冷便不能间断,昼夜值班。日夜连轴最多的是殷纪芳、黄海良、朱学棋、舒云台、陈金益、蓝序超、吴在贵等。主持攻关的设计所副所长唐正荣也常干通霄。他们要紧盯、记录参放、泵源、致冷机的每一点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关连,琢磨改进措施。

会战又像一场竞技,即使有这么大的付出,冷参仍落在各大关键项目之后。不仅领导着急,也牵动一厂人的心。职工很关心冷参的点滴进展。当时南京没有环城公路,从北郊的924厂到东郊南京农学院,要走个直角经市中心再往东,单程三十几千米。鬓发已斑的王副总,一次没要到车,便骑单车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蹬车两小时,才到农学院。

经过一个炎夏的鏖战,至9月下旬,冷参状况最佳。增益、带宽、噪声温度都达标,波形也好,顶部变动不超过±1db。试验时,参放设计师殷纪芳等与环行器设计师王德仁、高优质变容管设计师陈克金、泵源振荡器设汁师陈扬徽、徐华盛等密切合作,反复琢磨参放、泵源、环行器和变容管等关键元器件在常温和超低温下的变化趋势,摸索改进方向。

但月末做第八个回合时,最佳状态却不复现。于是关机回温,取出参放测量,发现第三级失效,说明前路仍艰辛,所幸见到了曙光。景厂长下令,国庆好好休息,节后再战。

⑸ G-M致冷机

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研制的G-M致冷机,也是一个小系统,由氦介质G-M循环致冷机、压缩机、膨胀机、金属密封软管等构成。G-M循环致冷是面世不久的新概念。学校采取多专业合作、优势互补办法,由机械制造、热工和电真空三个专业资深教师季士良、范赓申、施明恒、赵开涛、许为民、任家申等组成攻关团队。

为统筹资源,校方成了攻关协调小组,科研处长燕壮烈任组长。为方便协作,在攻关组上又成立攻关领导小组,组长是统抓全校工作的工宣队长、924厂原党委书记张维,成员有学校相关职能处处长、系主任等。

精密加工设备和技术是学校的缺项。电子组商同省国防工办、机械局对关键件的加工制作做出安排。确定511(南京金城机械厂)、307(晨光机器厂)、苏州化工机械厂等担负膨胀机、致冷机气缸、金属丝网、密封软管和压缩机的加工与研制。

在外协配套任务中,氦压缩机由苏州化工机械厂承担,也要从头开始。如果等压机出来再试冷机,就像冷参等致冷机一样,赶不上趟。为加快进度,他们自己动手,用普通压缩机改装,做出了性能不错的氦压缩机。1975年10月29日下午,改装的压缩机与致冷机联试,顺利降温到15-16K。

发射机、上下变频、调制解调 担负发射机分系统和上下变频器试制任务的720厂对大功率速调管放大器及其水冷设备和监控与保护电路都比较陌生,714厂和734厂技术人员也是第一次接触宽基带电视图像和电话基带的调制解调技术、监视控制技术、回波抑制技术和伴音载波技术。要学习许多原来不懂的知识。面对元器件、仪表测量设备不全、加工条件不适应的现实,探求新途径、替代办法和补救措施。他们的三结合小组常在绘图板前、机床旁边处理难题。经过不断努力,使各项性能指标最终都达到了设计要求。(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部长
部长通道:从“躲”到“等”新气象
牌子问题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丝绸之路旅游部长
解脱
文艺评论家与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