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家具”一词据《词源》和《现代汉语大辞典》载,“家具”就是“家用的器具”。据《家具设计基础》一书的作者、知名家具设计师朱小杰先生之理解,“家用的器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家用”,与家庭、家居生活有关;其二是“器具”,是供人使用的一种物质形态的东西。因而在论述家具的概念与定义之前,还必须了解有关家、家庭、家居生活的相关概念。
从词义上说家和家庭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不同是一个人也可以有他的“家”,那就是他本人和属于他的房子,出租屋也行。而家庭则应包括2人以上的家庭成员所构成。知名学者赵鑫珊先生在他的《建筑是首哲理诗》中断言:
家=屋+屋的主人
屋是生存的必须,是生理的必须,处在最低层,仅次于饥和渴。家是生命的必须,是心理的必须,处在最上层。
在《家·中国人的家居文化》第二卷“家居和家庭”中,贾楠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家”,这个字同时指“房子”、“家庭”和“家人”。下面是他对“家”字的理解:
“家”作为一个表意文字,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一只猪在一个屋顶下的情景。
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家”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一群具有某种亲缘关系的人聚在一起“从一个锅里吃饭”。也可以指喻意,共同分享收入,比如通过养猪积聚财富。此外“家”这个字还暗示了所有家庭成员住在同一屋顶下的房子里。而且这个字还说明,“家”不仅是个生产单位,比如一起“养猪”,而且还是个消费单位,比如一起“吃猪肉”。
人类之初并没有家庭,家庭的出现,进步与发展,与两性关系、居住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禽兽多而人少,为了生存人们必须群居,以弥补自卫能力的不足。所以那时没有任何形式的婚姻与家庭,在两性关系上没有任何形式的限制,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可以发生性关系,而且没有固定的两性关系,是群居而杂婚。后来各种各样的婚姻关系都是从这种原始状态中产生出来的。通过人类对两性关系的限制便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婚姻与家庭。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婚姻形式决定家庭形式。
古人类学家L.H.摩尔根就发现了相互联系的五种家庭形式:①血缘家庭→②普那路耶家庭→③对偶家庭→④家长制家庭→⑤一夫一妻制家庭。
血缘家庭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关系,是以兄弟姐妹之间的互为集体配偶的婚姻;普那路耶家庭进一步排除了嫡亲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偶家庭则更进一步排除同姓族内的婚姻,而逐渐导致族外婚流行;原始家长制家庭是在推翻母权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男子独裁制的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则一直延续至今,是最完美和进步的家庭。
今天,西方庄园式的大家族不复存在,中国巴金先生笔下的四世同堂的《家》也不复存在。当今年青一代结婚后都追求独立的爱巢,那怕是“蜗居”也不放弃。一对夫妇带一个小孩的家庭普遍存在。同时离异的单亲家庭,不要后代的“克丁”家庭也大量存在。因为老人可以帮助带孙子辈,因此三代同居的家庭也普遍存在。
有了家和由不同家庭成员结构构建的家庭,自然就要有相适应的居住空间相适应,以便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而家居生活的正常展开又离不开相应功能的各类家具的帮助。
《雅典宪章》将人类的生活划分为三部分,即日常生活、劳动与游憩。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吉阪隆正先生提出了生活的三种类型。即把包括坐、卧、睡眠和小憩的休息;包括吃、喝、哺乳的饮食;包括大小便、洗漱、沐浴的排泄;以及包括性交、妊娠、分娩的生殖共同划分为第一生活。把包括洗衣、做饭、清扫、育婴在内的家务;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劳务;包括买卖、搬运、贮藏在内的交换以及消费共同构成了第二生活。而将包括文学、书画、造型在内的表现;包括艺术、科学在内的创造;包括体育、娱乐、旅游在内的游戏;以及包括哲学、宗教在内的冥思共同构成了第三生活。
在这里,居住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供家庭成员进行三类生活的场所。但人们在居住空间展开正常的生活活动还必须借助家具功能的发挥方能得以完成。或者说家庭成员只有通过家具的使用才能进行各项生活活动。正如赵鑫珊先生所说,家具是人与建筑的一个中介物,人不能直接利用建筑空间,他们需要通过家具将建筑空间消化,转化为家。家具是将建筑空间转化为家的必要条件。因此家具是人和家的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没有家具的家,至少是个严重的残缺。
家具与人的三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第一生活范围内,人们要坐、躺休憩就必须有椅凳,要舒适地坐和躺就得有沙发,要睡眠就少不了床,要体面地吃喝就必须有餐室和餐台椅;要排泄、沐浴、洗漱就必须有卫生间和卫浴家具;人类要做爱、繁衍,进行人类本身的生产,也得依靠私密空间卧室和床。特别是城市的人更是找不到月光下野合的场所。
在第二生活范围内,人们要做饭就得有厨房和灶台,要整理炊具和餐具就得有厨柜和餐具柜;要收纳整理衣物就得有衣柜;要更衣化妆就得有梳妆台;要育婴就得有婴儿和儿童家具;要做手工就必须有工作台和相应的工具;要在家里办公就得有SOHO家具及其办公设备。
在第三生活范围内,人们要学习和写作就得有书房、写字台、书柜等书房家具;要作画就得有画室和画室家具;要旅游则要涉及到酒店客房家具、公共餐饮家具、休闲酒吧家具等。当然有些家具超出了家用的范围和家居生活空间。
显然特定的家居生活活动必须有相应的家具配合。如果说建筑空间设计对家庭居室的功能作了意向性的规定,但不同的居室功能还得不同的家具配置才能真正实现其规定性。没有床的卧室就说不上是真正的卧室,日式榻榻米和中国古代的席也是简化了的床。没有沙发和茶几的客厅也显然不是真正的客厅。即使是原始形态的家具,比如说古代的席,古人席地而坐,席的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类似长沙发,短的坐一人,类似单人沙发。席在古代就是客厅家具,所以登堂必须脱屦,以示礼节。同时席下铺筵,筵同样是席,只是比席长大些,席加在筵上供人坐用。席在古代对居室功能同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说家具就是“家用”的器具,那么古代的皇宫,中世纪的教堂,当代的办公室、酒店、学校、医院、车站、空港的家具就大大超出了家用的范围。显然这一定义是不严谨的,仅仅是字义的解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字解释并不能概括家具的全部含意。
对“家具”一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民族特征、生活习俗和发展过程的差异,对家具的词义有不同的理解。英文家具——Furniture,源于法文中的fourniture,是装备、设施的意思。而欧洲其它国家的语种,德语的家具是Mobel,法语是meubel,西班牙语是mueble,意大利证是mobile等,都源于拉丁语中的形容词 Mobilis,意思是可移动的。
西方家具词义的源头不妨从欧洲中世纪家具的短缺,家具功能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居空间的多功能性和搬动的频繁性等历史背景而加以联系就不难理解了。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托德.黎辛斯基(Witold.Rybczynski)教授在他的《金屋、银屋、茅草屋》(Home)一书中多处描述了欧洲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的家具特征。
中世纪大多数平民家里几乎没有家具,用品也寥寥无几。即使是自由城镇的居民,他们的居住也往往与工作两者结合在一起,房屋的主屋是一个店面,如果房主是工匠,主屋就是一个工作区。居住区不是我们想象的由几间房组成,而是通直的一大间、厅堂、烹饪、进餐、娱乐、睡觉都在这这里,家具贫乏而简陋。衣箱既用来贮物,也作座椅之用;较不富裕的家庭还把箱子当成床,箱内的衣物则作为软床垫。长椅、凳与可拆卸的台架是当时常见的家具,甚至床也可以拆卸。直至中世纪末才有了大床,床同时也是坐具。中世纪家庭成员众多,除了亲人外,还有员工、仆役、学徒、友人、被保护人等,成员达25人以上并不罕见。在中世纪无隐私可言,一间房内通常摆几张床,而且一张床通常有3平方米,要睡几个人。维尔大床(the Great Bed of ware)能让四对夫妇舒适地并排睡在一起,而且彼此不至于相互骚扰。西方的家具(furniture)被解释为装备、设施还是比较贴切的。
在中世纪也谈不上真正住在家中,只能把家当作栖身之处。权贵之士仍有多处住宅,他们经常旅行或走亲戚。当他们离家外出时,他们会卷起绣帷,带上衣箱,将小床折叠或拆卸,然后带上这些东西连同随身细软一起上路。拉丁语系中的家具(Mobilis)解释为可移的物件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的住宅没有专用的浴室,只有木制大浴盆,象其它家具一样也是可以移动的,可同时供几个人沐浴。洗浴是中世纪的一种社交仪式,通常是婚礼与宴会喜庆活动的一部分,伴随当众洗浴进行的还有谈天、音乐、吃喝,当然,不免还有做爱。与其说是浴盆,不如说是一种多功能的设施。
家具贯穿人类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先人的一垛泥土、一块石头或一个树桩等最原始的座具形态,到豪华威严的御座,再到当今高雅舒适的沙发,都充分显现了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家具以其独特的多重功能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具也永远处于不停顿的发展变化之中,家具不仅表现为一类生活器具、工业产品、市场商品、艺术作品,还是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的象征。
①从商学的角度定义家具或从直接功能定义家具,家具是人类衣食住行活动中供人们坐、卧、作业或供物品贮存和展示的一类器具。当然,人类的衣食住行活动还应包括为生存而展开的室内生产作业和社会交往活动。
②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家具,家具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必不可缺的一类器具与设备。不同的生存状态有不同的家个与之适应。
③从建筑学的角度定义家具,家具是建筑环境中人类生存的状态和方式,家具演绎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建筑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
人类生存方式的进化与转变促进了家具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而家具的存在形态又决定了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这便是广义的家具概述。
[1] 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 赵鑫珊.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 (美)那仲良等.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 张宏.性·家庭·建筑·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胡德生.中国古代家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胡景初.隐私、舒适与安全——家居文化漫话[J].长沙: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