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瑜,陈永群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100)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颅内血肿的常见现象之一,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我院在治疗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经验,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2012年间收治的2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外伤包括车祸8例,暴力击打7例,坠落伤5例;外伤部位位于顶枕部患者11例,位于枕部患者4例,位于颞顶部患者3例,位于额部患者2例;入院时,对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其中轻度昏迷(13~14分)4例,中度昏迷(9~12分)8例,重度昏迷(3~8分)8例。
1.2 方法
1.2.1 临床症状:患者因外伤入院后,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头晕、神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严重患者有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表现。
1.2.2 辅助检查诊断:颅脑CT是临床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辅助检查之一。患者入院时,行颅脑CT检查,检查时间不超过受伤后2 h。由于病情的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颅脑CT检查,其中受伤后6 h、12 h、24 h固定检查一次。
1.2.3 治疗方案选择:常规处理包括给予脱水利尿、活血、化瘀、降低颅内压等处理[1],必要时可以安排开颅手术,对合并脑疝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
1.2.4 预后评估: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其中5分为恢复良好,代表存在轻度缺陷,但不影响正常的生活;4分为轻度残疾,代表身体有残疾,但生活可以自理及参加部分劳动;3分为重度残疾,代表患者身有残疾且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需要特别关照;2分为植物生存,代表仅保留最小反应,如苏醒时睁开眼睛;1分为死亡。本次研究对象的20例患者中,8例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死亡率为15.0%,生活能自理人群比例为60.0%。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反复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平稳期,突然发病,病势发展非常迅速,稳定期一般不超过24 h。颅脑CT的检查结果显示,颅脑顶部轻微损伤患者3例,脑挫伤患者17例,CT显示阳性患者85.0%。其后多次颅脑CT检查,7例患者在6 h阶段被检出,9例患者在12 h阶段被检出,3例患者在24 h阶段被检出,另有1例患者因24 h后突发症状即时 CT检出。CT显示阳性患者95.0%。
对本次研究对象的20例患者,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预后评分,8例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死亡率为15.0%,能生活自理人群比例为60.0%。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临床指的是初次CT检查未发现血肿,但在之后的CT检查中出现血肿,或在原未发现血肿的部位发现血肿,是颅内血肿的常见现象。本次研究中对患者临床表现的观察中发现,经过一段稳定期后,突发意识障碍,昏迷加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另外,DTIH发作前稳定期一般不超过24 h。对DTIH的诊断并不复杂,确诊需要对患者多次颅脑CT跟踪观察,尤其是发病后24 h是DTIH的高发期[2],需要固定时间CT检查,本次研究对患者受伤后6 h、12 h、24 h固定检查一次,期间发现阳性指征19例,对DTIH的治疗起到预警作用,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对DTIH患者,颅脑损伤程度是对病情影响最大的因素。颅脑损伤可能造成的血管破裂,是引发颅内血肿的基础。治疗DTIH首先要控制颅内压,常规治疗中的脱水利尿剂、活血化瘀药和手术减压,都是控制、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对于病情较轻的DTIH患者,仅依靠常规处理就能控制病势,而强行手术治疗不但增加危险,而其骤减的颅内压可能对已经压缩止血的血管裂口重新裂口,造成二次出血。必须要进行手术处理的患者,手术应尽快进行,长时间颅内高压,不但是一项危机因素,同时对颅脑功能也有影响。DTIH的预后效果并不理想,有文献称,发生DTIH的患者,死亡率在20%以上,本次研究中死亡率为15.0%。能生活自理人群比例为60.0%,略高于上述文献。
综上所述,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常出现反复,且预后不良,因此对颅脑外伤患者在24 h内应多次行颅脑CT检查,以排除DTIH的可能性。提早发现DTIH,是提高预后的有利因素之一。
[1] 邹 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6例诊治体会[J].医学综述,2009,15(8):1275.
[2] 李奋强,李松年,韦 刚,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6例救治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5):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