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明,武延安
(1.甘肃省农牧厅,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 兰州 730030)
甘肃省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汉、藏、蒙、羌等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药材产业[1~2]。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多年位列全国第一,道地中药材产量在全国市场所占比重较大,中药材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2009年甘肃省政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以来,中药材产业在优良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栽培、原产地保护、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加工、包装储藏、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优势产区,建成了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形成6个区域性专业市场,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经营规模迅速扩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中药材产业对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突现。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而且呈现规模化发展的势头。2011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8.547万hm2(不含枸杞约2.000万hm2),产量约61.9万t,产值约50亿元。2012年全省药材种植面积21.120万hm2,产量达75.94万t。主产区集中于定西和陇南两市。全省有18个县(区)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在0.333万hm2以上,被列为全省中药材产业大县。其中陇西、岷县、渭源3个县每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333万hm2,武都、宕昌、漳县3个县(区)每年药材种植面积达0.667万hm2以上。
岷县、渭源、陇西、西和及民乐县分别获得农业部“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板蓝根之乡”的称号。全省有3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定,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证。有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礼县铨水大黄、西和半夏、文县纹党、华亭独活、华亭大黄、民勤甘草、武都红芪、瓜州枸杞、靖远枸杞等13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甘肃省已查明药用植物、动物、矿物资源1600多种,其中276种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占全国363个重点品种的76%。现集中连片人工种植的药材有50多种,其中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有18种。2011年全省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冬花等“十大陇药”种植面积约14万hm2,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68%。甘肃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居于全国第一,尤其是道地药材品种规模化种植优势明显。其中,当归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85%,党参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0%,黄(红)芪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50%,柴胡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40%,板蓝根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0%,枸杞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5%[3]。陇西县和宕昌县分别建成了代表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品种示范园区,岷县和宕昌县还建成了中药材博物馆,以加强中药材科技示范和中医药文化宣传。
甘肃现有6家中药材专业市场,包括陇西县文峰中药材市场、陇西县首阳中药材市场、岷县当归城、渭源县渭水源药材市场、宕昌县哈达铺中药材市场及兰州安宁黄河药材市场,年交易量100万t,交易额90多亿元。由于陇西气候干燥凉爽,基础设施较好,仓储管理成本低,运销服务便利,因此成为我国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天然仓库。在陇西、岷县、渭源市场,有惠森药业、中天药业、甘肃当归城等1 000 t以上的现代仓储物流企业23家,静态仓储能力30万t,仓储品种320多个,周转仓储能力100万t以上,吸引了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中国药材公司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仓储中转基地,陇西已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北方大宗中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其中一些道地药材如柴胡、大黄、板蓝根、甘草、当归等品种交易量占全国的50%以上。并已建成中国药都·网上陇西、惠森药业、中国当归网、甘肃道地中药材信息网等中药专业网站13个、中药材专业协会和货运信息中介组织60多个,发展运输专线30多条,运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甘肃产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纹党、甘草等道地药材,主要销往东南沿海的广州、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并通过当地医药流通企业,转销往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市场。
甘肃道地药材初加工发展迅速,中药材年初加工量约15万t,加工产值约19亿元。全省有70多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获得国家GMP认证。全省有88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其中超过一半分布在定西市。陇西效灵、伊真堂、一方、中天药业和岷县康达等5家企业已进入中药材浸膏提取和精深加工领域。在陇西、岷县、渭源等主产区,还涌现出了如首阳镇首阳村、岷阳镇南川村、梅川镇店子村、会川镇西关村等一批中药材加工专业村。加工品种不断丰富,加工技术趋于规范化,加工规格渐趋标准化,产品种类涵盖原药材、土特产、煲汤料、切片(块、丁、段)、常规饮片、精制饮片、超微粉、袋泡茶、口服液、浸膏、精油、护肤品、饮料、保健食品等。
与此同时,甘肃中药材深加工也有了长足进步。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引进了千金药业、丽珠集团、奇正藏药、一方制药、神威药业等22家中医药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总投资达39亿元。一批药材精深加工生产线迅速建成投产,项目涉及标准化种植、药源基地、仓储物流园、生物有机肥、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标准物提取、精油萃取、中成药制药、药渣循环利用、养生保健饮品及化妆品等多个方面。2011年,甘肃医药行业资产规模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奇正藏药、兰州佛慈、独一味为中国A股上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单品种超过亿元的产品9个。
甘肃高寒、干旱、贫困地区多,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村经济基础条件薄弱。但这些地区的生态条件却非常适合发展中药材种植,山区群众也有栽培利用中药材的传统习惯,中药材种植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全省中药材种植13.333万hm2以上的重点县,农民种植药材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例如,宕昌县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8年的55.6%提高到2011年的60%,其中阿坞乡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以上;岷县由2008年的54.5%增长到2011年的61%;渭源县由2008年的28.7%增长到2011年的40%;陇西县由2008年的35.4%增长到2011年的40%。随着药材价格上涨,销售收入倍增,农民盖新房、搬新家、添置新农机具等比比皆是。
2012年2月,由甘肃67家医药企业加盟在兰州成立了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重点方向是在加速甘肃药企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创立维护陇药品牌、加强市场推介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牵头作用。甘肃中药材产业科研开发也具有一定基础,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和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共同形成了甘肃省药物研发基本格局,其中已经建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陇药工程技术中心也已批复成立。定西市也与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组建成立了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研究中心、定西市当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定西市党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中医药研发机构,产生了一批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
依托省内外大中型制药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围绕传统主产区,建设高水平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现有种子、种苗繁育生产经营企业和专业大户,通过加强联合,培育龙头,推动种子、种苗工厂化集约繁育和熟地育苗,提高集中繁供比例。依托基层农技部门,加强新优品种示范推广。加大种子、种苗市场监督管,规范交易行为。积极探索新型民企合作经营机制,化解企业和农民种植药材的风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药源基地稳定,药材品质提高,质量安全可靠。加强投入品监管和产地环境治理,推动中药材安全生产。
依托区域中心市场,优先建设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开展中药提纯和保健产品生产。依托大宗药材原药生产基地和集散市场,加快建设陇西首阳、渭源会川和岷县西川3个药材加工园区,建设优质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扩大现有饮片企业生产规模,提升全省中药材产地加工比例。鼓励企业积极开展GMP认证和扩大产能,重点生产精制饮片和保健产品。依托大宗药材主产区和药材加工专业村、加工大户,建设原料药材加工基地,形成特色中(藏)药饮片生产及原药加工处理企业集群。积极鼓励小微企业和加工大户加强联合,提高中药材产地加工的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逐步取缔家庭作坊式药材加工。
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建成陇西中药材区域中心市场和重点产区集散市场,配套建设现代物流业,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标准化贮藏库和交易功能区,扩大仓储容量,增强调控能力,提高交易效率。加强药材质量监督、市场监管、信息网络和运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道地药材外销和出口创汇,支持道地药材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一是依托甘肃省内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加强重大科研课题联合攻关,研发一流成果;积极探索院地、院企合作机制,促进科研与生产对接,加快成果转化,培养产业创新旗舰。可分区域建设定西、陇南、河西三大产学研综合开发实验区,并依托实验区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筛选、研发、展示和培训。二是支持选育道地药材优良品种,引进市场紧缺品种,支持中药材栽培模式创新和野生资源栽培驯化。加强对岷贝母、细叶羌活、独一味、肉苁蓉、锁阳、黑果枸杞等珍稀资源的驯化栽培研究和生产示范,加强甘草、当归等道地药材种源基地建设,提纯复壮、繁育推广优良品种,提升品质。支持中药材机械化种植、收获和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三是加强中药材生产技术和商品质量标准建设,支持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规范化生产、产地加工、饮片炮制、标准化提取纯化等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支持道地药材商品等级、饮片规格、质量安全等标准的制定修订,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生产,指导市场监管。
[1]程浩明,武延安.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调查与研究,2009(9):23-25.
[2]赵贵宾,武延安.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现状及提质增效途径[J]. 世界农业,2010(4):63-64.
[3]宋平顺,丁永辉,赵建邦,等.甘肃省中药材资源现状与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2(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