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祎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古往今来,历史发展的现象和规律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确是非常有历史高度的,是别的哲学思想所无法匹敌的,虽然不可否认,这种思想认识最初也是源于马克思本人的主观理念。但是,谁能够改变世界?谁要怎样改变世界?会把世界改造成什么样?这将构成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神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里,主体是不变的,始终是处于实践活动中的人本身,而人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却是不停变化、发展的,这也是符合唯物史观点所反映和论证的规律的。我们要始终把握这一精神,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从而改变世界,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这对于当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也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我们纵观世界,古今中外,凡是那些充满智慧的先人们,尤其是哲学家,最关心的话题永远都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困惑,他们总是会试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往何处?”等等一系列的哲学问题,这似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永恒的、最有探讨价值的诉求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生产水平有限还有经济不发达等方面的困扰,人们由于受到科学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受限的原因,对于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认识和分析清楚的。人们尤其是哲学家总是会陷进一个形而上学的理念当中去,而无法解释所生活的现实生活。毋庸置疑,虽然有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哲学发展提供进步的阶梯,但是哲学家们往往又容易陷入到自我意识的领域当中去,这表现为对于自我的颠覆和质疑,有时候,甚至会强迫自己去接受和认知这个时代。
而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依靠人自身来主宰自己的命运。马克思认为,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中所提到的“自然人”绝不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相反地,它应该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现实实践活动的真真实实、实实在在的人。马克思认为,这些自然人或者是纯粹人,都是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的,也在创造一定的价值,因此说,他们是生活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之下的,并且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活动,且这些前提和条件并不能够受其自由支配。因此,这些自然人或者是纯粹人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他们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我们个人。所以说,马克思哲学也是在有关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而产生的无产阶级劳动的分析和考察而得出来的,这是经过论证的,它论证了人类解放及追求自由是历史的必然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人类追求自由和为了解放,其实都是为了最终的幸福,这也是追求最终幸福的必经之路。要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它不是存在于天国的,不是依靠神明可以换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人的理性实践逐步摸索、探求才能够实现的。要达到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世界,必须依靠现实的手段,而这一理想的达成首先要以充足的物质保证作为前提。如果人们长期处在吃不饱、穿不暖、饮水困难、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其次,自由和解放也是在历史的作用下,在工、商、农状况以及交往状况的共同促成下,才可能达成的。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蒸汽机和珍妮机的发明促使了奴隶制的灭亡,不断改良的农业技术也加速了农奴制的消亡殆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它所描述的理性的人已经超出了黑格尔定义的“抽象的、精神的人”的概念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上升,并且也不仅仅是从唯心主义出发了,具备了辩证的思考方法。马克思认为,人类追求自由和为了解放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目的性、自主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正如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时,到今天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人民放在一切事物进行的中心位置,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追求人民的利益,其实就是要追求人民的幸福,不管是政治还是一般社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为了达成人民的幸福生活。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在社会生产和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且跟随党的脚步,党还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一历史命题仍然是我国解决民生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坚持人民群众是主体,一定要把人民放置于主导位置,要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精神的最实质部分,也是最内涵的部分。
关于马克思哲学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推演和应用问题,可以追溯到1845年的春天。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写成了关于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关于对象、现实等,过去的一切唯物主义观念都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它们忽视了作为研究主体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感性的,应该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跳出人类本身,仅从客体角度或用直观的形式去表达。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根据考察人类的社会实践生活来作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的,他把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当做是人类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和创造良好物质生活的前提。人类的生存最关注的是日常吃喝等,所以对于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来说,追求吃喝是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进行社会生产和实践,进而再生产,因此进一步的形成了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和最基本的政治结构。所以说,个人是什么样的,完全取决于他进行了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实践。
在马克思哲学科学的认识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始终坚持以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立足点,重点研究并论证了有关于意识、交往和分工等的形成、推演以及实践、应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最终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现了对社会将如何演进、如何发展等问题的初步探索。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体系中,还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什么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有为什么它会灭亡,将来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等等,这些将最终导致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战胜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一种历史必然性。
在马克思哲学科学的方法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评价,首先肯定了其历史进步性,但是又从另外一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应当看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于自由和社会解放的追求也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这既是一种历史必然,也是一种客观必然,这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我们常说,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看到了现有状况和条件的缺陷,而致力于消灭并且改善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同理,把这个现实放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也是一样。就好比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历程,也是从打破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中国共产党率先觉醒,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并以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才带领广大中国人民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拓了焕然一新的局面。同样,对于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一定也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要做有利于我国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事情,要坚持唯物史观,并始终把它作为国家建设最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唯有如此,才能够达成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标,才能走向最终的幸福,这同时也称作为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理性的一种必经实践。
马克思哲学思想继承并发扬了“批判性精神”这一优秀的传统,最优秀之处是坚持了理论的批判性,这对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引性作用。这体现在马克思在关于德国古典哲学问题的独到见解上,他认为,那些哲学家并没有将德国的现实状况与哲学本身联系起来,因而,所作出的批判理论也是与其自身的物质环境相背离的。具体来说,在德国古典哲学问题的理论批判过程中,对象是以前的德国现实社会,也就是当时德国的封建制度还有一些小资产阶级,首先,马克思哲学肯定了其对宗教的批判,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还指出,旧的唯物主义观念并不健全,缺乏客观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无产阶级政权如果想掌握正确的革命性价值取向,并最终取得实践上的成功,前提就是具备理论的批判精神。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那样,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所以,坚持理论的批判性和实践活动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乃至创造新世界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当然,这要以实践活动的主体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
在中国,对于“理论的批判性与实践的革命性相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应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首先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并结合马列主义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具体概念。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关于理论的批判性与实践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基本观念,在我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实践证明,这也是极其正确的决策。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马克思哲学思想精神对当代的思考主要体现在:
第一,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发展规律和关系的认识方面。我们应当看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发生着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够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命运做出惟一科学的回答,并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
第二,体现在顺应时代变化和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方面。当今时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在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立足于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国家建设的实践当中,即坚持以实践为基础,来顺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解答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三,体现在将理论的批判性与实践的革命性相统一方面。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借鉴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优秀研究成果,同时有批判性地指出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不足和缺陷,进而把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的借鉴和批判性地继承运用了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的方式,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到、科学的马克思哲学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将理论的批判性与实践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体现在对于哲学思想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精神方面。我们应该看到,面对着历史提出的严峻考验和重要问题,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努力的行为、对真理坚持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对于社会环境的深入考察和认知,勇于质疑权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努力探索的精神也是具有时代借鉴性的。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学明,张双利,马拥军,罗骞.西方哲学通史丛书: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2.
[6]汪华岳.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马俊峰,袁贵仁,杨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安启念.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