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立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市 200444)
截止2012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中国的网络舆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力度最强的,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主要通道①但是,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不仅带来了网络的民主,也产生了网络民粹主义。
界定网络民粹主义要先从民粹主义说起,对于民粹主义的概念,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粹主义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而从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政治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它指的是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②
网络民粹主义从本质上来说仍是民粹主义,二者在价值取向上是相同的,都表现出对作为整体的人民地位的重视,都强调平民大众的利益,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与拓展。但两者之间又有区别。
传统民粹主义由于沟通、传播方式的局限,其影响相对有限。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民粹主义的运行方式。与传统民粹主义相比,网络民粹主义具有明显的非核心性——信息的开放式传播使得每一个传播者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领导者”。如果说历史上的民粹主义带有地域性,那么在网络时代,民粹主义的地域性则大大的被突破了。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可以把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联系起来,因而网络民粹主义更具有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其造成的影响也就更大。同时,与传统的民粹主义相比,网络民粹主义的参与更彻底、直接,因为它是分散型的,没有代表,没有机构,任何人均可以进行自由表达并可获得无数人的回应。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等级差异被极大的弱化了.在互联网上,人们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差异,均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看法、观点。
民粹主义是一种反现代化的现代化产物,③是一种与现代化进程中自上而下的不公正的转型过程密切相连的大众化运动。④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社会分化,特别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民众开始产生不满情绪。由于这种不满在主流的媒体上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网络就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与愤怒的渠道,当这种不满感染到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时就极易形成为网络民粹主义。民粹主义的产生和存在往往与社会中下层群体存在的不满情绪相关联。“哪里有普遍的怨恨情绪,哪里就有民粹主义。”⑤
网络民粹主义极端强调平民大众的利益,重视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相符的。李泽厚认为传统文化中墨子的思想与民粹主义精神有所关联,他指出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关心下层的利益,墨子的“兼相爱”反对有差别,主张无掠夺、无剥削、无压迫。⑥
同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并没有给每个人绝对公平的实现自身期望和理想的渠道。当一部分群体发现自己在现实主流文化当中找不到自己的所在,往往会有心理失落,于是会在网络中利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文化需求表达出来。其典型方式是恶搞和山寨。恶搞就是“利用网络作为工具和传播媒介,对严肃主题、经典、权威以及某些社会现实加以解构,从而建构出戏剧或讽刺的一种广泛参与的娱乐活动方式。”⑦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山寨则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如山寨新闻联播,山寨百家讲坛等。
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在众人面前扮演着社会对其期待的角色,并按照角色的规定行事。但一旦无人监管,便会回归自我,释放自己真实的一面。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征,在身份不被人知晓的情况下,个人就会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露的真实自我通过网络表达出来。“一些研究报告指出,网络容易造成群体极化,当团体成员匿名在网络上相遇并强调团体认同时,极端化的程度会加深。”⑧
现实生活中,当发生了网络公共事件,广大网民进行参与和讨论时,个人的理性认识往往淹没在集体表达的汪洋大海之中。普通民众大多是凭一时的情感和主观的判断出发,并没有从客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参与评价。因此,此时的集体表达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具有强烈的情绪化、极端化的特征。这种情绪化和极端化会通过网络不断的扩散蔓延,当这种情绪扩散到越来越多的网民身上时,就会出现群体心理的极端化。而网络民粹主义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就在于群体心理的极端化。
互联网的出现,让网民有了一个充分进行自我表达与展现的平台。在时间上,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一件事情发生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在空间上,网络打破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感,可以使广大的网民共同聚集在一个互动的虚拟空间。各地网民可以像在实际生活中一样,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之上进行沟通交流,发表观点看法。
互联网几乎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正因为这点使得网络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网民的身份既可以是精英分子,也可以是普通民众。但由于普通民众在网民中的比重较大,因此当发生网络事件时,普通民众的情绪意志就会占主导地位,而精英分子则有可能被推翻。这种情况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世界”是一致的。俄国学者巴赫金认为,第一世界又称官方世界,其特点是严肃、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每个人都按自己被规定的角色行事。第二世界又称为狂欢世界,在这里人们打破了平常的等级界限,抛开了第一世界中的各种规范,进行无限的自我狂欢。
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普通民众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借助于互联网而进行的一种不满情绪表达。因此,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对党和政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有着警示作用。但是,由于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化以及非理性的特征,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于网络民粹主义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第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是网络
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因此,我们应该促进社会向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提升网民素养、增强理性意识。网络民粹主义体现着群体极化的倾向,一则消息在被接受时往往是凭一时的情感,大部分网民缺乏理性的自我思考,这样就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扩大效应。
第三,畅通现实生活中的民意表达渠道。由于普通民众的利益在现实主流渠道上得不到有效表达,因此,普通民众才借助网络。一般情况下,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衰与现实生活中利益表达渠道的多寡是成反比的。
第四,加强网络立法。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就会使得网络上浩如烟海的消息鱼龙混杂,难辨真假。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言行,对于引导规范网络民粹主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 释:
①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03a2dffba0d4a
730 2 763ad8.html。
②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 [J].战略与管理,1997,(1):89.
③林红.论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J].学术界,2006,(6):190.
④金雁.当代民粹主义的内涵[N].学习时报,2005-4-25
⑤熊友华.群体事件中的民粹主义宣泄[N].中国教育报,2011-8-29.
⑥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4.
⑦李绪文,刘静.青少年网络恶搞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3):90.
⑧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1.
[1]保罗·塔格.民粹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培林,张翼.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2.
[3]张颖.浅析网络民粹主义[J].德州学院学报,2010,(03).
[4]陶文昭.互联网上的民粹主义思潮[J].探索与争鸣,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