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语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2013-02-19 10:3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语境人文思维

黄 婷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2007)

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可以说是现代传媒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现代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大众在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方面存在更为多元化的选择权。电视、报纸、广播、电脑加之移动媒体,塑造了网络化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这是一个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现代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各类媒体需要让受众以最短时间获得最简易明晰的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很快成为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所更为容易接受的方式。因此,我们面对的学生最大特点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是碎片化的、直觉化、形象化的,他们的思维有很大的跳跃性,这也决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兴趣长时间的研究较为枯燥的理论。卷帙浩繁的书籍,老生常谈的课堂自然引不起青年人的热情,“百度”一下,所有的知识和信息统统搞定,影视加戏说,文学经典兼正史野史全部网罗。殊不知,这种诉诸于“图像”的认知方式培养出来的是“用眼睛思维的一代”。北大教授钱理群曾忧虑地指出,“也许更应该注意的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①在浮躁而急功近利的当下,如何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夺回教师的话语权,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这就迫使我们“一枝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适应现代传媒语境,使课堂既贴近学生受学生欢迎,又能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一、人文素质是灵魂,德育不是空谈而是心灵鸡汤

上个世纪90年代起,平民文化与消费主义流行,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普及,伴随着中国文学从精英化到平民化的转变,青年人在阅读上也相应地出现了内容上的反经典和泛娱乐化倾向。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存在一种非常典型的反精英文化心态的表现:世界上没有神圣,也没有权威与偶像。权威倒下、偶像坍塌的直接结果是在青年学生心中缺少敬畏,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可以戏说、颠覆、亵玩。这种思想倾向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生命的轻视、对感情的淡漠、对知识的功利主义需求、对财富、名誉的过度追求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各学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好的人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的人文素养、基本的人文精神,一种人文情怀,一副看待世界、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人文眼光。它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但却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类问题的思考、理解和认识。”②

事实上,利用语文教材中那些经典的文章,针对学生知识系统“碎片化”,学习过程中专注力不够,持久性不强的特点,设计教学时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因为一方面根据“多则惑,少则得”、“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老生常谈、长篇累牍不仅让学生生厌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讲”应该压缩到最“精”的程度,多引导学生自己体悟领会,只有使学生喜欢语文,愿意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我们才能用人文情怀的大视野去叩击学生的心扉,润物细无声地把课文中的情思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情操。

二、解惑是根本,授课并不止是教授知识,更要授思维

关于语文学科到底是偏重“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比较激烈的问题,事实上,脱离学生、脱离课堂一味的争论语文的课程性质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在现代传媒大力鼓吹下,那些在资本领域迅速崛起的富豪新贵们成为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领袖和追逐目标。什么样的专业好找工作,什么样的专业能迅速发家致富,什么样的专业便能在大学受到学生的热捧。基于这种思想认识,目前的大学生有个共性,即大多数学生仅对致用性目的很强的知识、技能型的学科感兴趣,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且觉得枯燥。这种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到了语文课堂,面对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就文论文、就事论事,扣住课文架空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是有的讲小话,有的玩手机,有的打瞌睡,有的干脆逃课。那么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的语文老师如何应对呢?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传播学的观点“议题设置理论”(the agenda- setting theory)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③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了解人们之所以依赖大众传媒就是因为它提供的信息与大家息息相关,决定着我们的“议事日程”,同时现代传媒的思想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那么同理,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能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主动去贴近当代生活,讲授课文时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使他们感同身受,心悦诚服的接受课题教学的内容,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思维判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人文性”还是“工具性”,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在他们所关心的事业、爱情、金钱甚至是在求职难、社会公平问题等领域进行探讨,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想的前提下,适时的对他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引导,可以起到十分好的教学效果。“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判断有助于学生解决生命中的各种疑惑。

三、师生皆为主体,课堂不止是传授知识的“堂”,更是实践民主的“场”

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学生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现代课堂经常出现这样尴尬的一幕: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的“掉书袋”,学生在座位上利用移动媒体直接就把教学内容“百度”出来,内容一目了然,表述清晰简洁且图文并茂甚至还有音像资料。现在的学生何苦要费尽心思从教师的复杂语言中提取精华摘抄笔记呢?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是学生还是教师?面对这样一种尴尬处境我主张实行双主体教学。首先学生理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他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表达他们对新的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判断,同时教师也是主体,要让学生能够紧跟自己的思路思考、讨论、分析,能够紧紧控制学生。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语文课营造一种民主参与的氛围即民主的“场”,正如语文教学名家李镇西指出的:“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教育的目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气氛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④多提供机会给学生参与,让他们充分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往往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是多维存在的,它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而最终要走向的便是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这就是‘体悟’,学生借助于种种‘对话’,在别人的言语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游历着、反思着、体验着,通过不断地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生成起新的情感态度”⑤,同时语文教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主思想也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

结语

在现代传媒语境下,面对知识背景各异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能只是埋头教书,想做课堂上的教授,就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的对象,努力设计课堂教学尽量做到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堂课;同时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大视野”,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学术水平是保证教学效果关键因素,此外,为更好的了解学生,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的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未来教育中,教师只能成为知识的学习者,而且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注 释:

①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 [J].南方周末2007年5月23日.

②赵敬立.重建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1):97.

③高尚.网络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J].江苏高教,2010,(5):154.

④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

⑤屠景红,徐梅.论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45.

猜你喜欢
语境人文思维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