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艳
(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八荣八耻”,内涵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此“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农民工基本理论
1.农民工概念
对于农民工概念,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方面:第一个是地域变化:大多数来自于广大农村包括山区等偏远地方,到城镇去打工谋生,做着流动的生意,过着流动的生活;第二个是制度身份:尽管他们到城市变为了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第三个是所从事的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者是以非农性质工作为主要职业,他们的主要收入也来自非农活动;第四个是职业属性:他们一般属于个体劳动层次,被正式的企业、单位聘用的一般已经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农民工了。
(一)小农意识较强。中国具有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受小农意识影响较深,现代乡土社会的基本成员是聚村而居的农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正因为如此,怀念故土、落叶归根等一些恋土情结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但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城乡收入差距拉太的事实对现代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激发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社会转型中寻找致富的捷径。尽管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中,通过打工积累一定资金后最终要回到家乡去成家立业,谋求发展,愿意且能留在城市的只占很少部分。
(二)自信与自卑的复杂心理。农民工与那些尚处于封闭落后的农村居民相比是现代化中的领潮族。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较高,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也更超前一步。他们生活内容相对丰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收入水平相比较高,均介于城乡居民之间。与乡下人对比,农民工找到了自信。但当农民来到大都市时,与乡土对比的是整整齐齐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林立的烟囱,巨大的反差让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原本的自信烟消云散.
(三)面对知识的矛盾心态。温州农民出身的赵章光成名后先后向国内十多家农村学校捐款助学,他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可以说,在青年农民工中也掀起一股求知热,但是,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对农村青年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高等教育实行自费上学。很多农民子弟考取大学却凑不起学费,被迫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前是传统的计划分配人才制度,现在变为双向选择。不少农民子弟大学毕业后,因种种原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使得在农村中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由于农村科学文化普及知识和环境影响,没有具备一定的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条件,因此,国家及地方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落实责任人。从广大农村基层开始,干部要起到表率作用,积极学习并宣传最新最近有关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比如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诸如我国国家政体和国体的涵义,国家新出台的有关农村的一些政策,三农问题,新农村规划问题,要让广大农民在农村就具备一定的政治兴趣,这样来到城市才可能尽快适应城市的教育环境。
(二)崇尚科学技术知识
重视科学的理性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是对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能通过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能量,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理性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成为人们正确理解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同样对于适应环境和改善生活有功不可没之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汹涌的市场大潮冲击下,农民工面临着激烈着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不仅要为就业而竞争,还要为优厚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个人先进荣誉等方面而竞争,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形成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甚至学习到了商业精神。农民工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学习职业技能和调整自己的就业岗位,以便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城市生活下来。
(三)提倡辛勤劳动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曾指出:“劳动能使一个人的道德变为高尚,使他习惯于小心的对待劳动工具、器械和产品,重视书籍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物品,尊重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仇视那些寄生虫和剥削者、二流子、怯懦者和懒汉”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劳动,不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②。大到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小到个人的生存发展,每个方面都离不开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因此社会每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完成。所以提倡勤奋工作,反对好逸恶劳,遵守职业道德,对于在城市努力打拼的农民工来说有助于主人翁道德责任感的形成,有助于为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开展团结互助教育
雷锋曾经说过:“对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这种温暖,就是我们常说的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相互关怀。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不可能是单枪匹马奋战,必须或多或少需要别人的帮助。团结互助、相互协作的精神和行为,恰恰能增进人们彼此的了解,增强人们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增进彼此的感情与友谊,从而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城市氛围。农民工群体初到城市,不仅需要群体自身的帮助、关心,而且需要城市社会组织的关照,需要市民的指点引导,来尽快适应城市环境,克服遇到的困难,解决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整个城市和谐氛围的形成,同时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五)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基础。从古代社会到当今现代化的中国,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一直具有不可抹去的影响力。对于个人而言,没有诚信,个体就无法立身处世。可以说,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诚信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心理学家多依奇是西方第一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信任的。他认为:“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预期相反时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大于与预期相符时所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③。
(六)普及法律知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树立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补充和有效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以遵纪守法为荣,需要教育人员倡导人们首先明确法制的重要性,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帮助人们树立守法意识、法制观念,培育法律精神,使农民工心中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性,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道德习惯。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早已确立并正在大力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已深入人心。只有每个公民都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它内化为一种人生信条来知道自己的行动,才能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 释:
①凯洛夫.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79.
①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6:220.
①邹娟.浅谈人际信任研究综述[J].知识经济,2010,(14):48.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郑珠仙.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李小平,马克.社会主义荣辱观概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