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珊 徐文玲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
目前,社会学对在校研究生择业观问题涉及较少,其中理论应用更是鲜见。因此我们试图从个体社会化角度阐述研究生择业观的形成。个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与社会的交往与互动,学习社会文化,内化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扮演社会角色,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通过个体社会化理论,我们知道从出生到成人这个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研究生阶段是个体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其社会化素质如何,将会关系到研究生跨入社会后的人生和事业的成败,此阶段是初始社会化形成较为关键的阶段。所以在此阶段,个体需要学习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社会中去。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向与初始社会化阶段的教育观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对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进行阐述,进而提出完善研究生择业观教育的建议。
随着教育成本分担的实施,当下家庭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由于投入的增多,大部分学生选择读书都希望可以收回教育成本,特别是处于社会较低层的家庭。而收回教育成本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找到一份好工作。中国自古“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越来越多的中下层的家庭有意识地培养子女读书,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子女的命运,并且使孩子向上流社会攀登。
而父母的教育抱负会从小对研究生的择业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刻且富有影响力,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职业愿望以及选择。使孩子为了尽快收回教育成本而盲目进行择业,仅仅以经济收入作为择业标准,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形成重眼前利益而轻个人长远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高学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而受经济地位影响比较小。所以,学历成为工农家庭特别是农民家庭出身的子女向上流动的最好机会。有调查发现,学历越高,出身工农家庭的比重就越大。高等教育学历成为他们获得较好职业和经济地位的保障。这也是现在大批研究生宁愿在大城市漂泊而不愿意回到自己家庭所在地的重要原因。
其次,个体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也会对研究生择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所得,家庭收入越低的学生对“工作单位能解决住房问题或者有住房补贴”的要求越强烈。
再者,鉴于研究生的特殊性,很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这使得大部分研究生在考虑择业时还得考虑配偶的工作所在地以及居住问题,这又给就业设置了障碍,对他们的择业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职业的期待及职业意识会影响到孩子的职业观,使他们认同和选择父母所欣赏并期望他们去从事的职业。而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所以参与了他们的择业过程,不但给予意见,并且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能够遵从他们的意愿。很多家长甚至将自己的“未完成的愿望”强加给子女,希望通过子女将自身愿望的“接力棒”循着这条轨迹传承下去。而大部分农村家长则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部门以及岗位工作,这也体现了父母希望通过儿女进入上层社会、“集体移民”的愿望。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则更多的是想利用职权以及通过“走后门”帮助儿女选择理想的工作。
在学生方面,当代研究生大部分年纪比较小,都是从本科直接上的研究生,没有社会工作的经验,与本科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很多人很依赖家长,希望家长能够提供意见,甚至是直接提供工作。而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也总是竭尽全力为孩子安排选择甚至求得一份所谓的“好工作”。即使有些学生自主性比较强,希望按照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选择,自主创业,也会受到家长的百般阻挠。希望让儿女遵从他们预想的路平稳走下去。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觉得研究生投入过于多应当有份稳定的工作,“创业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无奈之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也只能迫于无奈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再者,对于已经成家的研究生们,其伴侣的期待也必定会影响其就业观。婚后读研究生,自己的“另一半”独自承受一个家庭的重担,因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也正是因为读研所付出的代价,使很多人觉得应该找到一个足以回收成本并且稳定的好工作。这也是影响研究生择业观的重要原因。
S.弗洛伊德曾说过:“自幼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一生自信。”家庭教育对个体一生的影响非常大,是影响其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将从家庭教育角度对完善研究生择业观教育提出自己的建议。
比较贫困的大学生会比较倾向于就业,所以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的当代研究生基本已经不为经济所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择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是由于现在研究生大部分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亦或是家庭条件较好,导致那些以个人为本位的人会产生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个人私利手段的错误的自我实现观。这也是错误择业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教育的主要思想应当是帮助其从小树立起自我实现观。首先是支持和鼓励孩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倾向。其次要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注意调查研究,一旦发现有不良的思想苗头和倾向,要及时地给予教育和引导,防止其蔓延。同时,还要坚持实践教育,学校或者家长、社会多提供机会让研究生在求职前多参加劳动锻炼,积累社会经验。特别是最好能够支持孩子参加基层工作,参加三支一扶,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才干,又可以为社会提供跟多的服务。
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研究生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就业形势有较明确的认识。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抓住严峻就业形势中存在的机会,把握住时机,也要有信心以及准备面临就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与困难,这也是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准备的必要步骤。所以,研究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还应当考虑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对其专业的需求状况,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本身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以及家庭情况来确定就业期望值,不能盲目追求高薪水,国企、事业单位等级别较高的单位以及一味追求中上城市就业等。另外,要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因为现实与理想往往是有差距的,当发现就业目标难以实现时,要及时调整就业期待值,定位职业,使择业意向可以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由于当下就业情势比较严峻,研究生由于对教育的投入过多,导致了择业过程中期待较高,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现象。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随时关注孩子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咨询在研究生择业观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求职、择业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培养研究生对抗严峻就业形势的自信心。通过择业心理教育,使孩子更好地全面认识自己,调整就业期待值,在此基础上,积极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素质及能力,争取用人单位的认可。其次要培养孩子“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教授孩子自我调试的方法,增强研究生心理调试能力。最后要提高研究生承受及应对挫折的能力。面对挫折,研究生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由择业带来的心理问题,越挫越勇,才能征服它。
[1]贾莲.当代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一一以首都七所高校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高泽宇.基于SWOT理论的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2.
[3]姚乐.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之择业观现状及其教育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07.
[4]李荣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及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余平.研究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6]余平.大学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7]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实验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8]孙伟丽.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