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股市心理的一点探究

2013-02-18 09:38
投资者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交易量股票

龙年只剩最后一个交易周,之前的一周股指高位横盘,如果本周继续如此表现,市场恐怕将走出少有的形态。实际上,我并不认为连续十多个交易日横盘的可能性很大,对于短期交易气氛浓厚的中国股市,持币过节一贯被视为安全策略。但是,如果你选择节前卖出股票,很可能会与近期离场的中小散户一样深深的后悔。

盘久必跌是另一个支持空头的重要理由。那又怎样?如果你接受逆向思维的话,“规律正是被用来打破的”,同样也是一句看上去颇有道理的话。一旦你陷入了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进行“掷骰子”式的“游戏”,等待你的一定是比游戏更令人困惑的局面。

我自己最经常遇到的一个讨论就是,市场里是否真的存在那些“更有决定性的人”?或者这样说,是不是经常有人把股票炒高了,让我们去追,然后他们跑了,把我们套在里面?

还有一个讨论我经常在广播里听到,那就是一只股票是否应该“逢高减磅”,“兑现利润”,然后“待回调后再行买入”。

再有,当股票策略家们告诉你一只股票进入某个价格区域后即为“前期成交密集区”,甚至直接告诉你“上方聚集了大量套牢筹码”,以至抛压严重,建议你应该逐步减仓。此时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

在熊市里,我会听到很多建议,股票急速地下跌后必有反弹,以至你完全有可能抢到这个反弹从而在熊市中获利。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作为一份致力于亿万财富管理与投资的媒体的编辑,我十分坚信上述讨论在我的读者中不会找到市场。但我之所以还要把这些事情拿出来,是想与读者一起更加清醒地看待和认识这个市场。

首先,这个市场在它还很小的时候,充斥着操纵行为——当上市公司流通的股票份额很低,一个相对大的资金量就足以控制股价,这些操纵曾经制造过大批经典故事,不论是上涨还是暴跌。直到今天,人们还普遍相信这才是这个市场最实质的内涵——要么你有本事操纵,要么你可以与狼共舞。

其次,这个市场里的参与者更愿意把投资收益理解为相互间的掠夺。人们不以自己购买的资产升值为喜,而以借某个上市公司的符号赚到其他人手中的钱为荣;反之,人们不会检讨所购资产贬值的原因,而会把投资亏损的原因归结于他人的获利。

再有,这个市场里人们普遍不相信科学、理性,因此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运气”,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在这个市场里,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并不重要,向这个市场传递虚假、片面、模糊的信息也就没什么了不起。虽然监管者不能推卸监管不力的责任,但是,市场里的人们并不强烈的对真实的需求,也令不负责任的传闻、小道消息,甚至欺骗的声音大行其道。

还有,中国人缺乏永久性财产权利意识的传统,也让这个市场充满了不安感。与房产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只能存在70年一样,在股票市场,人们对上市公司反复“重组”抱有极大的宽容之心。既然房子都可以反复地推倒重来,谁又会对上市公司的百年大计抱有信心呢?没有人真正把从上市公司那里购买的股票视为可以传承的财产,它们更像买来再准备倒卖给别人的一纸批文。

与中国众多的“国情”一样,我们生活在自己的“特色”里。对于我们的读者,他们往往是一些有着正当财富来源和足够聪明智慧的人,但现实并不非常美好。他们把自己的财富投入于这个特色市场,主要的风险却来源于这个市场里另外那部分数量更加庞大的人群。从本文两张图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美两个股市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在道琼斯那里,指数上涨时交易量相对萎缩,指数下跌时交易量放大(特别注意一下铺色的地方)。而在中国,情况刚好相反,指数上涨,交易量放大;指数下跌,交易量萎缩。

我的理解是,指数上涨,交易量萎缩,意味着投资者比较一致地看好未来从而惜售股票;指数下跌,交易量放大,意味着人们对前景悲观从而大量抛售。我们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指数上涨,人们却更多地卖掉股票;指数下跌,人们却牢牢地坚守着贬值的东西。

我们的“特色”会改变吗?从而更加“普适”呢?我不知道答案,但我还是愿意相信,由于像我们的读者这样的聪明的投资者越来越占据主流,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

猜你喜欢
交易量股票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本周连续上涨3天以上的股票
近期连续涨、跌3天以上的股票
近期连续下跌4天以上的股票
近期连续上涨4天以上的股票
大中华区私募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