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磊
一个文明社会,必然是一个有着良好秩序的社会,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社会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把这种不稳定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纳入有序轨道。因此,实现社会控制科学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罗斯所说:“社会控制在其真实意义上说,它是历史传统和社会团体的保障;它不仅是现在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保护者,而且是过去的人为后代所从事的工作的保护者;它不仅是无数人最珍贵财产的保护者,而且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保护者——即是人类自己自由从事和享受的各种发明和创造、艺术和科学、令人愉快的工作和探索医治疾病的奥秘等等的保护者。”[1](P335)社会控制科学化的实质就是对社会各个部分和社会成员进行科学的协调和规范,实现社会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维护社会发展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是社会控制科学化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目标。特别是在当前随着社会分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并进入易发和多发期,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旧的社会规范失灵,而新的社会整合机制发育相对落后,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急需实现社会控制科学化。可见,一个令人憧憬和期待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实现社会控制的科学化。
没有科学有效的社会控制,就没有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实现社会控制科学化,正确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妥善解决社会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保持社会平衡,说到底就是要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推进社会控制科学化,采取各种有效举措,一方面能确保反映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对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P74)可见,推进社会控制科学化,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社会平衡作用,抑制非平衡因素的任意扩展,重建社会公平。
社会控制科学化是实现利益协调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建立科学的社会控制体系,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控制的社会调节功能,正确调节、调和与调整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利益冲突,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一个好的社会控制并不会杜绝社会矛盾或冲突,而是能够容纳矛盾与冲突,在矛盾和冲突面前能以务实、理性和制度化的方式妥善解决问题。可见,实现社会控制科学化,既能有效地化解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有序地释放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又能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与市场主体自身利益的结合。
社会控制越科学,机制越健全,越能有效预防和应对社会各种风险、矛盾和冲突,保障社会健康有序运转。提高社会控制的科学化水平,变革传统的社会控制观念和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双向沟通、共同治理、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全方位的社会控制体系和风险控制模式,有利于提高社会对风险的认识能力,增强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充分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为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提供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特别是科学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是社会安定的稳定器和保险丝,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城乡居民医疗健康、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生活风险和危机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之魂,是我国现代社会控制应当体现和维护的核心价值。新形势下,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引领整个社会走向公平正义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控制只有在维护社会成员权利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因此,社会控制的导向作用不仅表现在对意识领域本身的控制,而且有效的社会控制能营造大环境,妥善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让民众真正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使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要求成为个体的需要与动机,使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世俗社会生活关系的标准,成为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社会规则和认同的社会权威,真正内化在大多数普通人的心中,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即社会成员的自我控制。可见,实现社会控制科学化,建立平等互利、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情绪稳定,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稳定,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社会控制是把不同社会成员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实现社会凝聚的重要手段。正是社会控制,把彼此价值观念不同、利益需求复杂多样的社会力量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使人们认同共同利益、共同法礼、共同目标和领导核心,使人们的社会行为既千差万别又符合社会的目标要求,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关系,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存在或发展。一个社会的聚合,必须具有整体上的可控性。如果失控,就意味着社会的凝聚力出现了问题。科学有效的社会控制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会凝聚作用,把分散的力量聚合为整体组织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和支持,最大限度地为建设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增强社会凝聚力。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4](P284)“社会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5]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与科学有效的社会控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一系列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不断产生并凸显出来,影响并冲击着社会稳定。因此,保持社会稳定亟须社会控制科学化。
毋庸置疑,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秩序安定有序的社会。而良好安定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注定是和有效的社会控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正伴生着高风险、多风险。“在各种社会风险中,其中有一个因体制转轨所造成的特殊风险,就是社会控制的弱化。”[6]经验表明,社会控制的能力和水平越高,越接近实现社会控制的科学化,社会就越稳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快;相反,社会控制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整个社会就容易出问题,有时候可能会出现社会动荡。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问题是由于社会控制不科学或社会控制有效性不突出造成的。
一是利益表达主体的力量格局不均衡。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阶层出现迅速分化。强势群体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积累,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赢得较其他群体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中间阶层组成复杂,自我意识相对成熟,能够自觉地维护自身利益,却难以形成统一的群体意识。弱势群体的群体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其个体往往偏重于权衡个人利益的得失,极低的组织化程度限制了其利益要求的充分表达和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二是利益表达机会不均等。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强势群体获得了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社会资源,因而赢得更多的利益表达空间。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组织化程度低,自我维护能力弱,资源有限,缺乏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其正当的利益要求往往被边缘化,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三是利益表达的影响力不平衡。强势群体依据其掌握的社会资源和有利的社会地位,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弱势群体往往成为各种决策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承担着社会转型的巨大代价,却无法通过有效的利益表达途径来及时维护自身的权益。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这集中反映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乃至道路基础设施等方面。一是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突出展示城市的发展成就,往往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厚此薄彼。二是一些优势生产要素都被垄断性行业所控制,如石油、电力、通信、铁路、金融等。三是公共资源配置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约。在人、财、物以及政策资源的支配过程中,人权、事权集于一身,“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仍很普遍。四是公共资源配置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在监督管理体制方面,监管职能实际上分散在部门,权力、义务和职责不统一,造成多头管理,很难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既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也容易产生“权利寻租”。
一是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利益分化,引发了人民内部富裕者与贫困者、先富者与后富者、合法致富者与非法致富者之间的矛盾。二是各级党政的执政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之后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尖锐性、复杂性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对容易酿成大事端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缺乏防患于未然的见微知著之功。另外,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都有欠缺,缺位、错位、越位、虚位现象并存。三是诉求渠道不畅,群众无法顺畅表达诉求。以上三类问题,共同积聚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社会不稳定趋势。
由于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地预防惩治腐败的体系。近年来,现象呈蔓延趋势,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严重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最突出的因素。
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执政能力欠缺,缺乏工作活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性不强、水平不高,说话群众不听,做事群众不从,不能发挥“领头羊”作用。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年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身体和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开展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党员信仰缺失,对党的理想、理论、政策和方针的认识下降,并进一步导致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削弱了党组织管理服务社会的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相对匮乏以及党内和社会上出现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导致人们思想的困惑和迷茫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协调,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发挥“生命线”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观念、行为以及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人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消费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扭曲。诸如假冒伪劣、背信弃义、损人利己、金钱至上等等,这不仅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和效率的追求,同时削弱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心理认同,加剧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离散意识,产生了淡漠甚至抵触和排斥心理等,使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社会诚信面临危机,社会基础受到动摇。
社会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还包括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社会在实行社会控制时所采用的手段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控制手段,发挥各种社会控制手段的互补和综合作用,才能实现社会控制的根本目标,促进社会的文明和稳定。”[7]转型期社会的特点决定了现阶段的社会控制体系应当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注重传统又开拓创新的新型系统。构建科学的社会控制体系,要以完善的社会控制机制为保障,规范的社会控制方式为手段,牢固的共享社会价值体系为基础,弹性的社会结构为依托,并着重从以下方面展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控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会控制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触及的问题更具根本性,很多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实现社会控制科学化,必须着力解决现实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价值追求上,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制度安排上,要立足中国的传统与现实,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策略上,要做到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科学完备;在保障水平上,宜小步提升,要特别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权利与义务等重大关系,实现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财政、人口政策的良性互动;在责任机制上,要形成政府、企业、个人责任共同分担的机制,政府承担主导责任;在监督制约上,要健全社会保障监督与约束机制,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2.改革创新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
反腐败机制是指为了预防腐败而按照制度、体制的要求制定的运行程序和操作规范,包括方式、手段、环节等运作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反腐败机制,就是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特质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制度和监督的整合作用,实现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具体包括:构建使人们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不必腐败的保障机制和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进而促使人们因制度环境限制不能腐败、因惩罚代价沉重不敢腐败、因保障环境优越不必腐败、因思想道德高尚不愿腐败。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要明确公平共享的价值理念,这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前提。要采取切实措施,整顿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发展中不但要会“做大蛋糕”,更要学会“分好蛋糕”,最终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和公平共享。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收入,扭转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趋势,让人们“劳有所得”、“劳有所值”。要深化垄断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垄断行业向民间资本有序开放,形成统分结合、调控有力的工资收入分配管理体制。加强税收调节,加大再分配的力度。
4.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功能
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以和谐、科学、开放、服务的理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要创新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发挥主动性,体现现代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和重点工作的研究推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加紧密地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于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渗透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实践之中,贯穿到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大的力度上为稳定工作服务。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引导社会进步潮流。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切实帮助解决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
实现社会控制科学化,必须首先确立社会控制主体的权威。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控制中具有领导核心地位,要责无旁贷地不断提高社会控制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1.要牢固确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控制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党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党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领导地位,也决定了在社会控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是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舆论控制、宗教控制等,都离不开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和科学有力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2.必须明确不断提高社会控制力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勇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为此,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社会运转风险加大、社会失范凸显、社会控制手段弱化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稳定成为各级党政的“重大责任”。因此,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的社会控制机制,采用有效的控制手段,不断提高社会控制力,提高处理矛盾和危机的能力,以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就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实现诸多社会控制手段的有效配合,才能构筑社会稳定的坚固防线。
3.努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社会的功能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实现社会控制科学化,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增强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社会的职能,增强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保稳定、促发展”为主题,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一要着眼于思想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二要着眼于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效率。三要着眼于制度机制建设,努力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保障。四要着眼于创新活动载体,拓宽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渠道。要立足工作实际,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找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服务群众的结合点,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美)E.A.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6-2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秋石.执政兴国的保证重大长期的任务——社会稳定论[J].求是,2003, (12).
[6]蒋传光.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选择[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7]潘允康.试论社会控制手段的多样性和综合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