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铁莉,刘颖丽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如何加强心理健康课中活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活动教学模式,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在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下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习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并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活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通过亲自体会参与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的调谐,达到了学生认知的充分发展的和自我意识的充分唤醒;其次,该模式在课堂实施的进程中,借由活动予以进行,在交互中实现活动情境的展现,这种交互活动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探索和商议,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通过交互活动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再者,活动教学模式强调反思的重要性,主张教师和学生在批判的、发展的、创造性的视野中反思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途径以及教学效果,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就是活动完成后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活动教学模式的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其次强调的是综合性[3]。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原则是:把活动教学思想贯穿在心理健康教育各领域中,使全体学生心理得到全面的、主动的、充分的发展,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科学的活动教学模式应当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活动教学模式的目标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活动来自内部动力,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完善自身人格。(2)让学生提高调节心理障碍的能力。活动教学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教学的取向,主张能力的培养。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以提高遇到应激事件和一般心理障碍的调节能力。(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活动教学模式是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表达情感、分享经验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自身需求来进行,这会有力的推动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和团队意识的提升。
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活动为核心理念,因此其教学程序与运用原则应当包含:(1)课前准备工作:活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活动进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情况,因此,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要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搜集相关资料、一系的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活动的场景和道具、补充备用活动以及对活动的调控等。(2)课程导入环节:活动教学模式能否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气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定导入环节时,教师首先要确立既能反映活动教学的内容、又能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其次,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通过图片、社会热点话题、名片欣赏、小品饰演等形式的多媒体案例展示,使新知识的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激起学习欲望。再次,教师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和感受,可以通过小游戏、肢体运动、音乐等手段的活跃课堂气氛,为课程的展开做好铺垫。(3)活动环节的展开: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问题设计是指问题出现的位置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其思考,活动设计是指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难易适当,以推动教学目的的顺利进行。活动教学模式在开展过程中,随着问题情境的设置,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把教学内容组织起来,并在活动中一一呈现。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课堂内的进行,如小组讨论、辩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4)建构知识:在活动进程中,教师或学生可以提出高于教材的、具有拓展性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启迪智慧,让学生真正领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这一环节侧重的是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并适当对知识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重建认知系统,增强认知能力。(5)总结与反思: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检验以及情感的升华阶段。可以通过总结、作品展示、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师生带着收获与启示共同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启迪智慧、疏导心灵。
在活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价与反馈体系。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课程进行中实施的评价,其目的是收集有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的信息,从而为更好的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活动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其评价也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据此洞察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
活动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何种程度的提高,但这种效果很难通过定量考核的方式来掌握和评价,因此需要通过情境性评价予以解决[4]。情境性评价是通过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对学生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情境性评价,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的表现,从而提高评价质量。
活动教学模式在评价教师和学生时,要针对处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状况,对师生的相应表现进行充分的肯定和欣赏,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人都体验到愉悦的情绪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完善活动效果。
[1]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 .2002.
[4] 董晓星,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