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兰,杨 帆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玉文化”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并且绵延至今,这是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玉具有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颜色丰富,晶莹温润等特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卷上:“玉,石之美,有五德:泽润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1] 10大意为,玉具有五种品德:仁是指玉的样子柔润,光泽,温和,使人具有仁爱之心,能像玉一般温润温和;玉的纹理,从外往里边看,看的一清二楚,表里如一,表现了忠义之情;敲击玉石时,声音舒缓悠扬,传至远方,这就好比人的智慧传授给他人;不挠而折,指玉具有韧性,好比人的勇敢,坚强;洁表明玉自身清洁、澄澈,有自我约束力,不会伤害别人。因为当玉断裂时,边缘锋利的裂口,看似有棱有角,但是用手触摸时并不会被划伤,这好比人的洁行。玉集这五种美德于一体,深受古人的珍视。这充分展示出玉之美,玉之神,玉之宝,玉之德的属性。正因为玉具有这些美好的品性和象征意义,自古人们把玉视为修身的标准,把它当作反映高尚品德的镜子,其坚致象征智慧,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真诚。所以说美玉,是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古人对玉的认识,形成了影响颇深的传统玉文化观念。传统玉文化以其自身散发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时期文人的思想,使文学作品在玉文化的衬托下更显艺术魅力。与传统玉文化联系最密切的可以说是文学大家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传统玉文化对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在思想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形成上都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
《红楼梦》第一回,女娲炼石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唯有一块石头未得入选。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此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并携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业。玉石幻化为宝玉的生命之源,所以无论他怎样用力的摔、砸,它都毫无损伤,而且当它主动离开时,宝玉就失去了心智灵性,也就是说,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生命本体,是其精神、灵魂的承载,而肉体形态的贾宝玉仅仅是一个物质外壳,一副皮囊罢了。承载宝玉灵气的通灵宝玉又是整个故事的旁观者、记录者。“当空空道人由此经过时,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这就是刻写在石头上的文字,即全部《石头记》。以这块天地之灵物作为故事的开端,自然的引出后文,作者在开篇巧妙地设置了这个神话故事,凭借人们对玉的认识的传统观念,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从作品的总体结构出发,使这块女娲补天之石,即后文中的通灵宝玉成为曹雪芹思想的实物依托,连接书中的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石头记》也可说是玉记,“通灵宝玉”符合“玉”是天地之精华的传统的玉文化观。“通灵宝玉”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命根子,主宰着主人的命运.也就是主宰封建社会的命运,这正是天地之主宰的玉文化观的体现。《红楼梦》就是围绕这块“通灵宝玉”而展开的。玉文化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象征,书中只要谈到宝玉的地方,似乎就可以让人们感觉到这就是贾宝玉本人。而许多关于贾宝玉的故事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这种人玉结合一体的思想,巧妙而又直接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所谓玉文化学说,实际上是在宣传统治阶级自身。这与传统玉文化的中心思想是相一致的。通灵宝玉作为全书情节的线索,种种纷繁复杂的事件、不同个性的人物都被这块通灵宝玉紧密而又完美的勾连在一起。
(1)《红楼梦》中的玉之美。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早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玉就作为美好、神圣、祥瑞和贵重的珍宝得到人们的珍视。《红楼梦》中对玉美这一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亦真亦幻。首先,在人物描写方面,第一回在描写小英莲美丽的容貌时用生得粉妆玉琢。在《警幻仙姑赋》中比喻警幻仙姑如同香料培出的雕琢的美玉,像冰一样清澈明亮,像玉那样洁白润滑,文中写道“香培玉篆”、“冰清玉润”。十五回中在描写北静王时写道“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好秀丽人物”。《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气质、形体、面容等描写数不胜数,而且各不相同。同样是美丽的女子,却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玉自然属性在人物身上的体现,也就是玉之美。其次,在事物描写方面,《红楼梦》中有不少陈设、器皿和用具等也为玉石制品。贾府日常生活中用的“玻璃盏”、“琥珀杯”、“玛瑙碗”、“玛瑙碟子”、“翡翠盘”等各式各样,更是应有尽有。
(2)《红楼梦》中的玉之德。《红楼梦》在“玉德”观念的表现上,主要是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体现的,通过众人之口来赞美玉的品德。如第37回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蔫得玉无痕”。黛玉的“碾冰为土玉为盆”。宝玉的“捧心西子玉为魂”,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的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种美德。这种玉的美德贯穿于《红楼梦》中,充分溶于宝黛男女主人公的血液和精神之中。红楼梦中直接以玉命名的人物便是宝玉,黛玉和妙玉,这红楼三玉是《红楼梦》中玉之德的支撑。在曹雪芹的心目中,玉德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再如第三十七回“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在作者看来,“玉”不是别的,是人的精神支柱。
(3)《红楼梦》中的玉之宝。《红楼梦》的人物命名充分体现了几千年来人们“以玉为宝”的观念。贾宝玉是曹雪芹心目中真正的一块无瑕宝玉,贾宝玉一降人间,就从娘胎里带来一块“通灵宝玉”作为护身宝。这块玉对贾宝玉是多么的重要!对贾府又是多么重要!“玉宝”这一观念来自于传统玉文化中先民们对玉的信仰和崇拜。古代先民们在强大的自然界中求得生存时,把勇气和力量寄托于石头时,便产生了崇拜、敬畏的心理,人们把各种想法寄托在它上面,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形成崇玉的风俗习惯,并逐渐从石头信仰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独具一格的玉文化。玉石不仅美丽、坚硬,而且还是无价之宝,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作者写作的思想正是起源于古人相信玉石之中潜藏着无限力量的这一心理。
(4)《红楼梦》中的玉之神。《红楼梦》开篇便以神话故事的方式描写女娲炼石补天用了36500块石头,单单剩一块弃在青埂峰下,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之滋养,灵性已通,幻形为“通灵宝玉”。中国传统玉观念认为玉有着丰富灵性,是逢凶化吉的神物,能通灵变化。体现了玉文化当中神主宰着一切的观点。“通灵宝玉”背面所刻“祛邪崇”、“知祸福”等字样,明显地取材于古代的玉为神圣、祥瑞之物,佩玉可护身解困、扶危保平安、医病治毒、避邪消灾的习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充分体现了传统玉文化中的“玉神”观念,他把玉能避邪消灾的习俗熟练地运用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字里行间。
儒释道作为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和玉文化的发展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这些思想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中国古代特有的礼玉制度来源于儒家用玉制度,礼玉制度规定不同贵族阶层的等级用玉、祭祀用玉和修身用玉,以礼用玉,以玉节礼,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
《红楼梦》的贾府无论主子还是奴婢,都佩戴护身符欲消灾避祸,薛宝钗的护身符是金锁,史湘云的护身符是金麒麟。在贾府有的炼丹烧汞想要升为神仙,有的作法来诅咒他人,体现了中国传统玉文化内涵的道教信仰风俗。道教用玉方式把中国玉文化的传统继承了下来,展现了玉的功能性,并把玉文化置身于神秘的气氛中。道教用玉的方式主要是食玉,丧葬用玉,以玉圭、玉琼等为法器,以沟通人神,降仙除孽。道教用玉方式则更多地是侧重现实身体的修炼和长生。道教的用玉方式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玉的崇拜和信仰。人们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有生命,认为玉能通灵,能祈福远祸。
珍珠、琥珀、玻璃、翡翠是《红楼梦》中的四珍宝,体现了佛教用玉的思想。佛教用玉的主要方式是用玉造像。佛教中把“七宝”——金、银、琉璃、碎砾、玛瑙、真珠、玫瑰看作佛法中的至尊,以诱发人们对佛国的向往。[5] 7我们知道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这一学说认为玉是够沟通神与人关系的宝物,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所以被历朝统治阶级所重视。《红楼梦》中的那块“通灵宝玉”是吸取天地之灵气幻化而成的神奇之物,体现了天地之精说:玉的起源可以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解释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并赋予其神奇的魅力。
《红楼梦》中的玉文化为其增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让其在玉文化的光辉下翱翔于文学之林,让古今中外无数读者为之感叹,为之震撼。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个玉的社会,玉的世界。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只要有了玉,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美轮美奂。
[1] 许慎.说文解字一卷上[M] .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本,1979.
[2] 何松.红楼梦.中国玉文化流芳百世的古典文学著作[J] .超硬材料工程,2005(1).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5] 刘素琴.儒释道与玉文化[J]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