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君梅,王 千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基础部,吉林长春130000)
经济学研究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探略
葛君梅,王 千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基础部,吉林长春130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吉林省作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其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该文从文化产业的作用入手,提出吉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软实力助推硬实力的途径,希望对推进吉林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还是生产力。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1]由此可见,文化与经济关系密切。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经济,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不注重文化,经济就丧失了发展的活力。[2]文化与经济在相互作用中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催生了一项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其涉猎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等。
(二)文化产业的作用
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事实。
1.文化产业增强硬实力。首先,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驱动轮。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迅速崛起,在质和量上都大大超出了以往,甚至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越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1996年,美国文化产业的出口超过汽车、农业、航空和军火这些传统行业,其中影视业成为居于前列的创汇行业。如电影《阿凡达》一个月的票房收入是21亿美金,相当于人民币145亿元,是中国宝钢集团2009年的年利润。英国的旅游业年产值700多亿英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日本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其游戏软件的销售额排世界第一,是世界游戏业的领头羊。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9月发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其次,文化产业助推GDP“清洁”增长。在我国现阶段,GDP产出大量来自加工制造业,损耗环境资源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长期支撑GDP的大幅增长。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日益突显。从纽约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轨迹已显示出创意朝阳产业代替工业夕阳产业的过程,如二战后,纽约曼哈顿街区的很多工业区被改造成创意园区,充分显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污染少,资源消耗小,属于典型的“绿色产业”。以2008年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工业产值为例,高于文化产业的总产出,而创造的却是低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并且环境污染大,使得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2.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吸引力,使得别国追随其政策、仰慕其价值观、学习其发展过程的能力。[3]文化作为“软”实力,不仅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美国的好莱坞、迪斯尼、NBA,韩国的韩剧,日本的动漫,英国的英超等,已成为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同义语,成为一个国家形象和力量的象征。美国前总统布什曾指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软力量。”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产业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
众所周之,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著名学者胡鞍钢教授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其中,“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等高收入发达地区;“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上中等地区;“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第四世界”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吉林省属于“第三世界”。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和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要手段的文化产业,在吉林省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一)面临的优势和机遇
1.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大。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吉林省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吉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已连续5年增速达20%以上,超过GDP增幅。相应地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不断加大。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长春市为例,2008年其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42.03亿元,同比增长22%,并且提出到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70亿元、预计占全市GDP的6%的发展目标,不断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吉林省文化产业活力增强,新项目不断涌现,形成了“四大”(长影集团、吉林省广电网络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和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和“三小”(吉林歌舞团、吉林影视制作集团、吉林动漫集团),并相继出现了“吉林歌舞现象”、“吉林电视剧现象”等。其中,吉林省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中筝文化集团长春光明艺术学校和辽源显顺琵琶学校四个单位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长春万达国际电影城有限公司等11家文化企业被命名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外,吉林广电网络不断提升和完善,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一般图书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吉林省文化产业呈现出日益繁荣,文化市场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3.吉林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东北特色文化积淀深厚。吉林省资源种类丰富,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景观众多。从长白的天池到蛟河的红叶谷,古老的文明、浓郁的人文环境赋予了吉林特殊的文化底蕴。作为满、汉、蒙、朝多民族聚居地的吉林省,民俗文化多姿多彩,魅力独具。在东北特有文化的哺育下,吉林人民曾经创造了绚丽夺目的文化艺术,如东丰农民画、宝凤剪纸、紫玉木兰布鞋、松花湖浪木根雕、敦化刀油画等极具地域特色,此外,《圣水湖畔》、《咱爸咱妈》、《大雪无痕》等影视作品在全国反响强烈。
4.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群众文化生活内容日趋丰富。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每增加100元,30%用于物质消费,30%用于储蓄,其余40%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吉林省居民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需求结构向精神享受方面倾斜,在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8项家庭消费中,娱乐教育文化消费已上升到第三位,占消费总量的12.2%。另外,吉林省现已初步在全省建立了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城市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活动,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将人民群众纳人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广大人民群众中带有普遍社会特征的大众文化,在全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文化产业规模小而散,投入产出比偏低。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吉林省文化产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从组织结构上看:规模小,缺乏有实力的文化产业;标准低,自主研发能力差,缺乏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吉林省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极小,更无暇顾及国际市场;同质化建设现象严重,使得企业之间高度分散,没有实现资源和业务的有效整合。另外,吉林省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不高,投入与产出比偏低。近年来,吉林省财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累计筹措落实资金22亿元,虽然成绩斐然,但相比之下差距明显。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吉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比上年增加129.44亿元,但实际增加值仅为2009年北京的1/ 4,广东的1/7,不足上海的1/2。可以说吉林省文化产业总体上“小、散、弱、差”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文化产业人才短板,精英缺乏。吉林省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偏低,整体素质不高。一是科技人才不足,以电影为例,“中国电影就像中国足球,现在不缺钱,缺的是技术。”导演冯小刚直言“高票房”掩盖下的技术之困;二是普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目前,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懂市场营销,善于项目策划和资本运作的人才非常稀缺,导致吉林省部分文化产业即便有好的经营方向,产品有很高的市场需求,也难以迅速壮大。另外,吉林省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尤其匮乏,既影响了文化消费群体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队伍的竞争力。
3.文化精品欠缺,科技含量低。近年来,吉林文化产品有一定发展,无论是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未能充分体现出吉林现有的文化水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且有特色的文化精品尚未出现。虽有长春电影节和吉林雾淞节等,但这些单一的文化活动对经济的渗透力度不够,未能衍生出较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另外,吉林省其它文化产品呈现出需求与现实的落差,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为数不多,大量平庸滥造的图书和影视作品混迹于市。如穿梭版宫廷剧、家庭戏扎堆上演,婚恋、选秀节目跟风严重,让读者和观众难以享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当然,这绝不是吉林省特有的现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
(一)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产业
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的“巨无霸”,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吉林省应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鼓励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化,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产业优势,促进各类文化服务业的相互融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提高影响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巩固扩大已有的改革成果,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经营理念、管理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改革政府举办文化活动和项目的组织承办机制,逐步做到集体决策、科学评估、公开招标、依法审计、全程监管,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培育和发展专业性文化行业协会、文化中介机构和文化类商会,发挥它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维护、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功能。大力推进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深化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广电传媒集团领导体制、人事体制、财务体制等改革,形成以两大传媒集团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或产业集团群体。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是关键。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完善“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断整合扩大资金规模,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业绩奖励等方式,加大对省市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企业和园区(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措施,扶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
(三)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把加强人才培养作为基础来抓。要拓宽文化人才培养渠道,以吉林省高校和各类中职院校为主渠道,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基础型人才和紧缺型人才;依托东北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集中优势,打造省、市、校(所)合作大平台,通过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等各种途径,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采取“刚柔并济、引才借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文化创意、文化经营、文化经纪等人才的引进,力争在引进海内外复合型、领军型文化高端人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基层文化经营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文化人才创办文化企业,积极培养中小型文化企业科研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
(四)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科技培育新兴产业
就吉林省目前情况而言,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一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将现代化科技引入文化创作、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各环节,改造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方式,积极推进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如以吉林省图书馆为龙头,建设省数字图书馆,使之成为全省文化信息资源的中心和枢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市级中心网络和县、镇基层网点,使全省共享数字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信息数据库,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二是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等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升级。如重点建设吉林动漫创业园等动漫产业创业孵化器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在软件、技术、信息、版权、出口吸融资等方面提供服务。要支持和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出一批动漫精品,拓展产业链条,开发动漫游戏形象相关衍生产品,积极培育和发展动漫游戏消费市场。
(五)实现项目带动,搭建产业平台
鼓励各地依托当地资源和特色物产,创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使文化会展成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如以长春农博会、东北亚贸易博览会、长春汽博会等为重点,并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文化会展产业的发展;通过长春电影节、通化松花砚(石)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促进吉林省节庆产业的发展,带动全省节会产业发展。同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民营企事业与文化产业项目对接恳谈会等几个文化产业平台建设,为培育壮大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各地在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网间功能的基础上,要建立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中心,使其成为联结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收集、发布文化产业信息,组织各类企事业参与文化产业项目交易。
综上所述,吉林省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战略谋划、总体策划,加强品牌培育、市场开发,大力发展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助推吉林文化软实力的增长。
[1]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
[2]赵有田.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冲突[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软实力: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成功的途径[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5.
[4]丁晓燕,赵玉琳.吉林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5]漆思.提升吉林地域文化的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6]谷长春.吉林地域文化的形成及传统特色[N].吉林日报.2012-03-22.
[7]周浩然,李荣启.文化国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8]葛君梅.构建富有生命教育色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
(责任编辑:吕增艳)
F0629
A
1008—7974(2013)01—0037—04
2012—09—17
葛君梅(1977-),女,吉林松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王千(1964-),吉林长春人,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基于隐性知识共享下提高独立学院教师素质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AC1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