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会 弋灵 鞠梅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想逐渐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思想开始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相关研究回顾和实际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缺乏沟通和适应能力、缺乏文明礼貌意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等问题屡见不鲜,同时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亦不尽如人意,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或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人文素养指导教师,单纯的把人文素养教育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内,并未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问题。因此,笔者在对深圳地区高校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他们人文素养现状,指出其问题和成因,并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高校学生思想更为活跃,在思想多样性、价值观复杂程度上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调查选取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男女比例、学科比例抽取250名研究生为调查样本,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在整个调查分析过程中,我们始终追求真实、有效、科学。在正式调查开始前,课题组经过多次探讨,确定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设计问卷并进行问卷的前测,之后课题组向调查对象正式发放问卷,并在经历了问卷汇总、审核和整理问卷、问卷数据录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之后,分析和总结问题并得出最后的对策和建议。
1.人文素养概念认知
人文素养的内涵。何为人文素养?是本次调查首要解决的问题。问卷通过“你所理解的人文素养是什么”这个多选题来调查参与者对人文素养的理解。调查显示,被调查学生选择“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学科方面的修养、气质和品格”的比例最多,为73.87%;其次是“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践行”,为54.95%;“对生活的人与事所具有的关怀和责任感”次之,为45.5%;选择“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的同学较少,只有25.23%。
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关系。当问及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时,绝大部分(83.78%)的同学都选择了“二者关系密切,但并不是科学文化知识高,人文素养就一定高”。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一半以上(68.47%)都认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研究生来说“非常重要”,认为“一般重要”的有27.48%。
人文素养价值认同度。谈及研究生期间什么最重要,大部分同学(61.26%)选择了“提高个人素质,完善自我”,而33.33%的人选择“掌握一项专业技能”的选项。
2.人文知识掌握情况
阅读人文书籍频率。调查显示,研究生阅读人文书籍的情况并不乐观,约一半以上(57.66%)的同学“偶尔阅读”人文类书籍,选择“经常阅读”的比例为23.42%,有16.67%的同学“很少阅读”人文类书籍,而2.25%的人选择了“从不阅读”。
对人文书籍和人文类电视节目的了解。当问及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了解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表示“有些了解”(64.86%),而“非常了解”的比例相对较低,为21.62%,选择“不太了解”的人数比例为13.06%,只有0.45%的同学选择了“很不了解”。同时,对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深圳卫视《市民文化大讲坛》等人文类电视节目,一半以上的同学(61.26%)表示“有些了解”,27.48%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而选择“非常了解”的仅有8.11%,另外有3.15%的人“很不了解”。
人文知识获取途径。调查显示,约一半的同学(53.15%)获取人文知识的渠道是“书籍和刊物”,32.43%的同学选择了通过互联网来获得人文知识,还有13.51%的同学选择了电视和广播,剩下的0.9%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可见书籍刊物仍是研究生获取人文知识的主要渠道,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现,网络也成为人文知识获取来源之一。
3.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一道多选题,得分率较高的是“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幸福”和“对社会有所贡献”两个选项,分别为55.41%、42.79%,其次是“财富”和“名誉”两个选项,分别为13.96%和12.61%,选择“权利”的人较少,为8.56%,另有6.31%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可知,对爱人、社会做出自己的力量,仍是研究生中主流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调查显示,对现下流行的以物质财富定成功的观念,一半以上的同学(58.11%)认为这种以物质收入为标准划分成功失败的观念是不对的,但也有22.97%的同学选择了“觉得对,又觉得不对,说不出什么原因”,有11.26%的同学认为人生就应如此,要努力达到这个标准,还有7.66%的同学表示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可见在研究生群体中,对成功观念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人对此感到迷茫,也有人随大流认为物质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道德价值观。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问及如果当时在现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时,77.03%的同学选择了“打电话报警”,19.37%选择“抱起小悦悦去医院”,也有2.7%的同学选择了“装着看不见走开”。
学术价值观。对当前部分学术作假,考试作弊现象,一半以上(54.05%)的同学表示会“坚决抵制”,而29.73%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不做就行,别人无所谓”,还有9.01%的同学认为“偶尔为之也无妨”,7.21%的同学选择了“其他”。
4.人文素养教育意见建议
期望措施。调查显示,对提高人文素养方面,高校应该加强的工作,得分率最高的是“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为31.98%,其次是“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为23.42%。“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和“邀请有影响的认识,展开有影响的人文活动”得分率分别为19.37%和14.41%。得分率最低的为“加大投入校园人文景观,优化人文教育硬化环境”。由此可见,研究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仍有一定的需求。
意见和建议。最后的开放题包括两题,分别为“你认为研究生应如何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对高校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建议和意见。
阅读、书籍、读书、好书等关键词的高频率出现,表明研究生对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认识最关键的一条即多读书,读好书。其次,交流、公益等关键词,也表明了除读书外,也应多参加一些公益类活动,增强实践。课程、活动、文化等都是高频率词汇,可见研究生对开设人文类课程、讲座,举办增加人文素养活动的需求。
文史知识缺乏,出现文化断层。调查显示,大部分研究生认同人文素养涉及个体“人文社科修养、气质和品格”及“真善美”的价值评判标准,倾向于用一种个人气质和个人使命来理解人文素养,但忽视了人文素养对相关文史知识的注重,研究生群体更多的把人文素养限定于一种修养和追求,而不是知识和责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群体也相对浮躁起来,对于网络及电视快餐的吸收较多,但却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仅有一般性的了解。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以丰厚的人文知识作为累积的,这必然会对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负面的影响。
人生观、社会观、学术观模糊不清。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研究生对于时下一些比较功利性、物质性的人生观有着简单的甄别能力,能够把对爱和社会责任感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但涉及具体问题时又常常有不确定性及模糊性。当问及时下流行的以物质财富定成功的观念时,仍有将近一半的研究生同学表示“人生就应如此”或“觉得对,又觉得不对,说不出什么原因”,可见在研究生群体中,对成功观念仍没有清晰的认知,有人对此感到迷茫,也有人随大流认为物质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学术道德是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针对当前部分学术作假,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现象,仍有40%左右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不做就行,别人无所谓”或“偶尔为之也无妨”,对学术作假的严重性、危害性仍没有清晰的认知。
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些脱节的现象。一些现象如拜金主义、官场腐败、人际关系扭曲、道德沦丧等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偏移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许多影响。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研究生虽然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由于内心缺乏坚定的信念,他们也时常感到困惑和迷茫,找不到足够坚定的价值导向。
高校原因。虽然当下高等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仍有许多高等院校推崇“唯考独尊”,其课程几乎全部围绕实用性、就业性设置,缺乏对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培养。一些院校,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文科生的份内事,而忽略了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还有院校过多重视本科生人文素养培育,认为研究生已经具有独立的学习、践行人文知识的能力和动力,故忽略了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自身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85后的孩子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生的主体,他们自小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成长,遇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虽然研究生近几年也进行了部分扩招,但是规模远远不及本科生,上课、住宿相对独立化,集体行动较少,团队意识相对单薄。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掌握一项技能成了不少学生的不二选择,部分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考研的目的并非深造或热爱自己的专业,而是为了增加学历资本,以图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
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通过相应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大基础人文知识课程的开课力度,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研究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和引导研究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授课方式上,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入体验式教学手法,通过创设情境、诱发体验,引导反思等方式,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在课程组合上,改革教学模式,坚持专业与人文相通,鼓励实践和创新,并在研究生选课中设置人文类学分以增加其选课积极性,并通过上述各种手段的结合,形成完整和完善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系列人文素养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灌输人文理念。当前研究生群体的学生活动存在偏重学术性、重复性较高、参与面较窄等不足,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应多组织开展有意义有影响的人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灌输人文理念,将人文拓展与校园活动相结合,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研究生铸造人文精神,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高校可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人文专题讲座、积极邀请名家名流讲述人文知识、举办沙龙、开展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启迪思维,加强修养,开阔视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应该注意活动的务实性与精彩性,在活动中多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实用性,使人文理念能真正渗入到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熏陶与人文渗透。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高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应注意融入人文气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鼓励学生培养人文素养,这是高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针对研究生更偏向于学术性的特点,打造属于研究生群体的特色校园文化,举办一些兼具学术性和人文性的活动,并利用各种校园文化载体: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等来宣扬理想道德、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先进事例,充分发挥先进事例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意识的将人文气质渗透到广大研究生群体中去。
丰富文史知识储备,提升对人文素养的认知。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研究生都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却相对比较片面,研究生群体在做好自身学术科研工作的同时,应更多的阅读经典人文社科图书,丰富自己在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文修养。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践行人文行为。增强人文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高校拥有各种充足的文化资源(如教师、图书、系列讲座等),并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采取了多项措施,作为研究生群体,应该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团组织的人文讲座,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融会贯通,使人文气质渗透到自己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践行人文行为,明确人生目标,使自身成为兼具研究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