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风月之“盈月提梁”

2013-02-14 18:57严敏伟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6期
关键词:宜兴紫砂意境

严敏伟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文化就是两种文化或几种文化交流的纽带,紫砂艺人们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用手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对两种艺术的一种升华。对任何工艺品而言,这种文化与文化的相统一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既是民俗文化的体现,也是对艺术追求,人文情怀的精神附着。

提梁传说是由苏东坡闲居宜兴时自创的一种壶型,人们称之为“东坡提梁”,其实提梁是由“明四大家”赵梁首创。赵梁,明代宜兴制壶高手。所制茗壶,多提梁式。以古拙朴实见长。宜兴茗壶中的提梁式壶,始创于赵梁。

在诗人张九龄笔下盈月之境意境越加优美,一首绮丽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紫砂的创作和作者的悠远思想空间留下了极大的创作源泉,也诠释出作者对紫砂壶的理解与月下美景相联系,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创作“盈月提梁”的初衷也正是因为对月的思怀,对盈如满月情境的思慕与爱恋,我的“盈月提梁”壶就是在一个月圆如盘的情境下创作的。

古时的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定的偏爱,“远日如鉴,满月如璧”、“海上明月共潮生”,“盈月提梁”也是本人对月的偏爱所得的感悟。月盈实,望月亦惆怅或思恋,对月伤怀缱绻,月亮一直以它质朴无华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皎皎明月典雅端庄,一个个神话传说也在望月中诞生,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今月曾经照古人”自古以来明月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也相当的有地位。“盈月提梁”以一个大大的圆盘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壶身圆而硕大犹如满月当空,又横切半璧,壶身圆润。壶底横切平面壶嘴由月盘上伸出,流口圆滑,光润。壶身泥色古雅,清朗,犹如明月姣姣。壶盖似一小圆盘,形似一轮满月,与壶身对应,舒展有度,上下呼应。一张扬、一内敛,“盈月提梁”的提梁把手作弓如满月状,在下盘连接壶肩处又顺势收缩。营造的是对月思乡,团圆美满的良好祝愿。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对月的倾诉,转嫁到壶上,也是表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月寄相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壶身上铭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8个字。此句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古人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者无以致远。就是说,淡泊名利,静下心来,才能取得成就。与“盈月提梁”的高雅意境相对应,使得整个壶诗境优美,寓意深刻,也是本人对紫砂文化和千百年的传统相结合所得的一把壶,一壶风月在此壶中尽显。

在紫砂的设计追求上,人们对紫砂陶的所承载的艺术气度,加以融合其他文化,在观察和体会中重新升华紫砂的形象。当今紫砂陶器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的承载和进步。在造型设计和工艺表达上,所要表现的也只是紫砂自身所孕育的自然美。不同人创作的意味不尽相同,在形制的区别上有所相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紫砂技艺的继承和创新,都需要借鉴融合其他艺术特征。就如“盈月”提梁在主题思想上借鉴古时人们对月畅想的情怀,把今人对月的感悟,融入到紫砂的创作上,创作出又一种有审美情趣的工艺品。玩壶还是赏月,都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1]《工艺美术辞典》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阳羡砂器精品图谱》台北淑馨出版社

[3]《宜兴茶壶的造型与纹饰》 美国谢瑞华 刊于台湾 《中国茶壶大观》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