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杏芬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的造型精彩纷呈,纷繁多姿,但我们不能忽略了壶与壶之间表现出的不同质感和泥性肌理的差异和变化。这也是紫砂壶最为原始的骨肉。紫砂因其泥性特点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美感,同一款壶因泥性肌理的变化也自有其多变的风韵,别致的情调。
我们所说的紫砂泥料因为矿藏的成因不同,泥色表现的特点、质感也不同。泥料的制作过程,是从矿层开挖出来的块状岩石,经数月堆放在露天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粉碎,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捏练,直到泥料软硬适中,可供制坯之用。练泥过程就是一个提炼泥性的过程,紫砂泥纯度越好,壶表的光泽也就越润泽。
俗话说的好,酒是越陈越香,普洱茶也是越陈越好。但这些都是有先决条件的,必然是密封、温度、储存条件、本质及保质期这几者之间达到一定的条件才可称好。紫砂壶质感的差异也是因为泥料的陈腐,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越长,制成的壶表面质感就越润泽。泥与砂的调配要恰到好处,比例均匀,否则在分布上产生不了特殊的激励效果。明代是紫砂艺术逐步发展的创始时期,相较于后期的紫砂工艺上有明显的粗糙感,其原因是泥料炼制的粗放,所以给人较为粗犷的肌理感。粗细兼有的效果。造型多古朴、简练、大方,表现出明式紫砂器的风韵“砂粗质古肌理匀”。探索紫砂的泥性和肌理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紫砂的色泽淡泊、脱俗,不媚不俗。这源于经风化陈腐的泥料中的金属物质的氧化后,使得泥色发暗、发沉、发旧,不会有新鲜亮丽的感觉,反而显出饱经岁月风霜的沧桑感,这也是紫砂自然基色。后期也有经过研制调和的调色泥,也是原矿真泥融合出的不同色彩的泥料,更加新颖,但也是古朴依然的。
还有一种紫砂铺砂工艺,铺砂就是在紫砂坯体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的方法,施于坯体表面,再用工具将其嵌入坯体表面内。彼时略带湿度,方便操作。烧成后的紫砂壶表面色调和肌理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
烧制紫砂壶时的窑温差别也是影响紫砂表象的重要因素,需要操作人员严格掌握。一般温度高受热均匀,则表面更有光泽感,温度较低则会破坏表象使得壶体粗糙。坯体表面有时也会产生窑变,窑变在烧瓷过程中经常见到,但在紫砂烧制过程中也会出现。通过色彩的天然变化达到不可复制的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紫砂窑变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中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以致在后期,人们对紫砂壶的烧制过程和方法以及紫砂泥料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创新。许多紫砂壶艺人在创作紫砂壶时,都在面临一个挑战,从本质上改变紫砂的肌理效果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命题。
紫砂壶壶体表面有黯淡之光,经久养泡,清润自然的妍丽肌理美“肌理细腻骨肉匀”,为人所青睐。温润如玉是人们给紫砂壶质感的评价。彼时会产生包浆,包浆就是在时日越久的养泡过程中,经茶汤洗练,表现出的肌理。需得用手去摸,去感受,把玩之间必然越润越光泽。紫砂壶的内壁较粗糙,其微小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使得茶香易于保持。其完美的肌理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
手工壶制作复杂,中间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坚骨,经烧制,壶表面就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和明快的质感。而模具制作的壶,表面质感不如全手工壶,也会有粗糙的接缝。所以紫砂制作技艺追求质感、骨肉匀亭,才能展现紫砂泥性和肌理的美感。
[1]《五色土》(紫砂名家报告文学集).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2]《紫砂赏玩》 良绍著 台湾艺术园书公司 1993年版
[3]《紫砂研究》史俊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