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糖尿病后,很多人会感到失落无助,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糖友经常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呢?
1.逃避。
很多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后,都会否认疾病逃避现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是最终还要逐渐醒过来,根据承受能力接受各类信息,慢慢进行适应和调整。然而有一部分糖友还是会继续否认,不控制饮食,不监测血糖,更不去医院治疗,直至出现并发症时才醒悟,那就太晚了。
正视糖尿病,对疾病负起责任。不要想一步到位,把血糖控制到极佳的状态。应制订一项长期计划和一系列短期目标,再认真执行。比如第一周先从改变自己的饮食开始,然后开始行走锻炼,每天监测血糖。万事开头难,走出了第一步会发现,控制血糖很容易,坚持就是胜利。
2.易怒。
有些糖友发现糖尿病一段时间后,变得焦虑不安或者容易发怒,一听到糖尿病三个字有关的内容,心里就不舒服,一件小事也能让他们发脾气。
这类糖友,首先要认识到,长期无克制地发怒,不仅会使人际关系紧张,还会加重病情。
感觉有发怒征兆时,应当自制。闭上眼睛默数十下,放慢讲话的速度,同时放松呼吸。并学着深呼吸,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
如果因为别人提到糖尿病就生气,说明没有真正认识糖尿病。糖尿病虽然是终身病,但是只要血糖控制得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糖友们的生活跟别人一样精彩。
锻炼是排解愤怒的好办法。当你焦虑时可以跑步或轻快地走路,这样不仅有助于稳定情绪,排解愤怒,还能降低血糖。
3.压力大。
得了糖尿病,经济的支出和生活上的注意事项让很多糖友感到压力大,压力大就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影响病情。
糖尿病患者首先需先要树立必要信心,自己虽然患有糖尿病,但是依然生活的开心、健康。
糖尿病的治疗需长期饮食控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检查血糖等措施,患者要克服畏难情绪,把治疗及监测行为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当然也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责怪自己。
不管面对生活还是疾病,都要有“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一种态度。患者要认识到面对疾病逃避不能改变现状,要接受自己患上糖尿病的客观现实,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也许还有人的问题比自己的还严重。当患者接受了一个“不完满的自己”后,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继续做自己患病前可以胜任的事,包括工作、学习、交际、培养兴趣爱好等,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一些。
深呼吸能缓解压力。做呼吸锻炼尽量保持室内安静,光线调暗一些。坐着或者躺着,四肢伸展。先深吸气,再尽量把气体全部呼出去。反复做几次,并在呼吸时放松各部分的肌肉。每次做5~20分钟。
糖尿病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经济因素虽然会影响患者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这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掌握以下几点,以增强疗效。
1.了解病情。
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口渴、喝水多、小便量多、饭量较以前明显增加但人却越来越瘦,多数病人全身乏力,以下肢无力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视物模糊、眼底出血甚至失明;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如影响到肾脏可出现颜面、下肢水肿;如影响到脑血管可出现偏瘫、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如影响到神经,可出现四肢麻木、疼痛、发凉等。而且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常合并全身多处的感染,如皮肤感染出现疖子,泌尿系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阴道感染可出现阴道炎,如果糖尿病不能很好控制,这些感染常反复发作且不易控制。
所以一旦患有糖尿病,就要明确所患糖尿病的类型、病变和有无并发症等相关问题。
2.细心观察。
患者最好有记事或记日记的习惯,如血糖在吃什么东西后会变高,吃什么则不变,每天运动多长时间身体最舒服,哪个时间段血糖容易波动……最好自备一个血糖仪,学会自己测血糖做记录,分析血糖变化。
3.学习有关知识。
学习糖尿病知识并不是一种负担,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掌握科学的血糖控制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糖友才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样的药物是科学的,血糖发生什么情况需要看医生,胰岛素什么时候应该调整什么时候可以减量。学习糖尿病知识,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是充实自己的过程,是感受内心的过程。
4.固定医护人员。
使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自我监测、教育及心理疗法。具体治疗方案根据病情而定,但是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十分重要。最好固定一名医生,使其了解你的病情,便于指导。有个比较熟悉,能保持长期联系的医生或护士朋友,平时咨询问题时比较方便,而且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取得联系。
5.明确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是什么,比如血糖、血脂、血压应控制在什么水平,若治疗达不到目标,就要查找医生或找医生咨询。
6.知道服药种类和剂量。
如果记不住的话,在看病时就把小瓶带上,或让家属帮你把所服药物都记下来,便于医生了解治疗情况。
7.记得随访。
什么情况下要找医生,多长时间查一次,复查内容,都要心中有数。
精神与心理是两个同义词,精神状态也是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对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患者,血糖不易波动,而适应不良者。血糖很容易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糖尿病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到治疗结果。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其治疗也是一个漫长的综合治疗过程,患者应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患病后不要过度忧虑和悲观,保持生活的信心,努力改变自己性格中的弱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需要改变的性格弱点。
妒忌。一位名人说过:“嫉妒——心灵上的肿瘤。”心灵上的肿瘤“扩散”到身体,七病八疾就会不请自到。研究结果表明,嫉妒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消化腺活动下降、肠胃功能失调,经常腰酸背痛和胃痛腹胀、失眠、血压升高、脾气暴躁古怪、性格多疑、情绪低沉,久而久之,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身心疾病就和嫉妒者如影相随了。
现代身心医学研究还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联系,嫉妒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内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生成减少,机体抗感染的抵抗力下降。由此可见,嫉妒不仅使精神受到折磨,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
抑郁。如果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那么这个“感冒”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一击。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不利于血糖控制,甚至会引发悲剧。
是什么原因导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增高呢?
首先,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患者必须时刻注意饮食管理,经常监测血糖,长期服药,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的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预示着病情严重,因此心理压力更大,悲观情绪更重。
其次,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在5~10年内可能出现并发症,使人产生恐惧、悲观和焦虑的情绪。
再次,长期治疗产生大量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会剧增。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时,皮质醇分泌亢进,大量的皮质醇会降低葡萄糖的利用,并拮抗胰岛素,使血糖升高,发生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情况与糖尿病抑郁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女性情绪波动更大,患抑郁的危险比男性高。中年人承担着来自家庭、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压力,其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同样,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的患者精神压力及经济压力更大,抑郁的患病率更高。
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女性、病程长、并发症多、血糖长期控制不良者,尤应注意排查抑郁等心理疾患并及时治疗。
厌世。身患糖尿病的患者和家属一般都能体会到糖尿病人的痛苦,饮食便是最大的苦痛,吃什么前都要考虑它的热量……糖尿病的许多注意事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糖尿病的治愈很难,是世界性的难题,因为的生活和治疗的特殊性,很多患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厌世情绪。
另外厌世对心脏的影响比抑郁更为厉害,厌世也可以说是一种忧郁症,只不过是一种严重的忧郁症。
自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和坎坷,感到悲伤、郁闷。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找朋友倾诉一下。如果把所有的心事都放在心里,只会加重自己的抑郁,不利于身体健康。
糖尿病患者有不良情绪而又自闭,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轻则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重则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精神失常,并发心血管疾病。
2.调节情绪的方法。
情绪是对自身及客观事物体验和态度的一种反映。研究表明,情绪对人体的机能状态有明显的影响,如心率、血压、呼吸、节律、肠胃蠕动、血管舒缩、汗腺分泌、皮肤电阻的变化等。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张力,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负性情绪则严重干扰心理活动的稳定、体液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在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令人烦恼、愤恨甚至悲伤的事情。因此产生色性情绪,最终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此时你应该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倾注热情。积极参与生活人们常说,热情有内在的驱动力,能驱散倦怠和忧愁,能鼓起进取的风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丧失热情。当自己不悦时,不妨强迫自己去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看电影、电视、戏剧,阅读书籍,打球、爬山、游泳……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领略、感受生活的乐趣,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赞美自己。疏泄消极情绪要学会赞美自己,不放过自己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即使自己不尽如人意,也不要贬低自己,这样做会对你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你身心健康。另外,遇到失意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解脱,可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发泄内心的苦闷,这样有利于释放不良情绪;也可以把烦恼写下来,在冷静之中转移消极的情绪。
意识调节。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和强度,一般来说,思想修养水平较高的人,能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善于明理与宽容。
语言调节。语言是影响人的情绪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情绪反应。
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消极情绪上转移到其它方面上去,如可以约几个朋友出来一块玩儿,把情绪发泄到运动上,就能很好的转移注意力。
行动转移。此法是把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即把怒气转变为从事科学、文化、学习、工作、艺术、体育的力量。
释放法。让愤怒者把有意见的、不公平的、义愤的事情坦率地说出来,以消怒气,或者面对着沙包、人头面像猛击几拳,可达到松弛神经功能的目的。
自我控制。人们还可以用自我调控法控制情绪。即按一套特定的程序,以机体的一些随意反应去改善机体的另一些非随意反应,用心理过程来影响生理过程,从而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以解除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