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维顺
(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天津 301700)
芦苇是多年生禾本科宿根性植物,茎秆坚硬,质地细腻,纤维含量高,是我国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芦苇是大黄堡湿地的重要物种,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和降解污染物等方面显示出突出的作用。笔者和工作人员在芦苇的保护与利用的课题上进行了研究与试验,总结出了提高芦苇产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
高产苇田应具备土质肥沃、地下水位低、灌排方便及水源充足的条件。建立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水站,根据地势和地貌挖排、灌渠,建立网格式排、灌系统,排、灌相间,间距100~200m左右,排渠规格一般为:上口12m,下口6m,深3m,灌渠规格一般为:上口6m,下口2m,深2m,每网格控制面积30~40hm2之间,做到快速排灌水。
芦苇是挺水植物,在一生中需要较多的水供应。其灌水原则是“浅水灌溉,勤灌勤排,合理晒田,通气增温”。灌水定额控制在(600~700)m3/667m2。2月中、下旬灌浅水,加速土壤解冻,提高地温,促进芦苇发芽;3月中、下旬彻底排水,保持土壤湿润;4月中旬苇苗出齐后加大水层,保持在5~10cm;5月中旬-8月中旬是芦苇的生长盛期,生长速度快,需水量大,应采取深水灌溉,水层保持在30~50cm;8月中旬后,需水量降低,进行排水晒田,保持土壤湿润,促进芦苇成熟和秋芽发育。
芦苇一生需要较多的营养供应,保持土壤营养综合平衡是提高芦苇产量的重要因素。在芦苇生长盛期的5-6月份施肥,肥料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施肥量控制在(300~370)kg/hm2,施肥时根据苇田的实际情况,掌握排水和灌水尺度,使水肥融合便于芦苇吸收。
芦苇的病害主要是芦苇叶斑病,一般发生在8月中旬,有单株发生,主要是点片发生。初生病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卵圆形小病斑,周围褐色,中央灰白色,叶的背面紫褐色,造成叶片枯黄,丧失机能枯死减产。叶斑病多发生在大面积苇田中间,成带形分布,与高温多湿有关。叶斑病的防治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清除蒲草和苔草等草害,保证通风降低田间温度,延缓蔓延速度。
芦苇的虫害主要是芦苇粉大尾蚜,俗称腻虫。繁殖力强,它刺吸叶片养分,并排泄大量蜜露于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使叶片干枯,不能成熟而减产。一般发生在5-7月份,久旱无雨的年份发生严重,用40%氧化乐果3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芦苇最主要的草害是蒲草,其本身经济价值很低,喜湿润小水层环境,不耐长期积水,不耐盐碱,它的危害主要是争夺土壤层养分、水分和光照,影响芦苇的通风,使芦苇养分缺乏,茎秆变软,传播病虫害,严重影响芦苇的产量和质量。消除蒲草最有效办法是利用蒲草发芽弱于芦苇的特点,当苇芽达到基本苗数时,灌大水淹灌消除,因此,芦苇与蒲草混生的苇田应加强田间管理,缩小苇田田块,调节好灌水时间。也可用2,4-D丁酯在春季进行喷洒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