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敏,轩会永
(1.郑州大学 商学院,郑州450001;2.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最大障碍之一。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增收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2013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由1993年的921.6 元上升到2011年的6977.3 元,但是相比于同期城镇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9.8 元,少了14832.5 元,仅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2006—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率都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2 倍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9年农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比为1:3.33,2010年和2011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3.23,1:3.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央和国务院保供增收惠民生的目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民的经济活动比较单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中85%左右的比重都来自于农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农民从事的经营活动逐渐多元化,收入来源也逐渐增多,农民家庭参与第二、三产业、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分析有助于对农民增收有效途径的研究。本文在吸收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农民包容性增收模型,并结合笔者在河南洛阳平乐村的实地调研和《意见》中的主要精神,对影响农民增收路径的因素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加快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
Jensen E[1]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正规金融是政府主导,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增加方面缺乏效率,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对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2],在长期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却在不断上升,因此,在当今,经济现代化的社会报酬的源泉在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制度的创新。白菊红、袁飞[3]通过微观调查资料研究了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指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均收入及其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等都越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与家庭劳动收入增长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陈锡文[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性因素制约了农民增收。其中,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罗建军[5]认为,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农户分散经营,土地经营规模较小,且地块分散,使生产要素无法得到合理配置; 二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分散的农户无法承受的; 三是农户分散经营造成农村市场农户个体的农产品供给量较小,农民对于市场价格失去话语权,议价的能力比较低,很容易遭受损失。卢立香、陈华[6]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周阳敏、宋利真[7]通过研究工业与农业的计量经济关系,首次提出农业“包容性增长环”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农民增收的两条路径,一是大力发展农机工业,形成工业和农业相互支撑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做强做优绿色食品业。M.Gerichhausen 等人[8]通过对尼日利亚农户的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农户之间在生产领域的合作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增加农户的市场参与度,从而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周其仁[9]建议,在法律的框架下,还给农民土地转用的权利。土地是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使用权是农民的,放弃使用权也是农民的权利。让农民自己议价,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他认为城乡差别在于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比例比农村居民的财产比例高很多,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财产,只是过去实行的体制导致了农民有财产也不能获得收入。陈锡文[10]认为,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转市民问题,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包容性增长作为发展经济学的新概念,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杜志雄[11]认为,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看,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普惠式增长”,即不断为民众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以实现公平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周阳敏[12]认为包容性增长是在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领域的发展,关注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
通过对以上众多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增收问题和农业包容性增长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与农民增收紧密联系的是政府、银行、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微观主体,笔者认为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途径,在于找出影响农民收入来源的各种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基于此,笔者结合平乐村的实地调研提出了农民包容性增收逻辑循环模型图,如图1 所示。
笔者构建的农民包容性增收逻辑循环模型图主要包括三大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五大微观主体(政府、银行、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和七条增收渠道。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下文将结合平乐村的增收实践和《意见》,对该模型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农民收入结构角度,另一个是企业市场化运营的角度。
图1 农民包容性增收逻辑循环模型图
农民收入结构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自农业部分的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具体来说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从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和其他行业获得的收入。按国家现行统计口径与内容,农民工资性收入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农村非企业组织通常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是农村居民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即农村居民“离土不离乡”出卖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报酬,本地企业主要指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及服务业; 三是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即农村居民“离土又离乡”出卖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报酬,人们通常称之为农民工工资。农民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民对自己拥有的财产如土地、房屋、储蓄等行使各项处置权利而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来自土地的收入。这部分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征用而获得的收入; 二是来自住房的收入。这部分通过房屋拆迁补偿、出租等方式获得的收入;三是来自资金的收入。这部分是通过投资股票、债券证券、储蓄、民间借贷等渠道获得的收入。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养老金、社会福利救济、农资综合补贴等。
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
此部分收入以图1 中线A 表示。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的收入,也就是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的收入。图1 中增加家庭农业经营性收入的路径有两条,一是政府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舒尔茨[13]指出,政府对于农村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更好地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业的生产总值。Zhang 和Fan[14]利用印度的截面数据实证了基础设施发展对农业生产力的重大影响,通过分析指出道路和水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力具有长期的因果关系,其中水利设施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业产量,同时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农业生产边界而作用于其他部门,道路主要是降低农业交通和运输成本,也有助于农民非农活动的进行,对农民减贫和增加收入有重要影响。林毅夫[15]认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长;二是农民增加生产要素和农业科技、机械化投入。周阳敏、宋利真[7]通过对工业和农业关系包容性增长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先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有力支撑,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能够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第二,化肥对农业影响程度很高,它有效链接了工业和农业的包容性增长环,化肥的合理生产与化肥的合理使用是包容性增长环的重要通道,应推广施肥新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
结合平乐村农民的实践来看,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平乐村进行了土地流转,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发展蔬菜种植、爱宕梨种植、薄皮核桃种植、苗木种植、牡丹种植和药材种植,通过把原来分散的土地集约化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的提高。这与《意见》中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方向相一致。
2.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部分
此部分收入以图1 中线B 表示。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逐步提高。图1 中增加家庭二、三产业经营收入的方式为农户直接向商品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包含农民到邻近的地方搭建房屋等工业、建筑业所得收入和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文教卫生等服务业所的收入。赵翠萍、任淑荣等[16]通过对不同省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构成进行比较发现,一方面,农民收入相对较高的省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源于非农业收入的比率也都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家庭经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反映了农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组织还不够健全,以乡镇企业为代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劣势,发展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效益不稳定。他们建议应多方面给农民提供信息和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家庭经营,以增加非农业收入。
就平乐村而言,平乐村农民家庭非农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于牡丹画的销售,一副普通的牡丹画售价在100 元至200 元之间,如果是当地比较知名的画师,售价会在数千到万元以上,笔者了解到,由于牡丹画比较易学,家庭中的老人、妇女、儿童经过学习和培训,一个月左右就能掌握基本的画法技巧。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绘画这样的产业可以使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农民画家”通过家庭渠道销售的牡丹画作品在人均年收入中占了很大比重。
3.农民工资性收入
此部分收入以图1 中线C 表示。农民为企业提供劳务,企业支付农民工资。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取决于来自于第二、三产业收入的增加,特别是依靠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据统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1%增加到2011年的43%,而最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一半可以用工资收入的增长来解释,因此工资性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图1 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路径为政府对公司的政策性支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银行对公司的贷款投资 (外部支持)——公司的快速健康成长(内部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吸纳农民工并对其进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更优质的劳动力(农民有经济基础对自己进行教育的投资)——公司绩效的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新的循环。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蔡昉[17]认为,在给定农业工资和非农就业工资的前提下,城市的就业创造上升和就业开放程度增加,有助于提高非农就业比例,从而增加农户的非农业收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依靠工资性收入和第二、三产业的贡献作用,提高非农就业机会,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和农业部分转移出来,在城市和第二、三产业部门就业,对于扭转农民收入低速增长态势,缩小(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与启动国内需求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关于教育培训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陈玉宇、邢春冰[18]通过考察人力资本(尤其是教育) 在农村工业部门中的回报以及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来分析中国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的工业化进程之后发现,教育提高了劳动力到工业部分工作的机会,考虑到农村地区部分之间的工资差异,教育确实给农村的劳动力带来了收益。
平乐牡丹创意园与当地的农民画师进行了签约,目前签约画师近百名,一部分画师在园区内购置了画室,另外一部分在家中创作,他们把作品按约定的日期和数量交付给平乐牡丹画公司,公司则根据画师的等级和作品的质量来评定其作品的价格,而画师的评级和培训都有公司聘请的机构来负责,牡丹画创意园区每年都会组织两到三次的画师等级考试,为平乐村的画师评级,评定的级别不同,收购画师的牡丹画价格也就不同。据笔者访谈园区内郭姓的画师了解到,一个三级画师在公司内的这部分工资性年收入为2 万元左右,高的一级画师可以达到8 万元。
4.财产性收入中来自土地流转的部分
此部分收入以图1 中线D 和E 表示。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二是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图1 中基于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路径为农户——土地流转——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集约型的利用——土地增值——农户财产性收入增加。根据孟津县人民政府2011年征收土地方案第04 号公告,平乐村民每亩土地补偿款2.5 万到3 万之间,这些土地大部分是按50年买断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19]显示,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拿走大头,占40%到50%,政府拿走20%到30%,村级组织留下25%到30%,而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大约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到10%。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20]所作的一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调查研究表明,合法转让权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在确权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不但可以让农民获得远高于征地情况下的财产性收入,还大大地减少了农民利益受到侵犯的可能。建立在全面财产权基础上的要素流转是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而政府应该在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同时,逐渐从直接参与土地交易中抽身而出,完成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角色的转变。
5.财产性收入中来自利息、股息的部分
此部分收入以图1 中线F 来表示。中国农村目前金融市场落后,农民来自资金的财产性收益渠道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通过在农村银行或者信用合作社的存款获得很低的利息性收入。这点也在平乐村的调研中得到了印证。这种情况的出现,朱会芳[21]认为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创新进展缓慢;农民金融理财知识不足,科学理财意识较为薄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预防性储蓄挤占其他投资。丁俊峰[22]认为,过去通常强调动金融支持“三农”,往往指增加对“三农”经济的信贷供给,由于经过多年改革和对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推行,使更多的农户有了一定的储蓄积累,因此现阶段应创造条件使农户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金融服务,寻求创新途径,例如允许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在农村市场开展混业型理财业务,为农户提供充分参与储蓄、信贷、保险投资、证券交易、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投资途径,为农户广开财源,从而使农户拥有和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便利条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6.转移性收入
此部分收入以图1 中线G 表示。增收路径为农户——税收——政府——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农户。平乐村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是包括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和养老金,来源单一且金额少,目前农村60 岁以上老人是60 元/月的标准。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拉大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不管是从总量、相对差异还是从增长速度来看,城镇居民都占有很大的优势。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5709 元,是当年城镇居民第二大收入来源,而同期农民纯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只有563 元。为了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水平,王亚红[23]建议,第一要提高中央财政在财政转移支付中所占的比重,特别是要加大对乡村的转移支付;第二,要调整财政支付中中央支持部分的结构,加大对乡村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让乡村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笔者认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在养老、医疗、低保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还非常不足,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1.企业的成长环境
图1 中可以清楚看出企业与其他三个微观主体以及市场的紧密联系,企业从政府获得政策性支持、土地审批,从银行获得贷款投资,从农户这里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与此同时,企业通过税收、储蓄、支付工资和职业化的培训等形式分别回馈给政府、银行和农户。在农村分布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或是乡镇企业,在笔者看来,他们遇到的问题比较集中于政府的金融财政政策支持不足、银行融资难两个方面。陈健生[24]指出目前国家对金融体制与金融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一种“金融二元论”的政策,表现在,一是限制非国有金融部门的发展,即国有银行垄断金融系统,限制非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二是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实行两种不同的外源资金供给方式,限制非国有企业从国有金融系统中获取资金。林毅夫、孙希芳[25]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交易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信息更为不透明,而缺乏企业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且大多缺乏抵押品,也难以获得其他经济主体提供的担保,因此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正规金融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贷决策机制使得正规金融部门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处于信息劣势。
2.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也提出要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根据傅晨[26]的实证研究,公司与农户的交易存在三个阶段,产前、产中和产后。第一阶段是产前阶段的交易,农户从公司那里获得专业的生产技术、优质价低的原材料、市场信息和资金以及先进管理方法支持,农户在公司的引导下生产和交付产品。在这一阶段,公司在交易中起主要的作用,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安排农户的生产。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如图1 所示由于公司规模化采购原材料,与农户分散购买原材料相比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另外也减少了农户搜寻市场信息的成本。就平乐村的实践来看,园区成立之前,农户都是分散地去洛阳市区或周边县城去购买绘制牡丹画所需的画笔、颜料、纸张和后期装裱的材料,不仅成本高,而且非常耗时,园区建成后,由公司统一采购这些原材料,规模化的采购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为农民节约了时间,增加了牡丹画的创作量,提升了牡丹画的利润空间。第二阶段是产中的交易,主要指企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在这一阶段,农户虽然是独立的生产主体,但企业提供的专家培训、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农户的生产至关重要,这些培训和服务有效地保障了农户生产的产量和产品的品质。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不仅是牡丹画产品的展览和交易的场所,也是牡丹画的培训基地。平乐创意园区邀请多名知名画家定期来授课辅导; 连续举办平乐全国农民画展和牡丹画学术邀请展,组织农民画家参加“中国文化新西兰行”、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王绣、文柳川等多位书画名家每周一次在牡丹创意园进行一次辅导培训。最后一个阶段是产后阶段的交易,公司从农户那里收购产品,然后进行深度的加工、包装和销售。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公司专业化的销售团队和健全的销售渠道至关重要,这是农户分散销售所不具备的,公司专业化的销售不仅缩短了产品销售的时间,而且通过地域性品牌的运营提高了产品的美誉度和价格,增加了生产效益。据笔者访谈了解,牡丹画创意园区成立之前,平乐村牡丹画销售渠道有三:一是已小有名气的“平乐牡丹画家”给全国各地的固定客商长年供应作品,或接受预约作画;二是在市场上有一定名气的画师的作品,有客商定期上门收购;三是在洛阳唐寺门唐三彩城、文博城、关林、龙门、白马寺等景点进行销售。这些渠道往往比较狭窄,而且分散,不利于牡丹画作品的批量推广,园区成立之后,成立专门的牡丹画销售部门,培养起一批专业的牡丹画经纪人和销售人员,以“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品牌集中向国内和国际开拓销售渠道。在“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公司和农户都节省了资源配置的市场交易费用,公司获得利润的提高,农户收入也进一步提高。
3.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笔者在图1 中标示了两条虚线,分别是“承接超大型订单”和“开拓全国、全球性的销售渠道”。企业为了获得规模化经营的利益,要积极承接大型订单和超大型订单,一方面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从原材料采购入手,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品质,打造优质精品;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创新各种宣传的方式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以平乐为例,大多数牡丹画作是没有通过品牌运作即零散销售出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较差,严重制约着平乐牡丹画产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多年来,“平乐牡丹画”只是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被认可,甚至还没有真正走出河南。与其“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地位极不相符。平乐目前急需的就是打造“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品牌,需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中小企业目前的销售渠道都比较狭窄,这也是制约其做大做强的因素之一,中小企业应致力于建设全国、全球性的销售渠道,提升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水平。
根据本文的分析和平乐村农民增收实践,以及最新发布的《意见》并结合农民包容性增收循环逻辑图,笔者建议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增加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投资收益率”;三要推进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带农户的这种形式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农业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效益;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保护农户的权益,是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为主的农村第二、三产业,通过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种植养殖加工一条线、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推动龙头企业的品牌化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益,为农民增加家庭经营非农收入创造条件。
第一,着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对农民开展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组织科技人员农闲下乡讲授与农业增收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针对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的强化培训。另外,要多方面为农民提供信息和就业渠道,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第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允许外来人口按职业或者居住地入户,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动保护等问题,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让农民工能够平等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三,加强对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由于地方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农村中小企业,也就提高了农民工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进而提高农民工获得工资性收入的可能性。
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房屋和资金等三方面。一是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首先从法律上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具有完整的土地产权,包括土地的经营、抵押、借贷、流转、交易、租赁等权利。二是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赋予农民更多征地谈判时的发言权,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土地增值收入的分配。三是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借贷投资,扩展农民投资渠道,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一方面,从渠道和数量两个方面、增加对农村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农业保险范围和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对农村贫困户的救济标准;另一方面还要从有形的资金转移和无形的公共服务支持两个方面提高对农村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对农民进行转移支付时不仅要注重现金的转移,更要增加对农民素质提高培训方面的投入,加大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打开“释放企业家才能”之门,从“减贫式” 到提供更多公平的制度环境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农民收入的包容性增长。
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时,还需要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印度的包容性金融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微型金融的发展和壮大,帮助了印度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提高收入水平,微型金融的目标客户是低收入群体,为这些群体提供的金融业务主要有贷款、储蓄、保险、转账服务等。这对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有重要的作用。赵冬青等[27]认为在推进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为农村微型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利润空间,可以考虑放松利率管理;二是为保障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的可持续性,政府需要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而不是对农村微型金融机构进行税收减免等财政性补贴。
我国广大的农村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区位因素、资源限制等影响,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就迫切需要利用传统农业区域的后发优势,一方面主动承接国外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推动外出成长而成功的企业家回归家乡(从沿海发达地区回归到欠发达地区)而实现回归式产业转移。事实上,回归式产业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更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路径。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根据本文的研究,首先要利用工业的规模化效应,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建立大型、集中的果蔬基地、种子化肥基地、农机生产基地等,打造农村地域性品牌;其次,要加强农村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农民的管理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训,为产业顺利转移提供持续动力;最后,政府要致力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落户企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
[1] Jensen E.The farm credit system as a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2):326-335.
[2] 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白菊红,袁飞.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1):16-18.
[4] 陈锡文.农民收入为何增长缓慢[J].农村.农业.农民,2004,(1):7-11.
[5] 罗建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2005,(7):38-41.
[6] 卢立香,陈华.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渠道研究及对中国的检验[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7):113-118.
[7] 周阳敏,宋利真.中国农业的包容性增长与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2):20-27.
[8] M.Gerichhausen,E.D.Berkhout,H.J.M.Hamers,V.M.Manyong.A quantitative framwork to analyse cooperation between rural households[J].Agricultural Systems,2009,(101):173-185.
[9] 周其仁.加快农村产权改革[J].西部大开发,2012,(8):32-33.
[10] 陈锡文.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和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
[11] 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治内涵[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1):41-53.
[12] 周阳敏,谢俊俏.印度“甘地式创新”与中国企业的包容性增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84-88.
[13] Theodore W 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14] Xiaobo Zhang and Shenggen Fan.How productive is infrastructure a new approach and evidence from rural India[J].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4,(5):492-501.
[15] 林毅夫.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点建议.[J].金融经济,2006,(4):15-16.
[16] 赵翠萍,任淑荣,贾勇,等.从家庭经营收入透视河南农民增收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4,(3):20-22.
[17] 蔡昉,王德文.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5)77-83.
[18] 陈玉宇,邢春冰.农村工业化以及人力资本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J].经济研究,2004,(8):105-116.
[19]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财产确权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石——广东、云南农民财产性收入调研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11-11-03.
[20]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合法转让权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成都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调查研究[J].国际经济评论,2012,(2):127-139.
[21] 朱会芳.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2,(5):108-110.
[22] 丁俊峰.群众财产性收入增加的金融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2007,(12):105-108.
[23] 王亚红.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0,(8):100-102.
[24] 陈健生.私营企业“融资难”的几个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2,(1):69-70.
[25]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26] 傅晨.“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所在——基于广东温氏集团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2):41-45.
[27] 赵冬青,李子奈,刘玲玲.印度微型金融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