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2012年1月20日,首都高校体育部及场馆中心负责人座谈会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宋尽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装备工作部主任白荣正,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教学群体科研部主任、清华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张威和十几所首都高校体育部的负责人,以及从事体育设施器材生产的企业代表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家就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全国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成立全国高校体育场馆联盟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此次会议是由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装备工作部和《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共同组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装备工作部秘书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丛林主持会议。
宋尽贤理事长
宋尽贤理事长在讲话中表示,我国好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高校和中小学,因此研究高校现有场馆的运营管理,既可为新馆建设提供参考,也可以推动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场馆设施开展运动,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对外开放,并将二者平衡好。
学校体育运动要想健康发展,体育场地器材必须跟上。近些年体育部门的经费比以往充足了,但如何将这笔钱花好,花得物有所值,花得让师生满意也成了难题,有人提出了在体育场馆的建设配备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场馆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与学校基建部门的协调、产品选购、设施维护和安全、对外经营、引进管理人才等。
座谈会议现场
大家就上述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并普遍表达了对专家和平台的渴求。体育部门是应用场地器材的,缺少场馆建设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迫切需要相关专家参与到场馆建设和配备过程中,提出专业的建议和指导,以避免浪费资金和给后续使用带来麻烦。同时,在采购过程中也非常需要了解更多新产品和优质产品,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渠道。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建立高校体育场馆联盟、搭建交流平台非常有必要,这是一件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情。
张威教授在最后的总结性发言中表示,教育装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教学装备的现代化要注重国际化、信息化、科学化,体育装备是“阳光体育”的基础和支撑。目前健康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短板”,体育装备又是教育装备建设中的“短板”,因此要想保证学生的健康,体育装备是重要一环,所以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加会议的代表还有清华大学体育部党总支书记马新东,北京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李宁,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部主任高立国,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主任高峰,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部主任郑超,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主任谢伦立,首都体育学院场馆中心主任梁家栋、副主任张彦龙、赵立教授等。
张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