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区畜牧业发展浅析

2013-02-03 02:06曾祥樱郭艳丽甘肃农业大学
中国畜牧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母畜草食畜牧业

文│曾祥樱 郭艳丽(甘肃农业大学)

鉴于当前母畜养殖比较效益低、利润空间小、流失现象严重的实际,应当把加强母畜保护工作作为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牧区人口的增加,经济利益的驱动,牧民不断增加牲畜饲养量来维持生计和增收,导致牧区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增加—家畜超载—草原破坏”,已成为牧区的突出问题,不仅制约了草原可持续利用,也制约了牧民增收和牧区经济发展,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农区发展畜牧业受耕地的制约小,不仅可以粮食做饲料,还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大量农副产品,以及大面积的荒漠草场和适宜开发利用的“四荒”地等资源,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发展农区畜牧业已成为今后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发展趋势

1.草食畜牧业是今后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人畜争粮现象加剧,粮食安全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只是依靠发展以生猪为主的传统耗粮型畜牧业,矛盾必将进一步增大。牛、羊等草食家畜能利用牧草、秸秆等粗纤维含量较高的非粮饲料,对粮食消耗较少,属于节粮型畜牧业,将草食畜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就可大大缓解粮食压力。因此,调整农区畜牧业发展结构,主攻方向是大力发展草食畜,充分利用农区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养畜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逐步形成节粮型畜牧业生产结构,是一条符合省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

2.规模化经营将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深刻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包括畜牧业的发展规律,规模化生产是现代畜牧业的必经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式的分散经营已难以应对市场风险,而规模化经营可以合理地整合生产要素,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优化组合,达到产量、产值和利润的最佳水平,因此,规模化经营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畜产品加工业将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包装、休闲系列熟肉等速食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许多畜产品加工企业紧抓商机,引进了不破坏营养成分的低温肉食品加工新技术,掀起了畜产品加工业新的建设高潮。甘肃省畜产品加工业非常薄弱,仍然处于畜产品原料供应者的地位,尤其是肉食品加工无品牌也无名牌,产品市场主要被外省控制,因此,延伸畜牧产业链,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将是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的关键。

二、潜力分析

新阶段畜牧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畜牧业迈进现代化的步伐加快。甘肃发展农区畜牧业潜力巨大。

1.品种资源。甘肃干旱及半干旱的气候很适宜牛羊喜燥厌湿、怕热耐冷的生活习性,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最佳适宜区。同时,多样的地理地貌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品种资源,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所获得的家养地方优良牛羊品种,如:玛曲欧拉羊、天祝白牦牛、早胜牛、滩羊等品种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随着良种繁育及杂交体系的建立,甘肃省引进了近10个专门化肉牛、肉羊品种,极大丰富了牛羊品种基因库,也为建立甘肃省肉牛、肉羊二元和多元杂交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2.饲草资源。全省有天然草场面积2.4亿亩,占省内国土总面积的39.4%,居全国第五位,草食畜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草场和饲草料资源。近几年,随着玉米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发展制种产业都增加了大量的玉米秸秆,这为农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丰富饲草料。2011年全省农作物秸秆、糠麸等饲草料资源量达到2800万吨,其中玉米秸秆量1400万吨,小麦及其他农作物秸秆、糠麸达到1650万吨;全省人工种草留床面积1702万亩,其中紫花苜蓿793万亩,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首位,饲草量达到850万吨。到2012年以后,人工种草面积将达到2300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玉米秸秆可达1600万吨。同时,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饲料粮比重将从目前的22%逐步上升到30%以上,这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市场资源。一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线,培植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龙头加工企业,极大地提高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产品出口水平。据统计,全省共有10个畜产品出口企业,共计出口创汇2792.2万美元,品种主要包括干酪素、牦牛肉、草产品、牛羊肉、活牛等产品,出口创汇日趋活跃。二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知识的普及,城乡居民对牛羊肉、奶类的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据省统计局统计,在10年中,城镇居民猪肉消费呈稳定下降态势,年均增幅递减1.53%,而牛羊肉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70%;鲜奶消费则呈刚性增长,年均递增率高达16.07%;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只集中在猪肉和家禽产品,很少涉及奶类,每年人均不足1千克的奶粉及制品。三是据测算,2007—2012年,甘肃省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肉类、奶类增长率分别为6.2%和5%;2011年,全省人均占有牛羊肉类和奶类将达到21千克和20千克,分别将比2007年增长9千克和6千克。

4.技术资源。省内拥有高科技畜牧、兽医、草原技术力量,一是通过肉牛、肉羊生产系列化技术研究,已筛选出了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肉牛肉羊杂交组合以及最佳的育肥方式。据实验数据显示,牛羊二元杂交育肥效益比地方品种可提高20%,三元杂交则可再提高15%左右,出栏率也可提高10~20个百分点,而且肉质、原料合格率和产品一致性得到普遍提高。二是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甘肃省畜牧业也逐步建立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和杂交利用体系,并采用集约化生产所必需的繁殖控制与利用、饲养标准、饲料配方、舍饲养殖及青贮饲料加工利用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甘肃省畜牧业的发展,一个追求高繁殖力、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草食畜牧业集约化生产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三、发展现状

1.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省牛饲养量、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到667万头、498万头和169万头,均居全国第12位,其中有5个县饲养量超过20万头,8个县区出栏量超过5万头,甘州区等9县区被列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全省羊饲养量、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到2960万只、1898万只和1062万只,居全国第7位,其中有8个县区饲养量超过100万只,4个县区出栏量达到50万只以上,民勤等12县区被列入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初步形成了河西、陇东肉牛产业带和中部、临夏—甘南肉羊产业带。2012年草食畜牧业产值将超过9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2%以上,草食畜牧业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2.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近10年循序渐进的发展,目前,甘肃省规模养殖场(小区)已发展到5392个,规模养殖户达到80多万户,生猪、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1%和90%,肉牛达到30%,农区肉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8%,畜牧业生产进入了一个以农区为主体,规模养殖为重点,标准化生产为方向,保供给促增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3.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根据各自发展情况,各地区创新出不同的规模化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类:一是政府引导模式,即政府创造条件,通过财政支农资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建立示范养殖小区;二是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包括种畜繁育、幼畜培育、商品畜饲养,饲料生产供应,技术服务,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三是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由现有规模养殖场的场主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动员农户自愿入社,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养殖场,带动合作社成员发展养殖业,以提高整体养殖规模;四是养殖大户联建模式,由多个分户投资的养殖户形成松散的联合体。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政府资助型、养殖专业户集资型、养殖大户独资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技术部门扶持型等多种建设模式,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经营管理集约化,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4.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由于实行了“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畜舍设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的科学管理运营模式,饲草料、动物防疫、粪污处理等设施的配备,解决了过去人畜混杂、畜禽混养、卫生条件差落后的饲养方式,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有效解决了人畜同处、庭院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了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降低了公共安全风险。

四、存在的问题

1.集约化程度较低。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标准化生产没有及时跟进,有些养殖小区等于是规模化散养,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牛羊饲养规模小和养殖集约化程度低,散养比例高达60%以上,畜禽出栏率相比较全国低20个百分点。养殖规模以小规模养殖居多,大型规模养殖偏少。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市场风险意识不强、政府服务覆盖面不广,农户分散养殖调整步伐始终滞后于市场变化,先于市场变化反应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市场强势时易盲目跟风,市场萎缩时全线退守,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标准化生产仅停留在示范层面上,生产设施不配套,管理不规范,部分规模养殖者仍沿袭着传统落后的经验养殖方式,科技含量低,一些养殖小区重建设轻管理,使养殖小区变成了集中的散养场所,加大了畜产品安全隐患。

2.投入不足制约发展。畜牧业是一个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自身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大的弱势基础产业,受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规模化养殖,要实现标准化生产更需要高成本、高投入。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规模化养殖的资金投入力度,但对于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言,政府扶持也只是杯水车薪。调查中,养殖场建设资金大部分为自己投入,其中包括许多借款,此外还有未交付的赊欠款,加之贷款不能落实等问题,绝大多数养殖场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建设规模,生产难以投入正常。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的根本问题。

3.基础母畜发展缓慢。由于饲养繁殖母畜的比较效益远低于育肥和屠宰加工效益,一些条件较好的母牛养殖户放弃养殖母牛转投肉牛育肥生产,还有些养殖户将基础母牛和母牛犊作为商品肉牛出售,致使母畜比例下降,加之一些加工企业及农户为追求利润和眼前利益,对基础母畜大量宰杀出售,造成基础母畜流失严重,这种现象在肉牛产业发展上表现特别突出,严重影响了肉牛产业发展后劲。2011年底甘肃省牛存栏498万头,出栏肉牛169万头,基础母牛233.58万头,比重仅为46.9%,在基础母牛中,能繁母牛占90%左右约210万头,按80%繁殖成活率计算,年繁殖犊牛168万头,还略低于出栏量,基础母畜发展缓慢严重弱化了产业发展后劲。

五、发展建议

1.积极引导分散养殖向规模经营集结。现代畜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规模化经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进程。甘肃省农民家庭收入低、经济条件差的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分层次推进规模经营的路子。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养殖小区(场),可以有效地实现畜牧业规模经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对具备一定能力的农户,鼓励散养农户逐步建立具备一定防疫卫生条件的设施养殖生产模式,通过扶持并加入到规模养殖行列积极开展规模养殖生产。鼓励企业和养殖大户投资建设的小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联合投资建设的小区等建设形式,同时探索其他有利于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和个人资金建设和发展养殖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帮助和指导养殖场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和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2.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目前,畜牧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养殖方式由千家万户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应当以工业化理念、商品化思路来谋划产业发展、产品营销,及时调整政策扶持重点,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切实用于关键环节的扶持,最大限度地增加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同时,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不仅仅把重点放在争取政策资金、对外招商引资上,还应当通过政府有限的资金撬动民间资金,促使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建立政府牵头、银行搭桥、社会参与的融资模式,形成政府、银行、投资者的多赢格局。

3.加大母畜保护力度。母畜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鉴于当前母畜养殖比较效益低、利润空间小、流失现象严重的实际,应当把加强母畜保护工作作为重要任务,研究具体对策,制定扶持措施,逐步开展能繁母畜补贴,先期对达标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能繁母牛实施补贴,充分调动养殖户饲养基础母畜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引导和鼓励扩大基础母畜养殖数量。

猜你喜欢
母畜草食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仔畜性别人为可控制
缩宫素和氯前列醇的使用简介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粮改饲与草食畜牧业发展初探
辽宁绒山羊春季放牧植物中毒防治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母畜子宫脱出的诊治
浅析维生素对母畜繁殖力的影响